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周朝诸侯国 】【秦朝

导读:田氏自前481年弑齐简公已实际掌握政权‌,前386年周安王册封‌田氏(正式承认),此时距田氏实际掌权已过去95年,末代国君田建(前264—前221年在位),田氏(田都)齐国实际控制至前202年(项羽封其为齐王),但周王室承认始于前386年~前202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秦国

中文名:齐国
别 名姜齐、田氏齐国

国姓:姜姓吕氏、妫姓田氏
国号:齐

爵位:五侯九伯

开国国君:吕尚(姜子牙)


首都:临淄(淄博市临淄区)

前1046年 姜太公始封于营丘‌
前883年   齐胡公迁都薄姑‌

前859年   齐献公迁回临淄并定都‌


主要城市:临淄、莒城、即墨等
货币:齐刀币
人口数量:500余万


时间范围:

公元前 1046年至 221年(主流)

公元前 1044年 至 221年(《史记·周本纪》记载的武王在位时间推算‌


主要民族:华夏族

相邻国家:燕国‌、‌鲁国‌(扩张后:魏国、赵国‌、‌楚国‌、‌宋国、卫国
国土面积:250000 km²
吕氏齐国:前1044年—前386年
田氏齐国:前386年—前221年(田氏实际控制至前202年(项羽封田都为齐王))

地位:战略藩屏、尊王象征

名人:管仲、孙膑、晏婴、田忌、匡章、邹忌
末代国君:田建

位传:32代,60帝王

 

【概述】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阶段,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齐国的疆域主要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大部以及河北省南部地区,其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力辐射深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齐国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主流说)

         一说1044年《史记·周本纪》记载的武王在位时间推算‌)是周朝初年周天子分封的侯爵诸侯国,始封君为太公望吕尚,也就是著名的姜子牙。他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功勋卓著,因此被封于齐地,建立齐国。自太公望建国以来,齐国积极发展盐业与农业,逐渐积累了雄厚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当时富庶强盛的东方大国。 在齐桓公时期,齐国达到了第一个鼎盛阶段。

        齐桓公任用贤臣管仲进行改革,推行“尊王攘夷”政策,联合中原诸侯抵御外族侵扰,维护周王室权威,从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此时的齐国疆域濒临大海,经济繁荣、军力强盛,被誉为“海王之国”。

         公元前400多年,齐国政权发生重大更替。齐康公时期,大夫田和掌握了实权,并将齐康公放逐至临海的岛屿,仅留一座城池供其奉祀祖先。田和自立为君,成为田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被周安王承认为诸侯,取代了原来的姜姓齐国,史称“田齐”。

       田齐继承了齐国的传统,并在战国时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正式称王,史称齐威王,齐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至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灭宋国,西抗强秦,国土达到空前辽阔的境地。然而,随着战国末期各国争霸的加剧,齐国逐渐衰落。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灭亡,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齐国的疆域在早期主要集中在今山东北部地区,东邻纪、莱等小国,西南接壤鲁国,北连燕、卫。到了春秋晚期,齐国的势力范围已扩展至整个胶东半岛,西达聊城一带,南至泰沂山系以南的部分区域。 齐国的都城长期设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这是当时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虽然在齐胡公时期曾短暂迁都至薄姑(位于临淄西北约五十里),但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延续了齐国的政治传统与文化积淀。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诸侯国,齐国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成就斐然,还在思想文化领域贡献卓著,孕育了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姜尚、管仲、孙武、孙膑等,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号由来】

         齐国的国号“齐”最早源于其封地之名。在周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度时,周王室将山东半岛一带的封地称为“齐地”,即今日山东临淄及其周边区域。此地因地理环境优越,成为齐国立国的根基。 从地理特征来看,“齐”字在当时有“齐整、平坦”之意,反映了齐地地势开阔、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观察与认知,也寄托了对治理土地、安定民生的美好期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统治,分封功臣,姜太公吕尚(即姜子牙)受封于齐地,建立了齐国,史称“姜齐”或“吕齐”。姜姓吕氏统治下的齐国迅速发展,成为东方的重要诸侯国。 至战国初期,齐国政权发生重大变化。公元前386年,田氏家族的田和通过政治手段取得齐侯之位,取代了姜氏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尽管政权更替,但新统治者仍沿用“齐”作为国号,以维系国家的历史延续性与政治合法性,这一时期被称为“田齐”。

        “齐”这一国号不仅具有地理与历史意义,也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其一,“齐”字象征着秩序与统一,体现了“齐整万邦”的政治理想,呼应了周天子“协和万邦”的分封理念。齐国作为一方大国,承载着维护区域稳定、推动诸侯合作的重任。 其次,“齐”也在军事层面具有象征意义。齐国曾被周王室授予“五侯九伯”的征伐之权,是诸侯中少有的拥有合法军事扩张权的国家之一。这一地位不仅强化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列国中的威望。

 

【历史脉络】

 一、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齐国的建立始于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统治、分封诸侯,将功勋卓著的姜太公(吕尚)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建立姜姓吕氏齐国,成为西周在东方的重要屏藩。齐国地处海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齐国早期历史上,齐丁公吕伋深受周王室信任,担任虎贲氏,统领禁卫军,参与平定“三监之乱”,为维护西周政权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齐国与王室关系密切,地位显赫。

 

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进入春秋时期,齐国逐渐崛起,成为诸侯中的强国。齐桓公继位后,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改革,推行“尊王攘夷”政策,联合中原诸侯抵御外族入侵,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开创了齐国的鼎盛时代。 然而,齐国内部也经历了多次权力更迭与动荡。齐哀公因得罪周夷王,被其烹杀,引发政局不稳,最终导致齐胡公被迫迁都薄姑,以图稳定局势。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齐国早期王位继承与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初期,齐国政权逐渐被田氏家族掌控。田氏通过长期经营和收买人心,逐步取代姜姓吕氏的统治。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齐侯,标志着姜齐的终结和田齐的建立,史称“田氏代齐”。 此后,田齐继续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随着秦国的崛起和统一战争的推进,齐国未能有效联合其他诸侯国抵抗秦国。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在秦军压境之下选择投降,齐国最终灭亡,结束了长达八百余年的国祚。

          齐国从西周开国到春秋称霸,再到战国易姓而亡,见证了中国上古历史的风云变幻,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政治智慧。

 

【始封营丘‌】

        齐国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建立,是周初分封制下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周武王在推翻商纣、建立周朝后,为了酬谢辅佐周室的功臣和宗室成员,大规模实行分封制度。其中,首封的便是功勋卓著的姜太公吕尚。周武王尊其为“师尚父”,将他封于营丘,国号为齐。

         由于齐国国君为姜姓吕氏,后人为区别于战国时期取代姜氏的田氏齐国,也将这一时期的齐国称为“吕氏齐国”。 姜太公吕尚受封之后,立即前往封地营丘就任。然而,在赴任途中便遭遇挑战。邻近的莱国国君莱子率军意图争夺营丘,企图在周初政权未稳之际抢占封地。太公临危不乱,迅速稳定局势,成功占据营丘,并将都城定于此地(后改称临淄)。

         太公治理齐国时,因地制宜,顺应当地风俗,简化周礼,推行务实有效的治理方式。他重视行政效率,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并充分利用齐地靠海、盛产鱼盐的地理优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使齐国迅速壮大,成为西周初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诸侯大国。

        齐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周成王继位后,因平定“三监之乱”有功,特命召康公赐命姜太公,授予其征伐之权。诏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此举使齐国拥有代天子征讨周边诸侯的特殊权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大国地位,成为西周时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封国。 进入周康王时期,周王室对功勋诸侯予以嘉奖。

        据史书记载,周康王曾将珍宝器物分别赐予齐国第二代国君齐丁公吕伋、卫康伯、晋侯燮以及鲁公伯禽(周公旦之子),以表彰他们对周室的忠诚与贡献。 齐国的王位传承在早期虽基本平稳,但也逐渐显现出内部矛盾。齐丁公之后,历经三代传至齐哀公。然而,齐哀公因纪国国君纪侯在周夷王面前进谗言,被夷王下令烹杀,成为齐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哀公死后,其异母弟吕静继位,是为齐胡公。 为防纪国进一步威胁,齐胡公于公元前866年将都城由营丘迁至薄姑(今临淄西北约五十里)。

         此举虽出于政治考虑,却引发了齐国民众的强烈不满。齐哀公的同母弟公子山趁机联合私党与营丘民众起事,杀死了胡公,并驱逐其子,将都城重新迁回临淄,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 齐献公之后,王位两传至其孙齐厉公。厉公为人昏庸残暴,引起国民普遍痛恨。民众甚至暗中联络齐胡公之子,引其入齐攻杀厉公。胡公之子虽最终战死,但齐人仍拥立厉公之子吕赤为新君,即齐文公。齐文公即位后,果断处置参与弑君的七十人,从而结束了齐国长达四十余年的内乱,逐步恢复了国家的稳定与秩序。

         齐国自西周初建,历经数代君主的治理与更迭,不仅奠定了其在诸侯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后来春秋时期齐桓公的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公兴齐】

         公元前794年,齐庄公吕赎(又作吕购)即位。庄公在位长达六十四年,期间始终秉持齐太公所制定的治国方略,励精图治,稳定政局,推动经济发展,使齐国国力显著增强,为齐国日后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731年,齐僖公吕禄甫(又作吕禄父)继位。他在继承先君基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僖公在位期间,频繁主持多国会盟,积极拓展齐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力。

     公元前713年,郑庄公先后与齐僖公、鲁隐公、宋殇公、卫宣公等诸侯结盟,联合各国共同征战,扩大齐国的政治版图。 在此过程中,齐国与郑、鲁两国结成同盟,以宋殇公不朝觐周天子为由联合讨伐宋国,并因郕国不服从王命而出兵征讨,成功平定许国,迫使许庄公出逃,改立其弟许桓公为君。

         公元前712年(《春秋》隐公十一年),齐国在郑国公子忽的带领下,齐国大败狄戎,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由于公元前702年齐僖公主持的诸侯盟会上,鲁桓公在盟会中按封爵时间将郑国排于次席,此举被郑国视为严重蔑视。导致鲁、郑两国关系恶化,此时齐国应郑国请求,联合伐鲁。至公元前699年,齐国又应宋国之请,联合宋、卫、燕三国讨伐郑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诸侯中的地位。 这一时期,齐国在齐僖公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诸侯联盟,展现出“小霸”之局面,为齐国后来的强盛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697襄公继位,齐国国力更加强盛。公元前690年齐哀公时期,齐国成功降服纪国,进一步扩大了疆域与影响力。公元前686年,齐国再次联合鲁国讨伐郕国,郕国最终归降齐国,标志着齐国在区域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齐国的崛起之路,由此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桓公称霸】

         桓公,僖公之子。桓公称霸是春秋时期齐国崛起、确立中原霸主地位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齐桓公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卓越成就。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大夫连称与管至父弑杀齐襄公,拥立其堂弟公孙无知为君。此时,齐国政局动荡,局势危急。大夫鲍叔牙早有预见,提前保护公子小白逃往莒国(今山东省莒县),而另一位大夫管仲则协助另一位公子纠投奔鲁国。

            次年,即公元前685年,齐国大臣雍廪发动政变,杀死公孙无知和连称,国内陷入无君状态。此时,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为争夺君位,纷纷设法回国。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命管仲率军拦截从莒国归来的公子小白。途中,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机智咬舌吐血装死,骗过管仲后迅速日夜兼程赶回齐国。

          在高傒等重臣的拥立下,小白顺利即位,成为齐国新君,是为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迅速出兵迎击鲁军,在干时(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展开激战,鲁军战败退走。傒拥立齐桓公时,其官职为齐国大夫,实际代行上卿职权(《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高、国二氏主齐政)。前680年齐桓公确立政权后,高傒被周天子正式任命为齐国监国上卿,与国子共同成为齐国最高行政长官‌。这一任命标志着齐国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见《左传·庄公十四年》天子所命,为齐守臣)。

        鲍叔牙致信鲁庄公,提出:“公子纠乃齐君之兄弟,齐不忍亲手诛之,请鲁国自行处置。其臣召忽与管仲乃齐君之仇人,望鲁国将其送至齐国,处以极刑。若不从命,恐将兵戎相见。”鲁国畏惧齐国兵威,遂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则被囚送至齐。

            齐桓公本欲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但鲍叔牙劝谏道:“臣有幸辅佐君上,如今君上已为国君。若只想治理齐国,有臣与高傒便已足够;若欲成就天下霸业,则非得管仲不可。管仲之才,能使所居之国强盛,不可失也。”桓公深以为然,遂听从鲍叔牙建议,假意欲杀仇人,实则将管仲迎回齐国。

           归齐后,桓公与管仲纵论霸王之道,深感相见恨晚,遂拜其为大夫,委以政事,开启齐国全面改革。管仲推行一系列新政,实行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制度,使齐国迅速强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市)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旨在平定宋国内乱。这是历史上首次由诸侯国君主持的会盟,史称“北杏之会”,标志着齐桓公开始以盟主身份统领诸侯。

           此后,宋国背弃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名义,联合多国讨伐宋国,迫使宋国求和,开启“九合诸侯”的序幕。在此过程中,齐桓公还相继灭掉谭、遂、鄣等小国,进一步巩固自身实力。面对当时中原各诸侯国频繁遭受戎狄等边疆部族侵扰的局势,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之策,一方面尊奉周天子以正名分,另一方面出兵抵御外侮,先后北击山戎,南伐楚国,赢得诸侯广泛支持与拥戴。

         最终,齐桓公成功确立中原霸主地位,受到周天子嘉奖,赐予特殊礼遇,将齐国的霸业推向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诸侯盟主,为后世所称颂。时为公元前651年。

 

【霸业衰落】

         齐国霸业的衰落始于齐桓公晚年的政治失误。作为春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诸侯之一,齐桓公早年任用贤相管仲,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然而,桓公晚年逐渐昏庸,疏远贤臣,转而重用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佞臣。随着管仲、隰朋、鲍叔牙等忠良相继去世,朝政逐渐被奸佞之徒掌控,齐国国势也开始由盛转衰。

            齐桓公与管仲曾共同确立太子昭,并托付宋襄公加以庇护。然而在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五位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自结党营私,争夺君位。他们在齐桓公寝宫外筑起高墙,彼此攻伐,导致齐桓公在病榻上孤独死去,尸体竟在宫中停放六十七日无人问津,尸虫爬出窗外,惨状令人唏嘘。直到易牙、竖刁等人拥立公子无亏即位,才为桓公草草收殓。

         太子昭被迫逃往宋国。 次年(公元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邾三国出兵齐国,意图助太子昭回国继位。三月,在诸侯军队的压力下,齐国大夫们在国氏和高氏的带领下诛杀竖刁、无亏,迎立太子昭。然而,其余四位公子的支持者仍不肯罢休,起兵阻击太子昭,迫使其再度逃回宋国。五月,宋襄公再次率军进攻齐国,在甗地(今山东济南附近)击败诸公子,太子昭终于得以入主临淄,继承君位,是为齐孝公。

          这场长达数年的王位之争严重削弱了齐国的国力,齐桓公一手缔造的霸业至此终结,齐国从此退出中原霸主的舞台。 齐孝公去世后,其子继位不久即被公子开方杀害,公子潘趁机夺位,是为齐昭公。昭公去世后,其子齐舍即位,然仅在位五个月便被公子商人弑杀,商人自立为君,是为齐懿公。四年后,懿公亦被弑,因其骄横残暴,齐人深恶痛绝,遂废其子而迎立流亡于卫国的公子元回国继位,是为齐惠公。至此,齐国长达数十年的王位争夺战方才告一段落。

        然而,经过这一连串的政变与内乱,齐国已元气大伤,国力大不如前,只能在晋国与楚国争霸的夹缝中求存。齐惠公去世后,齐国国势进一步衰退。至齐顷公在位时期(公元前589年),齐军在鞍之战中被晋军击败,标志着齐国军事实力的全面下滑。

         齐灵公在位期间(公元前555年),因背弃盟约而讨伐鲁国,引发晋国联合鲁、宋、卫、郑等十二国诸侯联军伐齐,齐灵公亲自率军迎战,却在平阴之战中大败,彻底失去了争霸中原的能力。 从齐僖公初露锋芒,到齐桓公独霸中原,再到齐顷公失霸,齐国的霸业历经一个半世纪的辉煌与动荡,最终走向终结。这段历史不仅是齐国由盛转衰的缩影,也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政局动荡的时代特征。

 

【四权博弈】

         齐国自古以来由天子所命的两大世卿——国氏与高氏共同辅政,维持朝局稳定。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鲍氏(鲍叔牙之后)、崔氏(齐丁公嫡子季子之后)、庆氏(公子无亏之子庆克之后)、晏氏(晏弱之后)、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后)、栾氏(惠公子公子坚之后)等卿大夫家族逐渐崛起,掌握国政。

 

高国共治(前8世纪-前6世纪)

            这些卿大夫权势日益膨胀,彼此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甚至开始干预君位更替,形成政出多门的局面。 崔杼曾迎立齐庄公光即位,并诛杀太傅高厚,独揽朝政。然而因齐庄公与崔杼之妻棠姜私通,崔杼愤而联合棠无咎弑君,改立庄公之弟公子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

 

崔庆专权(前548-前545年)

           公元前546年,左相庆封(庆克之子)起兵攻灭崔氏,崔杼最终自杀身亡。

 

栾鲍制衡(前545-前539年)

         公元前545年,鲍氏联合高氏、栾氏三家合力攻灭庆氏,庆封被迫逃亡至吴国。自此,齐国政局趋于稳定,国家大权逐渐集中于上大夫晏婴之手。

 

晏婴独相(前539-前500年)

         前539年,晏婴任相,晏婴为人节俭朴素,生活简朴,却以谦和有礼、礼贤下士著称。他不仅在朝中深得人心,更以忠诚辅政、勤于国事闻名于世。对内,他匡正朝纲,辅佐齐景公治理国家,多次直言劝谏,纠正君主过失,并积极举荐贤能,如司马穰苴、越石父等杰出人才得以重用,推动齐国政治清明、军力强盛。

        对外,晏婴多次奉命出使诸侯各国,凭借机敏的才智与出色的辩才,在外交场合从容应对,维护国家尊严,完成使命,使齐国在诸侯国中享有崇高声望。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其成为春秋时期齐国政坛上的一代名臣,为后世所称颂。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时为齐景公时期。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是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齐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标志着田氏家族逐步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国的统治者。 田氏的祖先为陈厉公妫佗之后,始祖为田完。因在陈国遭遇政治排挤,田完流亡至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被任命为工正,从此在齐国定居并逐渐发展势力。田完传至第五代,即田桓子田无宇时期,田氏开始广泛施惠于民,赢得百姓的拥护,家族势力日益壮大。

       田氏家族中,有一支系子孙田穰苴因成功击败晋、燕两国军队而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为齐国的重要军事统帅。然而,随着田氏势力的扩张,引起了当时权臣高张、国夏的警觉。他们向齐景公进言,诋毁田穰苴,最终导致其被免官。 田僖子田乞继承先祖遗志,立志铲除把持朝政的高氏与国氏。

          公元前532年,惠公后裔的栾氏家族被鲍氏与田氏(陈氏)联合攻灭,栾施与高强被迫逃亡至鲁国,齐国原有的公族势力因此大大削弱。此时,齐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晏婴曾私下对叔向感慨:“齐国之政终将归于田氏矣。”

          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齐国朝政由高氏与国氏两家掌控。公元前489年,齐景公病重,临终前命国夏、高张辅佐少子公子荼继位,并将其他诸公子驱逐至东莱。不久之后,田乞发动宫廷政变,消灭高氏与国氏,高张被杀,国夏逃往莒国,晏圉则流亡至鲁国。田乞更进一步,弑杀安孺子,与鲍牧及诸大夫共同拥立年长的公子阳生为国君,是为悼公。

         公元前485年,田成子田恒指使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改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简公。公元前481年,田恒再次发动政变,杀掉阚止与简公,拥立简公之弟公子骜为国君,是为平公。自此,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并清除鲍氏、晏氏等旧贵族势力,田氏彻底掌控齐国朝政。此后,田氏家族在齐平公、宣公、康公三代期间持续专权。

          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流放至临海的孤岛,仅保留一座城池以供奉祖先祭祀。田和自立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获得周安王册封为诸侯,标志着田氏取代吕氏成为齐国合法统治者。田和称侯,继续使用齐国国号,世称“田齐”,以区别于先前的吕氏齐国。此次政权更替,史称“田氏代齐”,齐国由此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田氏兼并其封邑,姜太公的祭祀自此断绝,田氏彻底完成对齐国的政权更替,确立了田齐在战国时期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367年,周王室被分裂为‌西周公国‌(姬揭统治)和‌东周公国‌(公子根统治),仅保有洛阳周边狭小区域‌。

 

【威宣称霸】

        战国时期,齐国在威王时期迎来了强盛时期。威王继位后,任用贤相邹忌进行政治改革,整顿朝纲,提升行政效率;同时,他又重用田忌与军事奇才孙膑为将,加强军备,使齐国国力大增。在威王的治理下,齐国逐渐崛起为东方强国。公元前353年,齐国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国(今山东菏泽境内),声威远播;公元前341年,又于马陵之战再次重创魏军(今河南范县,一说为山东郯城或河北大名),奠定了其在列国中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会盟,彼此正式称王,标志着齐国正式跻身强国之列。然而,威王晚年,朝中出现了权力纷争,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之间矛盾加剧。

          公元前322年,田忌误中反间计,率军攻打临淄,意图铲除邹忌,结果兵败后逃亡至楚国。直到宣王继位后,才将其召回国内,恢复旧职,重归朝堂。

         公元前314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齐宣王在孟轲的劝谏下,派遣匡章率“五都之兵”及“北地之众”迅速出兵燕国,仅用三十天便灭亡燕国。然而此举引发其他诸侯国的高度警惕,秦国、赵国调集重兵攻齐,齐国被迫撤军以保本土。

         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国、魏国共同攻楚,最终大败楚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东方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298年至前296年,齐国再度联合韩、魏两国连年攻秦,历经三年奋战,成功攻入秦之门户——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展现出齐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外交影响力。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王自号“西帝”,并派遣使者拥立齐湣王为“东帝”,企图联合齐国共伐赵国。然而,在苏代的劝说下,湣王仅称帝两日后便主动放弃帝号,恢复王号。同年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也随之放弃帝号,重新称王,显示出齐国在列国博弈中的灵活外交策略。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掉宋国,随后南侵楚国,西扩三晋之地,齐国国势达到巅峰。湣王野心勃勃,意欲吞并周王室,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共主,展现出齐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强盛之势。

 

【‌乐毅破齐,田单复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燕、秦、韩、赵、魏五国共同讨伐齐国。联军攻势凌厉,迅速攻入齐国都城临淄,并接连攻下七十三座城池。至此,齐国几乎全境沦陷,仅剩下莒和即墨两城仍在坚守。齐湣王被迫逃入莒城,不久便被楚国将领淖齿杀害。随后,齐国大夫王孙贾联合莒地军民诛杀淖齿,并拥立湣王之子法章为新君,是为齐襄王。 与此同时,燕军继续向东推进,包围即墨。城中军民推举田单为将领,誓死守城。双方进入长期对峙阶段,僵持达五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田单巧妙运用反间计,使燕惠王对乐毅产生疑忌,最终将其免职,并改派骑劫接替其位。乐毅因此被迫出走赵国。

 

          早在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联合五国(燕、赵、魏、韩、秦)伐齐,率军大举进攻齐国。短短时间内,燕军连下齐国70余城,齐国几乎被彻底击溃,仅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尚未陷落。齐湣王在逃亡至莒城后,被楚国将领淖齿杀害,齐国局势岌岌可危,濒临亡国边缘。

         在即墨一役中,田单被推举为守将,带领全城军民顽强抵抗。他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与燕军对峙长达五年之久。在此期间,田单巧妙运用反间计,使燕惠王对乐毅产生猜忌,最终将其撤换,改由骑劫领军。这一举措极大削弱了燕军的战斗力,为日后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田单不仅是一位军事统帅,更是一位深谙心理战术的谋略家。他在战前展开了充分的心理战与舆论准备: 他命令城中百姓每日在庭院设祭,吸引大量飞鸟前来啄食祭品,造成“天命所归”的假象,营造出“天佑齐军”的神秘氛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同时,田单故意散布谣言,称齐军最惧怕燕军割鼻、掘祖坟等行为。燕军果然中计,对齐国百姓实施暴行,此举反而激起齐人强烈的民族仇恨与同仇敌忾之心,坚定了即墨军民的抗敌意志。

           公元前279年,田单发动了震惊后世的“火牛阵”奇袭: 他秘密收集了一千多头牛,为每头牛披上红色的绸衣,画上五彩斑斓的龙纹,牛角上绑着锋利的刀刃,牛尾则系上浸油的芦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下令点燃牛尾,受惊的火牛群朝着燕军营地狂奔而去。五千名精锐壮士紧随其后,城中百姓则敲击铜器、擂鼓呐喊,声势震天。 燕军毫无防备,被突如其来的火牛阵冲得阵脚大乱,死伤无数。燕军主将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齐军趁势追击,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时间便收复了全部70余座失地,光复了齐国疆土。

          田单复国成功后,迎接齐襄王(法章)返回都城临淄,齐国得以重建。田单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安平君,受到朝野敬重。然而,经过五国伐齐的重创,齐国国力已大不如前,从此一蹶不振,再难与强秦抗衡。 尽管如此,田单复国之战不仅挽救了齐国于危亡之际,也在战略战术上留下了深远影响。此战充分展现了田单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心理战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末期以弱胜强、绝地反击的典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田单复国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坚韧精神的象征。

       此时周王室已名存实亡,‌领土分裂,天下共主的权威早已荡然无存‌。

 

【秦灭六国】

         齐国自公元前265年起进入一个新的政治阶段,这一年齐襄王去世,其子田建继位,由田建的母亲君王后辅政。在君王后执政期间,齐国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然而,至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去世,政权逐渐落入其族弟后胜之手。后胜为人贪婪,受秦国的不断贿赂,影响了齐国的外交与军事决策。

       在后胜的建议下,齐王建对当时逐渐崛起的秦国采取了消极的观望态度,不仅对其他五国遭受秦国攻击时袖手旁观,也忽视了本国的战备建设。直到韩、赵、魏、楚、燕五国相继被秦所灭,齐王建才惊觉秦国的巨大威胁,仓促将主力军队调集至西部边境,试图抵御即将到来的秦军进攻。

        公元前221年,秦王在成功灭亡五国之后,以齐国拒绝秦使者访问为借口,命令将领王贲率军伐齐。此时,齐王建虽已集结约四十万大军于西部边境,但秦军并未正面进攻,而是巧妙地绕开了齐军主力,从原属燕国的南部地区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 齐军对秦军突如其来的北面进攻毫无准备,阵脚大乱,迅速溃败。面对秦军压境,齐王建最终选择出城投降,齐国至此灭亡。

          至此,秦国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在原齐国领土上,秦设齐郡与琅邪郡,实行统一的郡县管理,标志着齐地正式纳入秦帝国的版图。

 

【政治】

一、姜齐政权架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386年)

     姜齐自太公望受封立国以来,建立了以君主集权为核心、分封制度为辅的政治架构。姜太公被周王室授予“征伐之权”,成为东方的重要诸侯,构建了以国君—卿大夫—士为主体的三级治理体系。通过与周王室的联姻关系,如齐丁公之妹邑姜为周成王生母,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地位与合法性。

 

二、田氏代齐后的政治重构(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1年)

         田氏通过长期的政治经营与民心争取,最终在公元前386年获得周王室正式册命,取代姜氏政权,建立田齐。早在田乞时期(公元前485年),便通过政变拥立齐悼公,逐步掌控政权。田常更以“厚施于民”的政策赢得民众支持,瓦解旧贵族势力,为田氏掌权扫清障碍。 在官僚制度方面,田齐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邹忌在齐威王时期主导改革,创立“三选法”选拔官吏,即从国君到县大夫、乡吏、里长逐级选拔,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提升了行政效率。

          与此同时,田齐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官吏“连坐制”与“先试后禄”原则,即官员需通过实际履职表现合格后方可享有俸禄。此外,军政分离制度确立,设立大司马专司军事,有效防止地方割据。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后,齐国军事实力达到巅峰,成为东方强国。 尽管田齐通过“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正式称王,但其政权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

          田氏代姜被视为篡位行为,导致统治基础不稳。在五国联合伐齐之际,贵族阶层多持观望甚至背离态度,最终加速了齐国的衰落与灭亡。

 

【军事】

       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军事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制度,并在多个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军事制度架构

        1. 军政合一体制: 在管仲改革的推动下,齐国实施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出自《国语·齐语》),将全国划分为21乡,其中工商6乡、士15乡。士乡实行兵民合一的体制,形成了“居则为轨,出则为伍”的组织模式。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也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动员能力,使齐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大量兵力。例如,临淄一地便可征发超过20万士卒,为齐国争霸中原提供了坚实的兵力保障。

       2. 兵种构成:

         常备军:齐桓公时期建立了三军编制,每军约万人,由国君及重要大臣直接统领,构成了国家的核心军事力量。

        精锐部队:进入战国时期后,齐国组建了以重金招募的“齐技击”部队,作为雇佣兵性质的精锐力量,其战斗力在诸侯国中名列前茅。

        海军力量:齐国地处东部沿海,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掌控渤海与黄海的制海权,配备战船数百艘,为对外扩张与防御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军事改革关键节点

       1. 齐桓公时期: 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策,建立起常备军与民军相结合的军事体系。这一改革极大提升了国家的军事效率与经济基础,使齐国“国以殷富,士气腾饱”,奠定了其春秋首霸的地位。

     2. 威王、宣王时期: 邹忌主导改革,完善“三选法”以选拔优秀军官,同时强化中央对军队的指挥权。这一时期,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战国诸侯中的军事优势。

     3. 湣王时期: 齐湣王时期,齐国吞并宋国,并联合韩、魏攻破函谷关,达到军事上的巅峰。然而,这一时期也因过度扩张引发五国联合伐齐,最终导致国力衰退。

 

三、军事经济支撑体系

     1. 土地政策:推行“相地而衰征”政策,根据土地质量进行差等征税,有效保障了农业产出和军需供给,为军队的长期维持提供了经济基础。

     2. 专卖制度:首创盐铁专营制度,将国家资源控制与财政收入紧密结合。据史料记载,军费开支约占国家财政的40%,为齐国维持强大军事力量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军事体系的局限与缺陷

         尽管齐国军事体系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1. 兵源单一化:齐国长期依赖临淄士乡提供兵员,地方动员机制相对薄弱,一旦遭遇大规模战争或外敌入侵,兵力补充面临挑战。

         2. 贵族垄断军权:高级军事指挥权主要由田氏宗族掌控,限制了人才的广泛选拔与晋升,影响了军队整体的灵活性与战斗力。 

 

【经历战争】

     齐国战争史

 一、决定性的五国伐齐(公元前284年)

       这场战争成为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燕昭王为报齐宣王时期齐国攻破燕都之仇,联合秦、赵、魏、韩四国,组成五国联军共同伐齐。名将乐毅率领联军大举进攻齐国,势如破竹,接连攻下七十余城,几乎席卷整个齐地。最终,齐国仅剩下莒城与即墨两座城池未被攻陷。五国伐齐不仅沉重打击了齐国的国力,也深刻改变了战国中后期的战略格局。此战直接导致以下重大后果: - 齐国的霸业终结,从此失去东方霸主地位,由盛转衰; - 燕国虽完成复仇,但最终被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奇袭逆转局势,收复失地; - 齐国的削弱为秦国东进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关键战役

        1.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孙膑军事智慧的杰出体现。面对魏国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局面,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构想,率齐军直扑魏国本土,迫使魏军回援。在桂陵设伏,成功歼灭魏军主力。此战不仅解除了赵国之围,更彰显了齐国军事改革后的强大战斗力。通过灵活的分兵策略,齐国不仅击败魏国,还间接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为自身在列国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

        马陵之战是孙膑与魏国名将庞涓之间的终极对决。此战中,孙膑巧妙运用“减灶计”,制造齐军士气低落、兵力衰减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深入马陵峡谷。齐军在此设伏,一举全歼魏国精锐部队,庞涓战败自刎,魏国元气大伤。此役之后,齐国的军事威望达到顶峰,成为诸侯国中最具影响力的强国之一。然而,国内权臣邹忌与田忌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为齐国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3.艾陵之战(公元前484年)

        艾陵之战是春秋末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吴国与齐国联军在艾陵一带与鲁国展开激战。尽管从表面上看,吴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真正获益的却是齐国的田氏家族。通过此战,田氏成功削弱了国内其他贵族势力,为日后“田氏代齐”扫清了障碍。此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标志着齐国权力结构的重大转变。 

 

【疆域】

春秋时期

      齐国的疆域随着战事频仍而不断变化。在齐桓公统治时期,国家疆域相较最初受封时有所扩展。据《左传》记载,管仲曾言齐国疆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具体而言,其北界濒临渤海,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西至于河”指的是古黄河所经之地,大致为今河南南乐、冠县以西,河北大名东部,以及山东堂邑、博平以北、馆陶、清平南部一带;“南至于穆陵”指的是今山东临朐县南百余里的穆陵关;“北至于无棣”则位于今河北盐山县一带,即古时的无棣。 至齐景公时期,齐国疆域进一步扩张。

         《左传》中晏子所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即西部边界大致在今山东聊城西北、茌平以西一带,东部则抵达山东半岛中部的大姑河与小姑河流域。整体而言,此时疆域已扩展至今山东冠县、临清市以东,大沽河以西地区。胶莱河以东,包括整个胶东半岛在内的广大区域,也全部纳入齐国版图。

 

战国时期

        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疆域变化剧烈,边界伸缩不定。齐国地处东部,其北境与东境皆临海,疆域变动主要集中在西部与南部。西部与魏、卫、赵、燕等国接壤,南部则与鲁、宋、卫、魏、楚等国相邻,疆界的更替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与政治博弈。

      以齐宣王公元前409年为例,当时齐国西境大致以黄河为界,与燕、赵、魏、卫等国接壤,包括饶安、麦丘、高唐、灵丘、博陵、平阴、薛陵、阿、马陵等地;南境则扩展至泗水流域,涵盖莒、阳关、郕、平陆、桑丘(今山东平原以西)、廪丘、阳晋、甄(鄄)、毌丘、薛(今徐州)、刚、寿等地。

         至齐威王公元前332年时,西部新增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南部则增加了襄陵、甄(鄄)及南城等地。 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域演变,不仅体现了其在列国纷争中的强盛与扩张,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动态变化。

 

【经济领域】

        齐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系统的经济体系,并经历了从姜齐到田齐的深刻变革。其经济模式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管仲经济改革(春秋时期)

       1. 盐铁专营制度

       齐国在管仲辅佐下,首推“官山海”政策,将盐铁等重要资源收归国家统一管理与经营。这一政策充分利用了齐国沿海的地理优势,建立了完善的食盐官营体系,通过控制盐的生产与销售,为国家财政带来巨额收入。据史料记载,仅食盐专卖一项,每月就可为国家带来六千万钱的收入,成为齐国强盛的重要经济支柱。

       2. 货币与金融体系

       齐国推行“齐刀”铜币,取代传统的贝壳货币,建立了统一的金属货币体系。国家通过掌握货币发行权,影响周边诸侯国的经济走向,并巧妙运用“高价收购—突然断供”的经济战策略,增强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力。此外,齐国还设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用以调节市场供需、平抑物价,保障民生稳定和社会秩序。

      3. 土地与农业改革

      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即根据土地质量进行分级征税,既提高了财政收入,也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鼓励开垦荒地,推广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并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有效提升了农业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经济结构特点

        1. 商业主导型经济

       齐国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束缚,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战略方针。临淄作为齐国都城,迅速发展为当时东方最大的商业都市,人口规模达数十万,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

       2. 产业布局清晰合理

      齐国根据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布局:沿海地区以煮盐业为主,资源丰富、技术成熟;内陆地区则以冶铁和农业为主导,支撑国家的工业和粮食安全;而都城临淄则集中发展商业与手工业,成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汇之地。

 

三、经济影响与局限

       1. 积极影响

       管仲的经济改革使齐国迅速崛起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奠定了其在诸侯国中的领先地位。其所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尤其是盐铁专营制度,对后世历代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管理的重要范本。此外,齐国实现了“民富国强”的理想状态,孔子曾称赞其“民到于今受其赐”,可见其经济政策对民生的长期积极影响。

       2. 局限性

       齐国的经济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盐铁官营虽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也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同时,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商业的自由发展,限制了市场活力。此外,齐国长期依赖资源型经济,缺乏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投入,最终影响了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史料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系统记述了齐国自姜太公受封立国,至田氏代齐为止的完整历史。书中详细记载了齐桓公称霸中原、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等重大历史事件,是研究早期齐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详实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外交与军事活动。其中,关于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史实,充分展现了齐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领导地位。

        《管子》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治国理念与政策实践的重要典籍。书中系统阐述了管仲在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盐铁专营制度、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等,体现了齐国早期的国家治理智慧。

        《战国策·齐策》则聚焦于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风云,记录了诸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田单复国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展现了齐国在战国纷争中的政治智慧与外交策略。

        《晏子春秋》是一部专门记载齐国名臣晏婴言行的典籍,书中通过“二桃杀三士”等经典故事,生动展现了晏婴的机智与政治才能,是了解齐国贤臣治国理念的重要读物。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齐国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前者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后者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作,两部兵法系统阐述了战争策略与治军理念,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重要的学术中心,汇聚了诸子百家学者,如孟轲、慎到等。稷下学宫的相关文献记录了他们在齐国的讲学与思想交流活动,是研究先秦思想史和齐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为齐国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例如,位于今山东淄博的临淄齐故城遗址,出土了大量铸钱作坊与冶铁遗址,印证了《管子》中关于齐国工商业高度发展的记载。 齐长城遗址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遗迹,其修建可追溯至齐威王时期,与《史记》中有关齐国修筑长城的记载相互印证,是齐国防御体系的重要见证。 此外,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齐侯青铜器群,通过铭文记载为研究齐国君主世系、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齐国历史的认知。

 

【后裔去向】

 

一、姜姓吕氏后裔的去向

        1.海滨安置

        田氏取代齐国政权后,末代君主齐康公被迁徙至海滨城邑(今山东烟台长岛或青岛即墨田横岛)安置,直至公元前379年去世。此后,这一支系逐渐衰落,湮没于历史之中。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在长岛地区出土的贵族墓葬,为“海滨安置”的历史记载提供了有力佐证。

      2.卫国分支

      在齐国动荡时期,部分姜姓后裔迁徙至卫国定居,其中不乏历史名人。例如吕不韦,作为姜子牙第23世孙,曾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是战国末期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此外,吕文家族迁居沛县,其女吕雉成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其子吕泽亦为汉朝开国功臣,对西汉初期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3.本土留存

        尽管政权更迭频繁,仍有大量姜姓族人选择留在齐地生活。为适应新的政治环境,他们或隐姓埋名,或改姓延续血脉。如今山东地区的姜、昌、丘、崔等姓氏中,不少家族可追溯至齐国姜姓后裔,成为这一支系在本土延续的重要见证。

 

二、田氏后裔的去向

       1.秦国强制迁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统一六国。为削弱关东豪族势力,秦朝将田氏后裔大规模强制迁徙至咸阳地区,据史书记载,迁移人数达12万户之多。此举旨在切断田氏与齐地的联系,防止其复国图谋。

        2. 汉朝持续迁徙

         西汉建立后,刘邦采纳谋士娄敬的建议,继续推行迁徙政策,将包括田氏在内的齐楚豪族迁至关中地区。汉高祖九年,朝廷下令“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于关中”,以强化中央集权。在整个西汉时期,共实施了六次大规模迁徙行动,持续时间近两百年。经过这一系列迁徙,田氏后裔逐渐分布于齐地、关中、中原及江东等广大区域。

      3.本土延续

       尽管受到外部力量的多次冲击,田氏家族在齐地仍保有一定的影响力。秦末天下大乱之际,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相继起兵,三次重建齐国政权,展现出田氏家族在地方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号召力。田横及其五百义士的悲壮事迹,也成为后世传颂的忠义典范。

 

【君主世系】

上一任君王周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


 

纪国(jì‌ ‌guó‌)(己国) 商朝东方纪姓诸侯国 西周姜太公次子封国(约前1046年—前690年)‌

 


 

1    齐太公    吕尚,字子牙    前1046年—前1026年(生子,齐丁公吕伋



2    齐丁公    吕伋(一说名及)    前1026年—前975年(生子,

5.齐乙公吕得:嫡五子齐国第三代国君(发展齐国渔业盐业,奠定经济基础‌
‌姜隐‌:庶子,鄣国始封君(后代:鄣穆公姜虎等十二世鄣国君主‌
4‌.季子‌:嫡四子(主动让位给齐乙公,迁居崔邑,成为崔姓始祖‌
1.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早亡无嗣‌
崔氏先祖:季子后代形成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等北方大族‌
世系争议点《吕氏家族迁徙》记载的"吕得"与"齐乙公"是否为同一人存疑‌

《吕氏家族世系记载中,吕得(齐乙公)→吕慈母(齐癸公)的传承链条清晰,无歧义‌
《史记·齐太公世家》等文献均以“吕得”称其名,以“齐乙公”表其谥号,二者指向同一人物‌

 



3    齐乙公    吕得  (生子,

1.齐癸公吕慈母: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
2.姜隐(庶子):鄣国始封君,后代形成鄣国世系‌
3.季子(庶子):崔姓始祖,因让位迁居崔邑‌

 



4    齐癸公    吕慈母  (生子,

1.齐哀公吕不辰‌:嫡长子,齐国第五代国君
2.齐胡公吕静‌:异母弟,继哀公之后即位,迁都薄姑,后被齐献公推翻‌
3.齐献公吕山‌:公子山,哀公同母弟,杀胡公自立,迁都临淄并扩建都城‌
4.吕高‌:曾任卫国大司马,但非国君‌



5    齐哀公    吕不辰(一说名不臣)    ?-前893年(生子,

‌齐胡公吕静‌:嫡长子,齐国第六代国君,因迁都薄姑引发不满,被弟弟公子山(齐献公)弑杀‌
‌齐献公吕山‌:次子,弑胡公自立,迁回临淄并扩建都城,奠定齐都规模‌

兄弟关系说(主流观点),父子关系说(少数记载)
‌公子高‌:三子,史载曾任卫国大司马(后代形成卫国姜姓分支‌

 



【六世】6    齐胡公    吕静    前892年-前860年(生子,

吕无忌(齐厉公)‌,胡公之子中唯一明确记载名字的继承人‌,因齐献公驱逐胡公诸子,被迫流亡国外,后返齐弑厉公(齐献公之孙)夺位‌。
 

【六世】7    齐献公    吕山    前859年-前851年(生子,

齐武公吕寿‌:嫡长子,齐国第八代国君,将女儿嫁给周宣王联姻,恢复与周王室关系‌
齐厉公吕无忌‌:次子,继武公之后即位,因暴虐被齐胡公之子联合贵族弑杀‌
 



【七世】8    齐武公    吕寿    前850年-前825年(生子,

齐厉公吕无忌‌:嫡长子,齐国第九代国君,因暴政被齐胡公后裔弑杀‌,死后其子齐文公吕赤继位‌
 



【八世】9    齐厉公    吕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生子, 齐文公 (吕赤  )



【九世】10    齐文公    吕赤    前815年-前804年(生子, 

1.齐成公吕脱(一说吕说)‌,继文公之位,西周晚期齐国国君,前803年-前795年在位‌
2‌.公子高‌:文公次子,其孙高傒(高敬仲)为齐国上卿,是高氏始祖‌
女儿~晋穆侯夫人‌:文公之女,嫁晋穆侯为夫人(晋文侯、曲沃桓叔之母)



【十世】11    齐成公    吕脱 (一说名说)    前803年-前795年(生子, 齐庄公吕购



【十一世】12    齐庄公    吕购    前794年-前731年(生子,

1.齐僖公吕禄甫‌:继承庄公之位,延续休养生息政策,成为春秋三小霸之一,为齐桓公霸业奠定基础‌

2‌.公子高(吕高)‌:其孙高傒为齐国上卿,是高氏始祖‌

3夷仲年(生子,公孙无知‌

4.公子廖‌,世系记载见于《姜姓吕氏齐国世系图》‌

女儿~晋穆侯夫人‌:文公之女,嫁晋穆侯为夫人(晋文侯、曲沃桓叔之母)



【十二世】13    齐僖公    吕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卒于鲁桓公十四年十二月丁巳)(生子, 

1‌.齐襄公(诸儿)‌,嫡长子,公元前698年继位,在位期间荒淫暴虐,与异母妹文姜私通并杀害妹夫鲁桓公,最终引发内乱被杀‌
2‌.公子纠‌,次子,母亲为鲁国公主,曾与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被杀,其师管仲后为齐桓公重用‌
3‌.齐桓公(小白)‌,幼子,春秋首霸,通过"尊王攘夷"政策奠定齐国霸主地位,其成就与父亲齐僖公奠定的国力基础密切相关‌

 



【十三世】14    齐襄公    吕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生子, 

1.公子彭生‌:为齐襄公宠臣,因参与杀害妹夫鲁桓公被车裂处死‌
‌2.公孙无知‌:实为齐僖公弟夷仲年之子(从子),非直系子嗣,但被齐襄公宠信而引发政变‌
‌存疑记载‌

?齐桓公(小白)‌:部分史料误记为齐襄公之子,实为齐僖公幼子‌
?鲁庄公(姬同)‌:民间有"齐襄公与文姜私通生子"的传闻,但无确凿证据‌



【十二世】15    齐前废公    吕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十三世】16    齐桓公    吕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卒于鲁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 (生子, 

1.公子无亏‌(一说无诡),庶长子,母长卫姬,前642年易牙、竖刁拥立,在位仅三月即被高氏、国氏绞杀‌
2‌.齐孝公(公子昭)‌,太子,母郑姬,前642-前633年在位,得宋襄公支持夺位,后病逝‌
3‌.齐昭公(公子潘)‌,母葛嬴,前633-前613年在位,参与践土之盟‌
 (生子,齐后废公    吕舍
4‌.齐懿公(公子商人)‌,母密姬,前613-前609年在位,因暴政被竖牛所杀‌
5‌.齐惠公(公子元)‌,母魏姬,前609-前599年在位,田氏代齐前最后一位姜齐君主‌
6‌.公子雍



【十四世】17    齐中废公    吕无亏(一说无诡)    前643年
【十四世】18    齐孝公    吕昭    前642年-前633年(卒于鲁僖公二十七年六月庚寅) 
【十四世】19    齐昭公    吕潘    前632年-前613年(卒于鲁文公十四年五月乙亥) 



【十五世】20    齐后废公    吕舍    前613年



【十四世】21    齐懿公    吕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十四世】22    齐惠公    吕元    前608年-前599年(卒于鲁宣公十年四月己巳)  
(生子,齐顷公    吕无野



【十五世】23    齐顷公    吕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卒于鲁成公九年七月丙子) (生子,齐灵公    吕环


 
【十六世】24    齐灵公    吕环    前581年-前554年(卒于鲁襄公十九年七月辛卯) 
(生子,

嫡长子:齐后庄公(吕光),原太子,母为鲁国女子颜懿姬‌,前554年因齐灵公改立宠姬戎姬之子公子牙为太子,被派往即墨戍守‌,前548年因与崔杼妻私通被弑,在位仅6年‌,
次子:公子牙(吕购),齐灵公宠姬戎姬所生,曾被立为太子‌,前548年齐灵公病重时,被崔杼、庆封迎回的公子光所杀‌
幼子:齐景公(吕杵臼),母为戎姬,庄公异母弟‌

 



【十七世】25    齐庄公    吕光    前553年-前548年
【十七世】26    齐景公    吕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卒于鲁哀公五年九月癸酉) 
(生子,

1.齐晏孺子    吕荼 

2.齐悼公    吕阳生


【十八世】27    齐晏孺子    吕荼    前489年
【十八世】28    齐悼公    吕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卒于鲁哀公十年三月戊戌) (生子,

1.齐简公    吕壬
2.齐平公    吕骜  



【十九世】29    齐简公    吕壬    前484年-前481年
【十九世】30    齐平公    吕骜    前480年-前456年
(生子, 齐宣公    吕积



【二十世】31    齐宣公    吕积    前455年-前405年(生子,

1.齐康公    吕贷 

2.吕祁(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州),为阳翟吕氏始祖‌

2.吕祁(生子,

1.吕光‌→ ‌吕不伐→…→吕虔(三国魏将)‌
‌2.吕忿‌:因避田氏之祸迁居汲(今河南卫辉),后代改姓“汲”‌。



【二十一世】32    齐康公    吕贷    前404年-前386年(被田和废黜,姜齐政权终结‌

田氏专权后,吕氏后裔为避祸改姓(如“汲”“钭”),部分仍以“吕”为姓延续‌
 


【田齐君主】

父亲:田庄子‌(名田白)

 

【一世】1    齐太公    田和    前386年-前384年(前386年受周安王册封为齐侯,完成田氏代齐,两年后田剡即位‌

1‌.田剡‌:田齐第二任君主,公元前383年—前374年在位,史称‌齐废公‌(或齐侯剡)‌
2‌.田午‌:田齐第三任君主,弑兄自立,谥号“桓公”,即‌齐桓公午‌(田桓公)‌

3.齐桓公    田午



【二世】2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生子,田喜‌(孺子喜)

关于“田喜”的身份澄清
‌田喜实为田剡之子‌
田喜(孺子喜)是田午的侄子(田剡之子),在田午弑兄夺位后被杀害,并非其子‌。
《竹书纪年》记载“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明确将田喜与田剡并列为被弑者‌。



【二世】3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生子,田因齐(齐威王)



【三世】4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生子,

1.齐宣王田辟彊(或作田辟疆)‌,田因齐的嫡长子,公元前320年继位,延续了齐国的强盛局面‌
2‌.靖郭君田婴‌,田因齐的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以“靖郭君”为号‌,其子田文(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闻名‌。
3‌.郊师(田师)‌,田因齐的次子,史载较少,仅见于部分世系记载‌

    谥号混淆‌:田因齐与春秋齐桓公姜小白无血缘关系,其子田辟彊的“宣王”谥号亦为田齐独有‌



【四世】5    齐宣王    田辟疆    前319年-前301年生子,

1‌.齐湣王田地‌,田辟疆的嫡长子,公元前301年继位,史称“齐湣王”或“齐闵王”‌,其统治初期曾联合魏、韩伐楚,后期因骄奢暴虐导致五国伐齐,最终被楚将淖齿所杀‌。
2‌.齐襄王田法章‌,田地的弟弟,在齐国濒临灭亡时被拥立为君,延续田齐政权‌,其子田建(齐共王)为田齐末代君主‌。



【五世】6    齐闵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生子,

1‌.齐襄王田法章‌,田地的嫡长子,公元前284年继位,史称“齐襄王”‌,在齐国濒临灭亡时被拥立为君,延续田齐政权,其子田建(齐共王)为田齐末代君主‌
2‌.田假‌,田地的次子,公元前208年曾被立为齐王,后因田荣政变被逐,逃亡至楚国‌。



【六世】7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生子,

1‌.齐王建(田建)‌,田法章的嫡长子,公元前265年继位,史称“齐王建”或“齐共王”,为田齐末代君主‌。其母为君王后(太史敫之女),生于公元前280年,幼年经历齐国复国战争,成年后因母亲摄政而长期无实权‌。
2‌.田假‌,田法章的次子,公元前208年曾被立为齐王,后因田荣政变被逐,逃亡至楚国‌。

    补充说明
‌君王后的影响‌:田建继位后长期受母亲君王后辅政,其“谨慎外交”政策使齐国在战国末期免于战乱,但也导致军事废弛‌

    争议与澄清

‌田法章继位疑云‌:部分史料质疑田法章身份真实性,认为其可能是冒名顶替者,但主流记载仍以《史记》为准‌
‌田单的结局‌:田法章猜忌功臣田单,仅封其为安平君(边境封地),后田单被迫出走赵国‌



【七世】8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生子,

1.田升‌,田建的长子,秦灭齐后因辱骂秦王被赐死‌,其家族后裔以田为姓,但逐渐隐匿于民间‌
2.田桓‌,田建的次子,与兄长田升一同改姓王氏,成为汉代王姓重要支系‌,其家族在汉代显赫,如王莽即为其后裔‌
3.田轸‌,田建的三子,秦灭齐后逃至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恢复陈姓,史称“陈轸”‌,其后裔形成颍川陈氏,成为南方大族‌。

=============

    (秦治13年)    

父辈‌

‌田儋之父‌:无明确记载,但可推断为田齐王族远支(非直系君主后裔)‌
‌家族背景‌:田儋为战国田齐王族旁支,与田荣、田横为堂兄弟,世居狄邑(今山东高青县)‌

【?世】9    齐王儋    田儋    前209年九月—前208年六月生子,

1.田市‌,田儋的嫡长子,公元前208年田儋战死后,被堂叔田荣立为齐王,史称“齐王田市”或“齐共王”。后因项羽分封诸侯,被改封为胶东王,最终被田荣所杀‌
    2‌.田横‌,田儋的堂弟(一说为从弟),在田儋死后辅佐田市,后自立为齐王,以“田横五百士”闻名‌。



【七世】10    齐王假    田假    前208年七月—前208年八月



11    齐王巿    田市    前208年六月—前206年六月



12    齐王都    田都    前206年二月—前206年五月



13    齐王荣    田荣    前206年六月—前205年正月生子,

田广,在田荣被项羽击败后继承齐王位,后为韩信所灭‌
 



【七世】14    齐王假    田假    前205年二月—前205年三月



15    齐王广    田广    前205年三月—前204年十一月



16    齐王横    田横    前204年十一月—前202年六月

 

【旁支关联】

 ‌     田儋家族‌:田儋为田横堂兄,秦末首立齐王,战死后由田荣、田横继掌齐政‌
 ‌     田荣家族‌:田荣为田横胞兄,其子田广曾继位齐王,后为韩信所灭‌
 ‌     田假家族‌:田假为齐王建之弟,田横曾击败田假,迫使其逃至楚国被杀‌
【 家族结局】
    田横在楚汉战争中率残部退守海岛,因拒绝降汉自刎,其五百门客闻讯集体殉节‌  

    田氏复齐势力至此终结,部分族人改姓避祸,如王莽家族即田齐远支后裔‌

  ‌  注‌:田横家族为田齐宗室旁支,其世系因秦末战乱记载简略,部分细节存疑‌

 
【其它阅读】

=====

齐国(qí guó)~西周姜尚封国

2025年8月29日 15:3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齐国(qí guó)~西周姜尚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