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前3万~前1万
【年代】旧石器时代 晚期
小南海文化
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大峡谷的北楼顶山地区,因邻近小南海水库而得名。该遗址于1960年在水库建设过程中被首次发现,并于1978年进行了系统性发掘。洞口朝东,洞深约50米,地层堆积厚度达6至8米,包含5至7个文化层,其中石器主要出土于第五、第六层。小南海文化不仅保存状况良好,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技术演进与环境适应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石器技术方面,小南海文化的工具主要以燧石和石英为原料,种类包括敲砸器(占6.4%)、尖状器(占4.1%)以及刮削器(占82.3%),显示出以小型工具为主的特征。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细石器工艺的雏形,如长条石叶,这标志着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示着新石器时代工具制作技术的萌芽。 动物遗存方面,遗址出土了披毛犀、野驴等15种哺乳动物化石,反映了当时末次冰期晚期的生态环境状况。
还发现了鸵鸟蛋壳碎片,表明古人类已经具备对鸟类资源的采集能力,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策略。 在居住遗迹方面,洞穴内发现有多层灰烬堆积,其中最厚达1.5米,说明古人类在此长期居住并具备持续用火的能力。地层中还发现了驱赶食肉动物的迹象,表明当时人类已经能够主动占据洞穴空间,并与自然界其他动物竞争生存资源。
通过碳十四测年,小南海文化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约2.5万年至1.3万年之间,填补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的文化空白。
著名学者郭沫若将其命名为“小南海文化”,并认定其在华北文化发展序列中具有关键性的标尺意义。该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谱系,也为理解人类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机制与技术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目前,小南海文化遗址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地层结构清晰、遗物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探索中国北方史前人类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