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姬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1. 所处时代‌:西周至春秋时期

‌2. 中文名‌:谭国

‌3. 别称‌:

‌4. 国号‌:谭

‌5. 爵位‌:子爵(《济南通史》《姓纂》《春秋大事表》)

‌6. 开国君主‌:少昊氏后裔(嬴姓,具体名讳失传)

‌7. 首都‌: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考古推测为“城子崖遗址”)

‌8. 主要城市‌:除都城外,无明确记载

‌9. 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依附于周王室)

‌10. 国土面积‌:约今济南章丘及周边区域(具体范围无考)

‌11. 存续:时间‌西周初年分封—前684年(齐桓公灭谭)

‌12. 相邻国家‌
‌东: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 。
南:鲁国(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 。
西: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13. 末代君主‌:谭子(名讳失传,见《左传·庄公十年》“谭子奔莒”记载)

补充说明

商代前‌:嬴姓(伯益后裔)

‌商代中后期‌:子姓(商王族统治)

‌西周至春秋‌:复归嬴姓(周代分封后)

 

谭国历史脉络梳理
一、 起源与建立(约前11世纪)
1.族源与分封背景
谭国为嬴姓诸侯国,其先祖可追溯至少昊氏(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嬴姓始祖)的后裔。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其后代在周初受封立国。
分封时间:西周初年(周武王时期),具体为周穆王时期分封于今山东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
地理位置:都城为城子崖遗址(今山东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该遗址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周代文化叠压的城墙遗迹,确认为谭国都城。

 

2.政治地位
谭国为子爵,属周代低等诸侯国,国势较弱,长期依附于齐国。

 

二、 发展与周边关系(西周至春秋初期)
1.与齐国的矛盾
关键事件:齐桓公(公子小白)流亡时曾途经谭国,但谭国国君未予接待;后齐桓公即位,谭国亦未派使祝贺。
矛盾激化:齐桓公以“谭国无礼”为由,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前684年)**出兵灭谭。
2.文化与文献记载
《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了谭国大夫对周王室剥削的控诉,反映谭国在周代东方诸侯中的政治地位。
谭国文化遗存(如城子崖遗址出土的灰陶豆、鬲等)体现了其作为海岱地区手工业中心的历史地位。

 

三、 灭亡与遗民迁徙(前684年)
1.灭亡过程
齐桓公灭谭后,末代国君谭子逃往莒国(今山东莒县),谭国领土并入齐国。
谭子以国为氏,后代以“谭”为姓,成为谭姓主流起源。
2.姓氏传承
谭姓以国为氏,为“山东谭氏”正宗,另有部分源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如巴南谭氏)或避讳改姓(如谈氏改谭)。

 

四、 历史意义与争议
1.族源争议
部分文献称谭国为姒姓(夏禹后裔),与嬴姓说并存,需结合《史记》《左传》等文献与考古发现综合判断。
考古证据(城子崖遗址)支持谭国为嬴姓的记载。
2.地理争议
谭国具体范围无考,但都城遗址(城子崖)位于今济南章丘,邻国为齐(东)、鲁(南)、卫(西)

 
 

【君主世系】

黄帝→少昊→【颛顼】→女修→大业→皋陶→伯益→若木→天文→丁仁→正田→来发→亚俭→进国→任养→龙云→只得→三多→古未→齐伯→华正→二中→胜男→家庆→守信→高金→花三→传东→心为→多分→子文→亚令→福任→仁才→进林→金郁→仕水→宏权→荣华→春庆→振兴→天荣→琼国


【四十六世】姬孝公:琼国,开国君主
【四十七世】 传光 在位34年 琼国长子
【四十八世】来富 在位31年 传光长子
【四十九世】有德 在位36年 来富次子
【五十世】四余 在位22年 有德次子
季生 ? 四余之子
平南 ? 季生次子
员余 ? 平南长子 /加封谭子侯
日龙 ? 员余长子
月可 ? 日龙长子
草立 ? 月可次子
木元 ? 草立长子
花桂 ? 木元次子
开来 ? 花桂长子

【六十世】贤礼 ? 开来次 子

 
【其它阅读】

=====

谭国(tán guó‌)西周至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少昊氏后裔封国 谭姓来源之一 (约前11世纪—前684年)

2025年9月26日 13:27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八 嬴姓‌诸侯国    谭国(tán guó‌)西周至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少昊氏后裔封国 谭姓来源之一 (约前11世纪—前6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