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前4000年---前3000年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500至5000年,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以辽河流域为核心区域,分布范围广泛,涵盖内蒙古中南部、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等地。其文化核心区域主要位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与大凌河流域,这一文化以精美的玉器、独特的彩陶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址著称,被学术界誉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多个重要遗址揭示了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体系。其中,牛河梁遗址群(位于辽宁凌源)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发现了女神庙、积石冢群以及“南坛北冢”布局的祭祀建筑群,这些发现充分表明红山文化已经迈入“古国时代”,具备了初步的国家形态和社会组织体系。彩陶坡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于2023年出土了龙形蚌饰,并于2024年完成复原,是红山文化早期存在龙崇拜的重要实物证据。
东山嘴遗址(位于辽宁喀左)出土了大量玉器与陶俑,展现了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复合祭祀体系,反映出红山文化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红山文化的物质文化特征尤为突出。玉器制作技艺精湛,代表作有玉猪龙、C形玉龙、勾云纹玉佩等,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工艺高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玉器的高度重视与精神象征意义。
陶器方面,夹砂之字纹筒形罐、泥质盆、钵、壶以及彩陶共存,显示出红山文化在物质生活上的多样性与文化融合的特征。此外,石器的使用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与技术水平。 从社会形态来看,红山文化早期仍以母系氏族社会为主,到了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农业是主要的生计方式,同时兼营渔猎与采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而牛河梁等大型公共祭祀建筑的出现,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并初步形成了以神权为核心的政治组织形式。
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已有百年历史。1921年首次被发现,1954年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标志着系统研究的开始。1983年至2003年间,牛河梁遗址的大规模发掘推动了红山文化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近年来,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赤峰与朝阳两地签署联合申遗备忘录,共同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2025年,牛河梁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项目,进一步凸显其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关键地位。
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探索早期国家形态、宗教信仰与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