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前7000年至前5000年
【年代】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考古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村而得名,距今约7000至9000年。该文化以新郑为中心,分布范围广泛,东达豫东,西至豫西,南抵大别山,北达太行山,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古发掘中,裴李岗文化展现出鲜明的特征。
农业经济是其主要生业方式,以粟作农业为主,出土的石铲、石镰、石磨盘等农具充分证明当时已进入定居农耕生活。同时,家畜饲养业也初现端倪,考古遗址中发现了猪、狗、牛等动物骨骼遗存,表明人们已开始驯养动物以满足生活需求。
在手工业方面,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制作具有代表性。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采用手制工艺,装饰纹样较为简单,常见有篦点纹和乳钉纹,烧制温度可达900至960℃。典型器形包括双耳壶、三足钵以及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陶鼎之一,显示出当时制陶工艺的初步发展水平。
聚落方面,裴李岗文化的遗址规模一般较小,多在数万平方米左右,但已有初步的规划布局。例如位于裴李岗文化最北界的安阳八里庄遗址,就展现出一定的空间组织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的初步复杂化趋势。 裴李岗文化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填补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空白,为研究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关键线索。
关于其年代问题,曾因早期碳14测定误差被误判为距今约7500年,后经进一步测年修正为7000至9000年,这一修正也推动了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序列的重新认识。 此外,裴李岗文化的影响范围可能更广,通过“南襄隘道”等地理通道,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辐射作用,显示出其在区域文化交流中的潜在地位。裴李岗文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的认知,也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