髳国(或作“髦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秦朝

《史记· 周本纪》: 武王伐商纣时有 “庸、 蜀、 羌、 髳、 微、、彭、濮人”。《集解》 孔安国曰: “八国皆蛮夷戎狄。”


【概述】

         髳国,亦称“鬃国”,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个古老方国。据史书记载,髳国是周代时期活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或部族国家,其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今天的:

1.蜀地说‌(主流观点)

2.鄂西北说

3.陕西省说。

4西平陆县南。

         髳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曾参与周初的重要政治活动,并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髳国的名称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写法,除“髳”外,也有人写作“鬃”,这可能是由于古音相通或书写习惯不同所致。髳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虽未被详细记载,但从相关史料中可以推测其为一个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部族国家。髳国人民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有所不同,形成了独特的西部边地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髳国逐渐融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体系之中,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尽管其存在时间有限,但作为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髳国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名称关联】

    “髦”亦作“旄”或“牦”,其字义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体现。《说文解字》将“髦”解释为“发中毫”,段玉裁注中进一步指出,“髦”与古代以牦牛尾制成的旌旗(旄)密切相关,说明其与牦牛形象具有文化上的联系。从古音韵学角度来看,“髦”(古音*m*rû)与藏缅语系中“牦牛”(如藏语“འབྲི་”,音dri)发音相近,显示出语言上的同源性。这一语言学证据表明,髳国可能是一个以牦牛为图腾或文化象征的部族。 牧誓八国中的地位方面,髳国是周武王伐纣过程中联合的重要方国之一,位列“牧誓八国”之中,与庸、蜀、羌等西南部族并列。《尚书·牧誓》中明确记载了髳国参与牧野之战的史实,但关于其具体地理位置,史籍语焉不详,长期以来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地理争议】

          目前学界对髳国地理位置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蜀地说与鄂西北说。

        蜀地说主要依据《华阳国志》《括地志》等古代地理文献,认为髳国位于今四川地区,其核心区域可能在岷山以南至横断山脉一带。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牦牛的分布区域,与《山海经》中关于“旄牛”的记载相吻合。

          清代学者也提出,“髳”与“牦”在古文字中通假,蜀地因盛产牦牛而得名“髦国”,进一步支持髳国位于蜀地的观点。

            另一种观点为鄂西北说,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历史地理大数据分析提出,髳国的核心区域可能位于今湖北十堰市的茅箭区,属于“牧誓八国”在十堰地区的集群。

            此说强调髳国与庸、濮等邻近方国的地缘联系,但目前尚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作为确凿证据,因而支持者相对较少。

 

【文化特征】

       髳国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对牦牛的崇拜以及军事参与方面。在蜀地说的背景下,髳国可能以牦牛为图腾,其文化中体现出浓厚的游牧色彩。古代“旄旌”即是以牦牛尾为装饰的旗帜,髳国或与此类旌旗制作有密切关系,反映了其部族的文化象征与军事标识。

 

【军事方面】

       髳国作为“牧誓八国”之一,曾参与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尚书》等文献记载,巴蜀之师在战场上“前歌后舞”,士气高昂,髳国可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作战方式不仅展现了西南部族的勇武精神,也反映出其文化中融合了歌舞与军事的特色。

 

【学术意义与研究现状 】

        髳国的定位问题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历史地理归属,更涉及商周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南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若髳国确属蜀地,将进一步揭示古蜀文明与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若其位于鄂西北,则需重新审视“牧誓八国”的整体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在周初联盟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蜀地说因拥有较为系统的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获得了更多学者的支持。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推进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关于髳国的研究有望在未来取得新的突破,为理解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民族分布、文化传播与政治格局提供更加清晰的历史图景。

 
【其它阅读】

=====

髳国(máo guó)(或作“鬃国”)牧誓八国之一

2025年8月31日 12:0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牧誓八国    髳国(máo guó)(或作“鬃国”)牧誓八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