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5400~前4400年
【江苏青莲岗文化】
青莲岗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的青莲岗遗址而得名。
该文化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和苏北地区,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年,即距今约7400至6400年之间。其核心区域位于淮河下游平原,代表性遗址除了青莲岗外,还包括江苏邳县的大墩子遗址、连云港的二涧村遗址,以及山东滕州的北辛遗址、兖州的王因遗址等。
文化特征方面,青莲岗文化的陶器工艺尤为突出。出土的陶器以鼎、釜、甑等炊器为主,豆、碗、钵等饮食器为辅,展现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的多样化。彩陶是其工艺的亮点之一,多使用红褐和紫红色绘制出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等几何图案,体现了较高的审美意识与工艺水平。
从考古学意义来看,青莲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东南沿海与中原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之间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它不仅完善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整体格局,也对研究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青莲岗文化的后续发展被认为是大汶口文化,部分学者还认为其与良渚文化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
在命名方面,青莲岗文化于1958年被正式命名,但由于遗址序列不完整,1977年学术界一度取消了这一称谓,将其归入大汶口文化范畴,或作为独立的区域类型进行划分。此外,在地域归属上也存在分歧,早期曾将苏南、浙北等地的部分遗存纳入青莲岗文化体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黄淮地区与太湖流域、宁镇地区的文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分别归类。
关于遗址的现状,青莲岗遗址目前保存面积约4平方公里,文化层较为单一,显示出较为集中的文化特征。2013年,青莲岗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地层资料显示,其年代与江苏高邮的龙虬庄遗址相近,约为距今6300至5500年之间,为探讨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