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
【概述】
卢国是先秦时期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诸侯国,其起源可追溯至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年)。其前身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卢方国”,属于姜姓炎帝部落的一支,具有深厚的族群渊源。
卢国早期位于今河南省卢氏县一带,是当时较为活跃的地方势力。随着与商王朝的冲突加剧,卢国逐步西迁至关中地区,并最终选择依附于周人,成为周族的重要盟友。
进入西周时期,卢国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公元前1046年,卢国作为“牧誓八国”之一,积极参与了周武王伐纣之战,立下战功。因此,周武王封其为子爵之国,并将其迁至湖北襄阳地区。
自此,卢国成为周王朝在南方的重要诸侯国之一。与此同时,与其同源的卢戎国则位于湖北南漳一带,两者在地理上并存,共同延续着姜姓炎帝族群的历史脉络。
卢国与卢戎国虽分属两地,但同源异流,均源自姜姓炎帝族群。卢国的迁徙路线以河南—关中—襄阳为主线,而卢戎国则沿着岷江—汉水流域发展。尽管地理分布不同,但两者在文化上具有诸多共性,尤其是保留了戎族尚武的传统。例如,卢戎国盛行的“牵钩之戏”(即拔河)便是一种具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民俗活动,对后来楚地的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卢国的历史结局,目前尚无确切记载。西周后期,卢国逐渐衰落,其疆域可能被楚国或周边诸侯国兼并,具体灭国时间仍存疑。而卢戎国则在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所灭,部分遗民向南迁徙至湖南平江一带,继续延续族群记忆。
在学术研究方面,关于卢国的地望与族源仍存在诸多争议。部分学者提出“山东说”,认为卢水胡人东迁形成了卢国;也有“甘肃说”,认为卢戎起源于该地区;而“河南说”则主张卢氏县是卢国早期的中心地带。此外,对于卢国与卢戎国的关系,也有观点认为二者实为同一族群在不同时期的称谓演变。
考古与文献资料为研究卢国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卢方皆入戈五”的记载,反映了卢方与商王朝之间的贡纳关系。
进入周代后,卢国作为子爵封国的身份在西周早期的金文文献中亦有明确记录,进一步印证了其在先秦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卢国演变】
卢国是春秋时期位于汉江流域的一个小国,因文化差异曾被中原称为“卢戎”。然而,从族源来看,卢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族群,早在上古时期便隶属于正统的“伏羲”部落联盟。随着伏羲氏族群的迁徙,卢族从甘肃地区逐步迁往河南一带,成为早期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卢国与商朝关系紧张,最终选择加入周朝反商联盟,成为著名的“牧誓八国”之一。这八国包括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卢国的参与不仅体现了其在周初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周时期,卢国迁至江汉流域,随着楚国的崛起,卢国被迫再次南迁,进入西南地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共居。 卢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留下了众多以“卢”命名的地名。例如,现今的卢氏县、泸州等地,皆为卢族活动的见证,成为卢氏文化的重要地理印记。
关于卢国的族源,《路史》中记载:“伏羲之后,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赫胥氏、尊卢氏……”其中,“尊卢氏”即为卢族的祖先。
据考证,“尊”是古代用于饮酒的器物,“卢”则指用于煮食的炉具,因此“尊卢氏”被认为是一个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氏族。
《长安志》卷十六中亦有记载:“蓝田谷西,又西有尊卢氏冢。
《蓝田县志》中提到:“尊卢氏,传五世治,九十余载置都,嵹台之阳,死葬浮肺山之阴。治政居于嵹台山南,祭祀中心在鸿卢水,葬于蓝田山西。”由此可见,尊卢氏曾在嵹台山南治理政务,并在蓝田山西建有陵墓,其政治与宗教中心逐渐东移至今河南卢氏县一带。
卢氏族群早在上古时期便随伏羲部落联盟从甘肃东迁,逐步定居于陕西、河南等地。进入夏朝后,卢氏作为华夏联盟的一部分,未被视作异族。然而,到了商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商王朝起源于东方,与东夷关系密切,而对西方族群则持敌对态度。商朝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卢人”被用作人祭的记录,与羌人、氐人等并列,表明卢人在商朝时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商末周初,周武王在盟津发表《牧誓》,号召诸侯讨伐暴政的商纣王。卢国作为“牧誓八国”之一,积极参与了这场历史性的战争。
周朝建立后,卢国在西周时期的具体历史虽无详细记载,但从《尚书·立政》中提及“夷、微、卢烝”可知,卢国在西周初期仍保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然而,不知何时因何原因,卢国自中原洛水一带迁往湖北江汉流域。至春秋时期,卢国已与罗国结盟,共同抵御楚国的扩张。
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派遣屈瑕率军攻打罗国,卢戎与罗军联手夹击,大败楚军,楚军主帅屈瑕战败自缢。次年,楚武王亲征,攻破罗国。自此之后,卢国在史书中逐渐消失,推测可能在楚灭罗国的同时被一同吞并,或被邻近的庸国所灭。
卢国灭亡后,部分卢人与罗人、庸人一同迁往西南地区。进入巴地后,卢人一度臣服于巴国。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强盛时期,其境内属民包括濮、賨、苴、共、奴、獽、夷、蜒等族群,其中“奴”即为“卢”,表明卢人已成为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卢人已在川东地区扎根,成为当地的大姓之一,并在文化与地理上留下深刻印记。《后汉书》中记载,将领刘尚率军入益州时,曾“渡泸水,入益州界”,其中“泸水”即可能为卢人曾居住之地。
此外,《华阳国志·巴志》中亦提到“罗、扑、昝、鄂、度、夕、龚七姓”,其中“罗”与“卢”常被视作同一部落,称为“卢鹿部落”。
综上所述,卢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迁徙:第一次随伏羲氏族群从甘肃迁往河南;第二次于西周时期由河南洛水流域迁至湖北汉水流域;第三次则是在春秋初期被迫迁往益州,并在当地繁衍生息,最终融入西南民族之中,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一脉。
【对比】
卢国及其相关称谓解析 “卢方国”“卢国”“卢子国”“卢戎国”和“戎卢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或地域对古国的称谓,其背后反映了古代族群的迁徙、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文化融合的过程。从整体来看,这些称谓可归纳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实体:
一是中原地区的卢国体系,包括卢方国、卢国、卢子国和卢戎国;二是西域地区的戎卢国。以下将基于史料与考古发现,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与演变关系。
一、中原卢国体系
中原地区的卢国体系,涵盖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核心为一支源自炎帝姜姓戎族的古老部族,属于伏羲部落联盟的分支。这一古国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与政权更替,其名称也随之发生变化。
1. 卢方国:商代时期的称谓 卢方国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尤其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频繁出现。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氏族方国,卢方与商王朝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抗关系,曾多次成为商朝献祭的对象。卢方初居于甘肃卢水或汉水上游地区,后逐渐向东迁徙至河南卢氏县一带,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部落之一。
2. 卢国(或卢戎国):周代时期的称谓 进入周代后,卢国成为周武王伐纣联盟中的“牧誓八国”之一,参与了推翻商王朝的重要战役。战后,卢国迁徙至江汉流域,主要分布在今湖北竹山县至陕西安康市一带。因其族群属于戎族,史书常称其为“卢戎国”。该国在文化上保留了较多的戎族传统,与中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隔阂。
3. 卢子国:春秋时期的延续 春秋中后期,卢国被楚国吞并(约公元前689年),其地成为楚国属邑,但仍保留“卢”之名,史称“卢子国”。其地理位置主要在今湖北襄阳以南的南漳县一带。卢子国在楚国统治下承担军事与经济职能,曾参与楚国的铸币活动(如出土的“卢全”金币),并参与重要的水利工程“木渠”的修建。此外,卢子国还衍生出如“牵钩之戏”等文化传统,成为后世拔河运动的起源之一。
二、戎卢国
西域地区的独立城邦 与中原卢国体系不同,戎卢国是汉代时期位于西域的一个独立城邦国家,与中原的卢国并无直接关联。该国位于今新疆民丰县境内的尼雅河上游,都城为卑品城,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绿洲国家,人口约六百余,户数约二百四十余。戎卢国的居民属于塞种民族,以农业为主,是塔里木盆地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 考古发现表明,戎卢国具有鲜明的绿洲文化特征,其居民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物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面貌。魏晋时期,戎卢国被于阗国所兼并,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
三、术语演变与关系总结
称谓 | 所属时期 | 性质 | 地理范围 | 关键特征 |
卢方国 | 商代 | 氏族方国 | 甘肃至河南 | 见于甲骨文,与商王朝存在对抗关系 |
卢国/卢戎国 | 商周至春秋 | 戎族邦国 | 江汉流域(湖北、陕西) | 牧誓八国成员,参与反商联盟 |
卢子国 | 春秋中后期 | 楚附属邑 | 湖北襄阳地 | 负责楚国军事与铸币,有文化创新 |
戎卢国 | 汉代 | 西域城邦 | 新疆尼雅河流域 | | 属塞种文化,绿洲经济,后被于阗兼并 |
综上所述,中原卢国体系(卢方国→卢国→卢子国)体现了古代族群迁徙、政权更迭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而西域的戎卢国则是另一个独立的地理与文化实体,仅因名称相近而常被混淆。两者虽名称相似,实则无直接关联,应区别对待,以准确还原历史面貌。
【卢国、卢子国、卢戎国与戎卢国关系】
(同源分支关系)
一、卢国(商周时期古国)
卢国是商代至春秋时期存在于中原地区的重要方国,历史悠久,文献与考古资料丰富。在甲骨文中,“卢伯”多次被提及,如妇好墓出土的玉戈铭文“卢方剐入戈五”,明确记载了卢国曾臣服于商朝,并定期向中央王朝进贡。关于其地理位置,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说认为其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与湖北省竹山县交界地区(古称金州),另一说则主张其位于河南省卢氏县一带。
卢国在周初曾参与“牧誓八国”联盟,随周武王伐纣,是西土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力。 卢国先民属于姜姓炎帝后裔,属于华夏族群系统,最初从甘肃、河南一带迁徙而来,与“伏羲”部落联盟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然而,在商朝时期,由于族群对立,卢人常被用作人祭,甲骨文中便有商王取卢伯头盖骨刻辞的记载,反映出卢国先民在当时所遭受的压迫与不公。至商末,卢人倒戈反商,族群逐渐向南迁徙,最终定居于汉水流域,为后续卢子国、卢戎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卢子国(春秋时期分支)
卢子国是卢国在周初分封时期分裂而出的两个分支之一。一支随姜尚东迁至山东长清,建立了山东卢子国;另一支则南迁至湖北襄阳西南,建立了楚地卢子国。其中,山东卢子国后来逐渐融入齐国的政治体系,而楚地卢子国则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并于公元前7世纪被楚国所灭。 卢子国的先民直接承袭自卢国遗民,属华夏系统的苗裔族群。韩国卢氏族谱中明确记载其祖先为南迁的卢人后裔,因此其族源更倾向于楚地卢子国,而非山东卢子国。此外,襄阳地区出土的“卢子”铭文青铜器,也从考古学角度印证了卢子国文化的延续性,进一步支持了卢国与卢子国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
三、卢戎国(汉水流域部族)
卢戎国实为卢国南迁之后的延续形态,春秋时期主要分布于今湖北襄阳至南漳县一带。由于其族群特征被中原视为“戎狄”,故得名“卢戎”。卢戎国政治独立性较弱,常与罗国并称“卢罗”,在公元前699年被楚武王所灭。 卢戎国的先民与卢国同源,同属姜姓族群,但在迁徙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羌化,并逐渐融入三苗文化之中。南漳县九集镇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了卢戎国先民在文化与族群特征上仍保留了卢氏族群的基本特征。灭国之后,部分先民西迁入蜀,另一部分则融入楚国,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
四、戎卢国(西域古国)
戎卢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今新疆民丰县一带,国力较弱,兵力仅三百余人,后被于阗国所兼并。与中原地区的卢国、卢子国、卢戎国不同,戎卢国与这些东方卢氏古国并无直接渊源关系,其先民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部族,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族群来源。 从考古与文献资料来看,戎卢国与东方卢氏之间缺乏文化交集,仅在名称上存在巧合。因此,戎卢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发展的西域古国,其先民为西域土著,与卢国、卢子国、卢戎国所代表的华夏—苗族系统毫无关联。
五、先民关系总析
总体而言,卢国、卢子国与卢戎国的先民均源自上古“尊卢氏”部落,该部落自甘肃至豫西一带迁徙而来,属于华夏姜姓炎帝后裔。
在商周时期,因政治压迫与族群冲突,卢人逐渐南迁,并在不同地域分化为山东卢子国与楚地卢子国两支,进而发展出卢戎国等地方政权。
而戎卢国则属于完全不同的族群系统,其先民为西域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与东方卢氏在地理、文化与血缘上均无直接联系。
韩国卢氏的族源争议,应指向楚地卢子国,而非西域戎卢国。因此,从整体历史脉络来看,卢国、卢子国、卢戎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源分支关系,而戎卢国则属于异源独立发展的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