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初年至战国初期(约前11世纪—前375年)‌
‌中文名‌:许国

‌别称‌:邧国(古称)‌
‌国号‌:许‌

爵位‌:男爵(周代唯一明确记载的男爵诸侯国)‌

‌所属洲‌:亚洲

‌开国君主‌:许文叔(姜姓,名丁,一说为吕丁)‌

‌首都‌: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迁都:叶(今河南叶县南)、夷(今安徽亳州东南)、析(今河南西峡县)、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
‌主要城市‌:许昌、叶县、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

‌政治体制‌:诸侯国(附庸于周王室,后依附楚、郑等国)‌

‌国土面积‌:约方圆50华里(今许昌、临颍北部及鄢陵西南)‌


‌相邻国家‌
北:郑国、宋国
南:楚国
东:蔡国
西:陈国‌


‌地位‌:周代姜姓诸侯国,男爵爵位,春秋时期为郑、楚争夺的附庸国‌


‌历史事件‌‌:

前712年‌:郑庄公联合齐、鲁攻破许都,许庄公流亡卫国,郑国控制许国25年‌
‌前576年‌:被迫迁都叶县,后多次迁徙‌
‌前504年‌:郑将游速攻灭许国,俘国君许男斯;次年楚扶植许元公复国‌


‌存续‌约700年(前11世纪—前375年)‌

‌末代君主‌许男斯(亡国时被俘)‌

‌补充说:许国是周代唯一明确记载为男爵的诸侯国,其历史反映了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生存困境‌。许国故城遗址位于今许昌张潘镇,曹操曾在其基础上扩建许都‌。

 

【概述】

      许国,是西周初期由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诸侯国,其开国君主为许文叔。作为西周时期唯一可以确定为男爵爵位的诸侯国,许国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其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东部,疆域范围方圆约五十华里,包括现今的许昌、临颍北部以及鄢陵西南等地区。 在春秋时期,许国因其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成为郑、楚、晋等强国争夺的对象。

      公元前712年,郑庄公联合齐国、鲁国攻破许国都城,许庄公被迫逃亡至卫国,此后许国被郑国控制达25年之久。 由于战乱频仍,许国多次被迫迁都。公元前576年,许国迁都至叶县,随后又在楚国的压力下,相继迁至夷邑(今安徽亳州东南)、析邑(今河南西峡县)和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地。

      公元前504年,郑国将领游速率军攻灭许国,俘虏末代国君许男斯。次年,楚国扶持许元公复国,延续了许国的历史。 进入战国时期,许国的领土逐渐被魏国所控制。

         在公元前375年,许国被楚国彻底吞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在河南省许昌市张潘镇仍保留有许国故城遗址。该遗址在秦汉时期曾为许县治所,后来曹操在许国旧都的基础上扩建为著名的许都,成为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许国虽小,却见证了诸侯争霸、列国纷争的历史变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许文叔】

        许文叔,今河南许昌人,姜姓,许氏,名丁,为许国的开国君主。 在历史文献中,许文叔的名字有多种记载。《汉书·地理志》中颍川郡许本注称其为“许大叔”,《清华简》则写作“吕丁”或“宗丁”,《逸周书·世俘》中又作“吕他”(亦作“吕佗”),而《说文解字》中还称其为“甫侯”或“吕侯”。

         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差异,也体现了其身份的多样性和历史地位的重要性。 许文叔与著名历史人物吕尚(姜子牙)同为吕国后裔,有说法认为他是吕尚之子。作为周朝的重要功臣,他在周文王时期便担任司明刑的重要职务,负责司法与刑律,体现了其公正严明的治理能力。

      到了周武王时期,他亲赴牧野之战,参与讨伐商纣,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周成王时期,因其卓越贡献,被封于许地,成为许国的第一任国君,开启了许国的历史。 许文叔去世后,其子许德公继位,承袭父志,继续治理许国,延续了许氏家族的统治与荣耀。

 

【国号来由】

     许国的国号“许”源自其最初的封地名称,具体由来有以下几种主要说法:

        一是“地理命名说”。据史料记载,许国最初被封于“许”地,即现今河南许昌东部一带。以封地之名作为国号,符合西周时期诸侯国命名的通行做法。此地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可能是古代某一部落或方国的所在地,周成王在进行分封时,沿用了这一已有地名。

         二是“姜姓分支说”。许国为姜姓诸侯国,与吕国、齐国等同出一源,皆为姜姓后裔所建。有学者认为,“许”这一国号可能与姜姓某一分支的氏族图腾或封地特征有关,体现了该支族的文化传统或自然环境的特点。

       三是“邧国别称说”。有资料表明,许国在早期可能被称为“邧国”,而“许”与“邧”在古音中相通,后世逐渐将“邧”简化为“许”。这种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古国号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转变。 

 

【历史脉络】

 

西周时期

        许国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许国作为五等诸侯国之一,其都城位于今河南许昌城东约20公里的张潘古城一带。据《括地志》记载,周代对于城郭建筑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递减。”作为五等诸侯国,许国的城池规模在方圆三至七里之间。这一时期的许国在周王室的庇护下,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东周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标志着中国进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此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大势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为“自诸侯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相继崛起,而夹在强国之间的许国则如一叶孤舟,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风雨飘摇。

        许国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南北交通要道,亦是列强争夺的战略要地。四周强邻环伺,许国只能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时而依附齐国,时而归顺楚国,或随晋国而动,以求生存。即便如此,许国仍难以避免被强国觊觎的命运。

       北方的郑国对许国始终怀有吞并之心。郑庄公作为一代雄主,精于权谋,善于扩张。他在灭掉虢国和郐国后,将目光投向了许国。为取得进攻的据点,他首先将目标锁定在邻近许国都城的“许田”——此地原属鲁国。

       公元前715年,郑庄公向鲁隐公提出以祊地(今山东费县东南)换取许田,借口是便于朝觐和祭祀。鲁隐公识破其意图,婉言拒绝。然而,在公元前712年鲁隐公去世、鲁桓公继位后,郑庄公再次提出交易,并以玉璧为礼,终于达成“郑伯以璧假许田”的协议。此举为郑国日后进攻许国提供了战略跳板。 同年七月,郑庄公联合齐、鲁两国,以“许国不听王命”为由,发动对许国的进攻。三国约定:谁先攻入许国都城,谁便有权分割土地。郑庄公亲率大军压境,许庄公率军民拼死抵抗。第三日午后,郑大夫颍考叔执旗登城,却被同僚子都暗箭射杀,留下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千古成语。

        最终,许国都城失守,许庄公率众突围,流亡卫国,两年后客死他乡。 许国虽未被立即灭亡,但已名存实亡。郑庄公表面上将处置权交给齐、鲁两国,实则命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庄公之弟许叔居于许东,同时派遣郑国大夫公孙获驻守许西,严密监视许国君臣,形成“郑控许政”的局面。

        公元前697年,郑国内乱,许叔趁机夺回都城,复国称君,史称许穆公。自此,郑国视许国为仇敌,屡次兴兵犯境。据史书记载,在春秋百余年间,许国共遭受诸侯侵伐达11次,其中9次来自郑国。 随着楚国的崛起,许国面临的威胁更为严峻。

        公元前654年,楚国攻许,许君“肉袒谢罪”,楚军方才退兵。楚成王时期,楚军再次兵临城下,许君再次谢罪求和。面对郑、楚两国的双重压力,许国被迫多次迁都以图自保。

         公元前576年,许灵公因畏惧郑国逼迫,请求迁都至楚国境内。楚国公子申将其迁至叶地(今河南叶县西南)。2002年4月,考古人员在叶县澧河南岸的悬崖边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编钟、跽坐铜俑、青铜鼎、戈等。其中两件铜戈铭文分别刻有“许公宁之车戈”和“许公宁之用戈”,经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教授鉴定,确认为许国第十五世国君许公宁之墓。

       此后,许国继续迁徙:公元前533年,迁都至夷邑(今安徽亳州东南);公元前524年,又迁至析邑(今河南西峡县);公元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频繁迁徙,反映了许国在夹缝中求生的艰难处境。 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男斯被俘,许国正式灭亡。

      此后,虽有楚国扶持的许元公、许男结等继位,但其实已不具备独立国家的性质。 至公元前375年,史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历经七百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许国之所以长期弱小,与其封爵等级较低密切相关。因爵位低,封地有限,城池狭小,资源匮乏,导致国力薄弱。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许国难以自保,更无振兴之机,最终陷入弱肉强食的历史洪流之中。

        许国灭亡后,其国民为纪念故国,以国为氏,形成“许”姓,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中的重要一支,许姓后人逐渐迁徙至中原及江南各地,延续着许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血脉。

 

【军事概况 】

  1. 军事地位与战略环境

        许国位于中原腹地,大致在今河南许昌一带,地处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战略位置颇为关键。其西接郑国,南邻楚国,东近宋、蔡两国,北靠晋、卫,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然而,许国国土狭小,方圆约五十华里,且爵位仅为男爵,在等级森严的诸侯体系中地位较低,难以自立于强国之间。因此,许国长期处于大国争霸的夹缝之中,军事上多受制于周边强国,难以形成独立的军事力量。

 

2. 军事冲突与迁徙

         许国在春秋时期历经多次重大军事冲突与政治动荡,国势起伏不定。 公元前712年,郑庄公联合齐、鲁两国攻破许国都城,许庄公被迫流亡至卫国,许国自此被郑国控制长达25年,军事主权尽失。 公元前576年,因楚、郑两国对许国的争夺加剧,许国被迫迁都至叶县(今河南叶县),此后又多次迁都,先后移至夷邑(今安徽亳州)、析邑(今河南西峡)等地,以图避祸求存。 公元前504年,郑国将领游速率军攻灭许国,俘虏国君许男斯,许国一度亡国;次年,楚国出面复立许国,但此时的许国已丧失独立的军事能力,仅存政治象征意义。

 

3. 军事依附与结局

        进入春秋中后期,许国的军事力量已完全依附于楚、郑等大国,失去了自主权。其军队往往随楚或郑参与会盟与战争,缺乏独立的战略决策。例如,在著名的“城濮之战”中,许国曾随楚军出战,成为楚国的附庸军之一。 公元前375年,许国最终被楚国彻底吞并,其领土并入楚国版图,国家军事体系彻底瓦解,许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4. 军事特点

         作为一个小国,许国的军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许国军队规模有限,资源匮乏,缺乏独立作战的能力。在列国争霸的背景下,其军事力量始终难以与周边大国抗衡,只能依靠大国的庇护维持生存。

        其次,频繁迁都成为许国军事防御的显著特征。为躲避战乱与列强侵扰,许国在历史上共经历六次迁都,反映了其在军事防御上的被动性和生存压力。

            整体而言,许国在春秋时期的军事地位微弱,始终处于依附与被动防御的状态,最终难逃被强国吞并的命运。

 

【文化】

  1. 姓氏与宗族

       许国为姜姓诸侯国,其始祖许文叔(又名吕丁)为炎帝后裔,属太岳伯夷一脉。许国的姓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宗族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国为氏”的传统。在许国灭亡之后,其后裔以“许”为姓,延续家族血脉,并逐渐形成高阳、汝南等著名郡望,成为后世许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2. 礼制与爵位

      许国是周代历史上唯一明确记载的男爵诸侯国,其爵位等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在诸侯体系中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从考古发掘来看,许国墓葬整体规格较为简朴,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远少于同时期的邻国,这也折射出其经济实力与文化发展在当时相对受限。尽管如此,许国仍保持了自身独特的礼制传统,展现出对周礼的遵循与地方化演变。

 

3. 迁徙与融合

      由于战乱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许国曾多次迁都,如迁至叶县、城父、白羽等地。频繁的迁徙使其文化在与楚、郑、蔡等周边诸侯国的互动中不断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战国时期的竹简文献中记载,许国与吕氏同源,进一步印证了其姜姓宗族文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即使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其文化根源依然得以传承。

 

4. 历史影响

      许国虽为小国,但其文化影响深远。许国后裔许慎为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其所著《说文解字》开创了汉字学的先河,被誉为“字书之祖”,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许国的历史文化痕迹至今仍保留在今河南省许昌市等地,如张潘镇的许国故城遗址,成为研究许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

 

【疆域】

 1. 核心区域

      许国初封之时,其疆域以现今河南省许昌市为中心,都城位于许昌城东约20公里处的张潘镇古城村。该区域作为许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管辖范围包括今许昌县(即建安区)、临颍县北部以及鄢陵县西南部。整体面积约为方圆30公里,约合50华里,虽地小势微,却承载了许国早期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积淀。

 

2. 疆域变迁

        在西周时期,许国疆域相对稳定,都城仍为张潘古城。按照周礼“男爵封地”的规制,城池规模约为方圆3至7里,体现出当时诸侯国等级制度的规范。 进入春秋时期后,由于郑国、楚国等周边大国的不断压迫,许国屡遭侵扰,不得不多次迁都,先后移至叶县、夷邑、析邑等地。在此过程中,其疆域逐步缩小,最终仅存零星的领地,国力亦随之衰退。

 

3. 疆域特点

        许国作为周代爵位最低的男爵封国,按礼制规定其封地应仅为方圆5公里。而实际受封达30公里,已属特殊优待。尽管如此,其国土仍显狭小,显示出其在诸侯国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然而,许国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正因如此,其虽小而屡遭周边大国争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总结 许国的疆域始终以许昌为核心区域。西周时期,其疆土约为30平方公里;至春秋以后,随着迁都频繁,疆域不断缩减,国势日益衰微,最终被楚国所吞并。作为一个小国,许国在历史的洪流中虽未能独当一面,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成为研究周代诸侯国格局与中原地缘政治的重要样本。

 

【后裔去向】

       许姓作为中华姓氏的重要一支,其渊源可追溯至古代许国。许国灭亡之后,其国民以国为姓,成为许姓的重要来源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国后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与发展,形成了分布广泛、支脉繁多的族群体系。 从血缘与支系来看,许国后裔主要分为两大脉络:

           其一直系后裔,源自许文叔(亦称吕丁)一脉。这一支系以许昌为核心聚居地,并逐步向中原地区扩展,成为许姓发展的重要根基。其后裔世代繁衍,逐渐分布于中原各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家族网络。

          其二是许由部落的后裔。许由作为古代著名的隐士,以清高自守、不慕权位著称。这一支系长期生活于许昌、鄢陵一带,并最终融入许姓大家族之中,成为许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战乱频仍与社会变迁,许姓族人开始向更广阔的地域迁徙。秦末战乱之际,部分许姓人南迁至高阳(今河北境内)及汝南(今河南地区),成为当地的重要姓氏之一。

         汉代时期,许姓因仕宦、经商等原因进一步定居各地,尤以汝南许氏最为著名,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郡望大族。如高阳、太原、安陆等地的许姓分支,皆在汉代逐渐壮大,成为地方望族。

        唐宋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崛起与交通的便利,许姓族人进一步向南方迁徙。唐代已有许姓人口迁至江浙、两湖地区,至宋代更进一步扩散至福建、广东等地。

          部分许姓族人开始走向海外,形成海外分支。例如,粤西茂名地区的许氏家族,即为唐代由福建迁出的分支发展而来,至今仍在东南亚地区保有较强的宗族联系与文化传承。

        在文化传承方面,许姓族人始终尊崇许由的隐逸精神和高尚品德。这种精神不仅成为许姓家族文化的重要内核,也影响了后世众多文人志士的价值观。

      许姓历史名人辈出,如东汉时期的许慎,他所著《说文解字》开创了中国文字学研究的先河;唐代的许敬宗则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有建树,皆为许国后裔中的杰出代表。

 

【许国名人】

         许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名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 许文叔(许国开国君主)

        姜姓许氏,名丁,是周武王分封的男爵诸侯,亦为许国始祖,受封于今河南许昌。据传其为姜太公(吕尚)之子或吕国后裔,曾在周文王时期担任司刑官,以公正严明、执法如山著称。许文叔不仅奠定了许国数百年的基业,也为后世许姓家族的繁衍与发展提供了精神依托。

 

 2. 许由(传说人物)

         许由是尧舜时期著名的隐士,被尊为许姓的远祖。他以“拒受尧帝封赏”的高风亮节而闻名,拒绝接受尧帝禅让的帝位,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其高尚人格与淡泊名利的精神,被后世奉为“让王”典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象征之一。

 

3. 许慎(东汉文字学家)

        许慎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字学家,许国后裔,毕生致力于汉字研究,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该书系统整理和解析了汉字构造,奠定了汉字学的基础,开创了六书理论,被誉为“字圣”。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后世文字学的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4. 许衡(元代大儒)

     许衡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许姓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创办“文峰书院”,致力于理学的传播与教育,推动了儒家思想在元代的延续与发展。他以“梨园治学”的典故闻名,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其教育理念和治学精神至今仍被传颂。

 

5. 许仲琳(明代小说家)

      许仲琳为元末明初文人,相传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作者之一。他将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巧妙融合,创作出这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巨著,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作品语言生动、情节跌宕,深受后人喜爱。

 

6. 许龙骧(近代航空先驱)

       许龙骧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1912年设计了中国首架本土制造的“关东九号”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他的创新精神和工程技术能力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7. 许国(清代文臣)

         许国是清代著名文臣,曾任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他在编校过程中首创“分校制”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编纂效率与质量,为中华古籍的整理与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史上的重要人物。

 

8.许浑(唐代诗人)

         许浑是晚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代表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第一等”,其诗风清丽、意境深远,擅长以景抒情,表达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感慨的深刻思考。他作为晚唐山水诗派的领袖,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9. 许拜庭(清代商人)

        许拜庭是清代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的开基祖,以经商致富闻名。他不仅推动家族商业的复兴,还在地方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广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岭南商业文化中的典范人物。

 

10. 许申(宋代名臣)

          许申是宋代名臣,位列潮州八贤之一,曾担任宋英宗太子师,深受皇室器重。其家族与皇室联姻,地位显赫,影响深远。许申以德行与才学著称,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杰出代表。

 

【史料记载】

         《左传》对许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活动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书中多次提及许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郑国多次攻许的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此外,《左传》还记载了许国因战乱而多次迁都的历史背景,是研究许国政治变迁的重要史料。

          《史记·周本纪》中提到,许国为西周初期所分封的姜姓诸侯国,系姜太公之后。不过《史记》对许国的具体世系和后期发展并未详述,仅在周代诸侯国的整体叙述中略有提及。

          《水经注》是一部古代地理名著,其中对许国都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描述。书中记载了许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并对其地理环境、水系分布及历史变迁进行了考证,为后人了解许国都城的地理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元和郡县志》是唐代编纂的地理志书,其中记录了许国故地的地理范围及后世行政区划的演变。该书不仅保留了关于许国故地的早期地名和区域划分,也为研究许国在唐代以前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参考。

        金文与考古资料: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部分许国青铜器被陆续发现,其上铭文为研究许国历史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例如“许子鼎”“许公簋”等青铜器,铭文中记载了许国的君主名称及其与楚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许国世系及与其他诸侯国的交往情况。

          《竹书纪年》作为一部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虽原书已佚,现存为后人辑佚本,但其中仍可见关于许国与郑国、楚国之间战争的零星记载。尽管内容较为散乱,但仍为研究许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地位的重要补充资料。 

 

【帝王世系】

 【称号】     【姓名】

01,许文叔    姜丁(字文叔)
2,许德公    姜翙
3,许伯封/许废公    姜封
4,许孝公    姜宏宽
5,许靖公    姜标
6,许康公    姜昌
7,许武公    姜雄
8,许文公    姜兴
9,许男单    姜观/姜单
10,许男悦    姜悦
11,许庄公    姜弗/姜茀(字苴人)
12,许桓公    姜郑
13,许穆公    姜新臣
14,许僖公    姜业
15,许昭公    姜锡我
16,许灵公    姜宁
17,许悼公    姜买
18,许男斯    姜斯
19,许元公    姜成(字后恩)
20,许男结    姜结(字季加)

21,许子妆    姜妆
22, -    姜酉师
23,许伯彪    姜彪
24,许子    -

 
【其它阅读】
 

=====

许国(xǔ guó)周朝异姓诸侯国 吕国后裔建立(约商末-前375)

2025年9月1日 21:0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许国(xǔ guó)周朝异姓诸侯国 吕国后裔建立(约商末-前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