姒桀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
本名:桀
别名:履癸、夏桀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斟鄩(今河南巩义西南,一说山东潍坊东北)
在位:约公元前1652年~约公元前1600年
生卒:?-约公元前1600年(具体年份无记载)
成就:镇压诸侯叛乱、大型宫殿建造、酒池肉林
统治特征:荒淫暴虐、诛杀忠良
陵墓:(暂无考古实证发现
前任:姒发(sì fā)
继任:国亡(商汤伐桀.兵败被俘虏流放,最终死于南巢,夏朝终结 ,商朝建立,开启新纪元
【个人简介】
桀,亦称癸、履癸,是中国历史上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是夏王发之子,继位后延续了夏王朝的统治,却也成为这一古老王朝终结的见证者。
据史书记载,桀天赋异禀,才智出众,但性格暴虐,沉溺于酒色声乐,缺乏仁德之心。他在位期间,定都于斟鄩(今河南巩义西南,亦有说法为山东潍坊东北),并发动对外征伐,征服有施氏(今山东滕州),获得绝色美女妺喜,宠爱有加,甚至为其耗费国力修建奢华宫殿——倾宫与瑶台,极尽享乐之能事。 然而,这些穷奢极欲的行为使国家财政枯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民怨声载道,甚至指着太阳怒斥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达对桀统治的深重不满。 桀在位时曾召集诸侯于有仍(今山东济宁南),然而有缗氏(今山东金乡)趁机反叛。桀随即出兵平叛,攻灭有缗氏,但此举并未遏制其他诸侯的离心倾向,反而导致更多方国与部落背离夏朝,局势日益动荡。 面对国家危机,忠臣关龙逄与太史终古曾多次进谏,劝其修德息兵,以安社稷。然而桀不仅不听劝谏,反而将关龙逄杀害,终古见势不妙,只得逃往商国以避祸。 此时,商汤趁夏政腐败、民心涣散之际,起兵伐夏。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为山西夏县西)展开决战,桀兵败逃亡,最终被放逐至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终老于此,夏朝亦随之灭亡。
桀的一生,既是个人悲剧的体现,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的统治以奢华暴虐始,以国破家亡终,成为后世警醒后人的历史镜鉴。
【人物生平】
夏桀,姒姓,夏后氏,名癸,亦称履癸,是夏朝末代君主,其谥号为“桀”,因此历史上称其为夏桀。他是帝发之子,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夏朝的王位。 夏桀在位期间,夏王朝已显现出明显的衰败迹象。各地诸侯不再前来朝贺,王室内部政令混乱,外患频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危机四伏。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夏桀却毫无作为,反而沉溺于享乐之中,生活奢靡、不思进取。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大兴土木,建造了“倾宫”“瑶台”“琼室”“玉门”等奢华宫殿,极尽铺张之能事。他还从各地搜罗美女,藏于后宫,与宠妃妺喜及众多宫女日夜饮酒作乐。传说他修建了一个巨大的酒池,池中可以行船,醉酒之人不慎落水溺亡之事屡有发生,而这些荒唐之举却令妺喜大笑不已。
政治统治
夏朝太史令终古目睹夏桀的荒淫无度,忧心忡忡,遂入宫劝谏。他对夏桀说:“自古以来,圣王皆以勤俭治国、以仁德待民,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若一味挥霍民脂民膏以供一人享乐,终将导致国家灭亡。”然而,夏桀不仅不听劝谏,反而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深知夏桀已无可救药,预感夏朝即将覆灭,便毅然投奔商汤。 另一位忠臣关龙逄也多次劝谏夏桀,希望他能勤政爱民、节制享乐。他直言不讳地说:“陛下若能谦逊守礼、讲求信义、节俭用度、重用贤才,天下才能安定;如今陛下奢侈无度、残暴嗜杀,致使百姓怨声载道,皆盼陛下早亡。请陛下速速改正过失,以挽回民心。”夏桀听后勃然大怒,竟下令将关龙逄处死。
自此,夏朝朝政愈发腐败,夏桀也彻底失去了民心,众叛亲离。 晚年时,夏桀的荒淫更是变本加厉。他命人修建“夜宫”,在其中与众多男女通宵达旦地纵情享乐,甚至长达一个月不上朝理政。正是这种极端的昏庸统治,最终将夏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时日曷丧
夏桀在位期间,不仅自身奢靡无度,更重用奸臣赵梁,排斥贤良。赵梁此人善于阿谀奉承,投其所好,教唆夏桀如何纵情享乐、如何压榨百姓,使夏朝的统治更加腐败不堪。 在夏桀即位的第十七年,有人将伊尹引荐给他。伊尹以尧舜之治劝说夏桀,希望他能体察民情、勤政爱民。然而,夏桀对此充耳不闻,伊尹只得失望离去。临行前,夏桀傲慢地对伊尹说道:“人民与我之间的关系,就像太阳与月亮的关系。月亮不会灭亡,太阳又怎么会灭亡呢?” 伊尹将这句话带回给商汤,商汤又将之传于夏民,试探百姓对夏桀的态度。出乎意料的是,百姓听后纷纷指着太阳痛骂夏桀:“如果太阳何时灭亡,我这个月亮也愿意与你同归于尽!”这便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表达了百姓对夏桀极端的仇恨与愤怒。
成汤伐桀
当时,夏桀暴政横行,生活奢靡,而诸侯中昆吾氏又趁机作乱。商汤见时机已到,遂起兵讨伐,伊尹誓死追随。商汤策马奔驰,手持斧钺,先征昆吾,再伐夏桀。 在出征前,商汤对将士们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诸位将士,请靠近一些,听我一言。并非我胆大妄为、起兵作乱,而是夏朝罪行累累,天理难容。你们也都说夏朝有罪,我畏惧上天的威严,不得不兴兵讨伐。如今夏朝罪恶滔天,天命已归于我,命我来终结其统治。你们或许会抱怨:‘我们的君王不顾百姓,荒废农事,只为讨伐夏桀。’你们或许还会问:‘他到底犯了什么罪?’请听我说:夏桀恣意役使百姓,耗尽国力,致使民心涣散,百姓皆不愿与之合作。天下百姓纷纷咒骂:‘夏桀你这个该死的太阳何时才会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夏桀如此残暴,我必讨伐。你们若助我完成上天的旨意,我定会重重赏赐。请勿怀疑,我言出必行。若有人不听号令,违背誓言,我必严惩,绝不宽赦!”这番讲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史称《汤誓》。商汤自此以“武王”自称,彰显其讨伐暴政、拯救黎民的决心。
夏桀在有娀旧地战败后,逃往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军彻底溃败。最终,夏桀被流放至南巢,并死于亭山。商汤随后征讨三葼国,夺取其地的宝玉,商臣义伯、仲伯为此写下《典宝》。战胜夏桀后,商汤试图迁夏之社庙,但未能成功,于是写下《夏社》(今已佚)。伊尹在胜利之后推行一系列仁政措施,各地诸侯纷纷归顺。商汤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统一全国,开启了商朝的统治。
夏桀的统治,是夏朝走向灭亡的关键阶段。他的骄奢淫逸、暴虐无道,使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也最终导致了夏朝的覆灭。商汤以仁政讨伐暴君,顺应民心,建立了新的王朝,成为历史更替的必然结果。夏桀的悲剧,也成为后世统治者的一面镜子,警示着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之道。
【 个人成就】
社会制度的演变与阶级构成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发展阶段,夏桀时期的社会制度呈现出鲜明的阶级分化特征。
整个社会主要划分为三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以及平民阶级。这一社会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揭示了社会权力与财富分配的基本格局。 奴隶主阶级主要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他们通过战争扩张、资源掠夺以及商品交换等方式,不断积累财富,扩大政治影响力,最终演变为掌握全部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的统治阶级。在上古文献中所提到的“奴隶主”,即指这一阶层。
作为社会的统治者,他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优渥的生活条件,常常沉溺于饮酒、狩猎和歌舞享乐之中,而对广大奴隶的疾苦漠不关心。 奴隶阶级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部落战争中被俘虏的异族成员,二是因贫困而被迫沦为奴隶的本族平民。在夏代,奴隶的称谓多样,根据其从事的劳动类型而有所区别。
例如,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被称为“民”、“黎民”、“众人”或“众”;从事畜牧业的则称为“牧竖”或“隶圉”;而在奴隶主家中服役的则称为“臣”(男性)和“妾”(女性)。 在奴隶主眼中,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和基本权利。他们被成批驱赶到田间地头,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放牧以及其他体力劳动。奴隶主不仅掌控着他们的劳动成果,还可以随意对奴隶施以酷刑、监禁甚至处死,奴隶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这种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正是这种压迫与剥削的制度,促使了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推动了历史的演进与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
【 人物评价 】
总评 :夏桀,作为夏朝的末代君主,其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朝纲紊乱,倒行逆施,民怨沸腾。他亲近奸佞小人,疏远忠良贤臣,性格刚愎自用,听信谗言,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正直清廉之士或被无辜杀害,或愤而离去,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夏桀在位数十年,不仅未能巩固江山社稷,反而加速了夏王朝的衰亡,最终国破身亡,成为历史上暴君的典型代表。
1.墨子曾指出,暴君如桀、纣、周幽王、周厉王等人,残害天下百姓,肆意侮辱天地鬼神,其残暴行为令人发指,因此上天降下灾祸,使其失去国家,身死异乡,遭受天下人耻笑。后世子孙亦对其行为深恶痛绝,批评之声至今不息。
2.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夏桀的评价亦十分严厉,指出桀不修德政,反而以武力压迫百姓,百姓已不堪其苦;同时,他也提到夏桀骄奢淫逸,最终被放逐于鸣条,成为亡国之君。
3.刘向则更进一步描述了夏桀的荒淫生活。他沉溺于妇人美色,广搜天下美女充盈后宫,又召集倡优、侏儒及善于杂耍戏谑之人侍奉左右,整日沉迷于奢靡享乐之中。他甚至建造酒池可容舟船,醉酒失态者溺亡其中,末喜笑而观之,以此为乐。他将宠妃末喜置于膝上,言听计从,昏庸失道,骄奢自恣,彻底背弃了礼义纲常。
4.蜀汉后主刘禅亦曾感慨,指出商汤与周武王因修德而得天下,而桀、纣因暴虐而失国,强调德政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意义。
5.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则以“嗟彼鸣条,其终不令”八字,哀叹夏桀最终落得悲惨结局,不得善终。
6.北朝史学家魏收亦曾记载,夏桀荒淫无道,终致身死南巢,死于非命,成为历史的警示。
综上所述,历代史家与思想家对夏桀的评价多持否定态度,普遍认为其因暴虐无德、荒淫无度而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成为后世统治者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
【历史典故】
妺喜与夏朝的覆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夏朝灭亡的原因,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与妺喜相关的传说尤为引人注目。
第一种说法:间谍之说
据《国语》记载,妺喜并非普通的宫廷女子,而是有施氏部落派遣到夏朝的一名间谍。她与商朝的重要大臣伊尹暗中联络,协助商汤推翻夏桀,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从这一角度来看,妺喜的角色与后世的西施极为相似,都是在乱世中扮演了颠覆政权的关键人物。她以美貌为掩护,深入夏宫,利用夏桀对她的宠幸,掌握朝中机密,最终为商朝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第二种说法:失宠后的报复
另一种说法则出自《竹书纪年》。书中记载,夏桀曾率军攻打岷山,岷山氏为求和平,效仿有施氏的做法,献上两位绝色美女,分别是琬与琰。琬琰在古代象征着美玉,寓意珍贵无比。夏桀对这两位女子宠爱有加,即使她们未曾生育,也依旧用苕玉刻上“琬”字,用华玉刻上“琰”字,以示其珍视。相比之下,曾经得宠的妺喜被冷落一旁,安置于洛水一带。心生怨恨的妺喜因此与伊尹暗中往来,泄露夏朝的重要情报。夏桀沉溺于新欢,忘记了昔日的爱人,最终导致了夏朝的倾覆。妺喜与伊尹里应外合,成为夏朝灭亡的重要推手。
谥号“桀”的由来
关于夏桀这一称呼的来源,古代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尚书·商书·仲虺之诰》中提到:“成汤放桀于南巢。”《淮南子·修务》亦记载:“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荀子·解蔽》则写道:“桀死于亭山。”由此可见,自春秋时期起,“夏”与“桀”常常被并称为一人,而“桀”实为其谥号。夏朝的末代君主本名帝履癸,去世后才被冠以“桀”这一称号。 那么,“桀”字作为谥号究竟有何含义?据《康熙字典》解释:“桀”字在古音中为“巨列切”,意为“磔”,即分裂、残暴之意。古人用“桀”来形容狡诈凶残之人,因其行为暴虐,如同肢解一般残忍。《谥法》中亦指出:“贼人多杀曰桀。”因此,帝履癸被谥为“桀”,显然是基于其生前的暴政与残酷统治所定。
倾宫瑶台:夏桀的奢靡与暴政
夏桀不仅以暴虐著称,更以荒淫无度、奢侈享乐闻名。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他不惜动用大量民力,修建豪华宫殿,史书称之为“倾宫瑶台”。 “倾宫”是一种高耸入云的建筑,因楼体高大,人在其上会产生倾倒的错觉;也有人认为,“倾宫”指的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宫殿群,占地足有一顷之广。不论哪种解释,都足以说明其建筑之宏伟、耗费之巨大。与此同时,夏桀还建造了“瑶台”,以美玉装饰,极尽奢华。 除了大兴土木,夏桀还有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据说他曾将饥饿的猛虎放于市井之中,只为观赏百姓惊慌逃命的场面。这些行为令百姓深恶痛绝,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江水沛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薄兮,薄亦大兮。”其中的“薄”即“亳”,是商国的都城。这首歌谣反映出百姓对夏桀的失望与对商汤的期待。 当有人将这首民谣念给夏桀听时,他竟狂妄地说道:“这是妖言惑众。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不落,我的国家就不会灭亡。”百姓听闻此言,纷纷指着天空中的太阳怒斥:“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们宁愿与你一同灭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夏桀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一个暴虐无道、失去民心的君主。
综上所述,夏桀的统治最终走向灭亡,不仅是由于妺喜与伊尹的内外勾结,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残暴统治与奢靡生活。他的失败,成为后世王朝警醒的教训,也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史籍记载】
关于姒桀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古代重要史籍《史记》中的相关篇章。以下为相关文献摘录及简要说明: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中记载了夏朝的历史,其中对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姒桀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姒桀,名癸,又称履癸,是夏朝的第十七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以勇力著称,据传力大无穷,能徒手搏杀猛兽,但同时也以暴虐无道而闻名。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指出,桀在位时荒淫无度,不修德政,导致诸侯离心,百姓怨声载道。最终,商汤起兵讨伐,桀战败逃亡,夏朝灭亡。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则从商朝建立的角度叙述了商汤伐桀、取代夏朝的历史过程。司马迁记载,商汤以仁德治国,顺应天命人心,起兵讨伐暴君桀,最终在鸣条之战中大获全胜,建立了商朝。这一历史转折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王朝更替。
以上两篇《史记》中的记载,为后人了解夏朝末年政治变迁、社会状况及商朝兴起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王朝更替的历史脉络,也体现了司马迁“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家庭成员】
祖父:姒皋(夏朝第十五任君主),在位期间夏朝国力渐衰,诸侯离心加剧
父亲:姒发(夏朝第十六任君主)
姒桀个人世系:
001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昌意,006颛顼,007鲧,→008禹→009启→010姒中康~011姒相~012姒少康~013 杼~014 槐~015 芒~ 016泄~017不降 ~018孔甲~019 皋~020 发~021 桀(履癸)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