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前4500—前2500年



【历史年号查询表 公元前2197年 到 公元前1年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秦朝

 
【年代】新石器时代 晚期

【山东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距今约6500至4500年。该文化因首次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被发现而得名,其核心分布区域包括今天的山东全境、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一带,是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后来山东龙山文化的重要前身。 大汶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陶器制作工艺不断提升,晚期则出现了轮制白陶和彩陶,纹饰种类也更加丰富,包括镂孔、划纹等工艺,显示出当时制陶技术的高度成熟。在聚落遗址方面,如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成排的红烧土排房建筑,表明当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方式。

 

         社会形态方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随葬品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反映出私有制的确立与社会阶级的分化,权贵阶层开始出现。此外,大汶口文化还流行一种特殊的成年男女拔牙习俗,这一传统被认为是东方古代拔牙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的民族与文化象征意义。 大汶口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打破了以往“黄河流域仅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传统认知,进一步证实了东夷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文化晚期,已出现早期城址、文字雏形以及明显的贫富差距,标志着这一时期已迈入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即所谓的“古国时代”。 从文化谱系来看,大汶口文化继承了更早的北辛文化,并为后来的龙山文化提供了直接的发展基础,从而完善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同时,大汶口文化也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存在频繁的交流互动,尤其在白陶礼器的传播方面,对后来的夏商周三代礼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关于大汶口文化的研究持续深入。2025年启动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将持续至2028年,重点聚焦于文化交融、礼制起源等关键课题,有望揭示更多关于早期社会结构和文化互动的细节。与此同时,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也在积极推进,如山东泰安等地通过“文物复刻”等社区实践活动,增强公众对大汶口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传播普及。

 
【中国大事记】
 
【其他阅读】
=======

山东大汶口文化   约前4500—前2500年

2025年8月22日 22:12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前2197- 前2100年    山东大汶口文化   约前4500—前2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