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愉~北魏宗室大臣



508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元愉
字:宣德
谥号:文景皇帝(元宝炬追谥) 
封号:京兆郡王(僭伪前)、临洮郡王(灵太后追封) 

年号:建平(508年9月22日八月十二日~508年11月1日九月二十三日)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河南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生卒:488年~508年
逝世地: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在位时间:(508年9月22日~508年11月1日兵败.后死于押送洛阳途中)
前任(正统):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个人简介】

         元愉(公元488年—公元508年),字宣德,出生于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是鲜卑族的一员。作为北魏宗室的重要成员以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臣,他是孝文帝元宏的第三子,同时也是宣武帝元恪的异母弟,其生母为袁贵人。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年仅九岁的元愉被正式册封为京兆王,并且开始担任都督一职,随后出任徐州刺史。到了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他官拜护军将军及中书监,逐步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元愉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被贬出京城,调任冀州刺史。 同年八月十二日(公元508年9月22日),元愉在冀州发动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叛乱,试图挑战中央权威。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八月十四日(公元508年9月24日),宣武帝元恪迅速作出反应,下诏任命尚书李平为镇北将军兼行冀州事,命令他率兵前往讨伐元愉。为了平息局势,八月十六日(公元508年9月26日),宣武帝更进一步颁布诏书,宣布大赦天下,并将北魏的年号由“正始”改为“永平”。

         永平元年九月初一(公元508年10月10日),元愉率领部队在信都城南的草桥与李平展开激战。然而,由于实力悬殊,元愉军队遭到重创,他本人侥幸逃脱,退守城内。随后,李平乘胜追击,对信都实施了严密的包围。九月十二日(公元508年10月21日),定州刺史、安乐王元诠又在信都城北击败了元愉残余势力,进一步削弱了他的抵抗能力。

       九月二十三日(公元508年11月1日),李平成功攻克信都。元愉见大势已去,携带杨奥妃及其四个儿子,在数十名骑兵的护卫下突围逃亡。然而,他的手下所任命的冀州牧韦超等人均被李平斩杀。紧接着,李平派遣统军叔孙头追捕元愉,并将其擒获。元愉先是被押送至信都,之后按照朝廷指令送往洛阳。然而,在押送途中,元愉因羞愧难当而断气身亡(也有说法认为是高肇秘密派人将其杀害),时年仅二十一岁。 尽管元愉的一生以悲剧收场,但他在死后仍获得了一定的荣誉。灵太后追封他为临洮郡王。

       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元愉之子南阳王元宝炬称帝,建立了西魏政权。为彰显家族血脉的正统性,元宝炬追谥父亲元愉为文景皇帝,以此纪念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愉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三子。在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八月初七这一天,孝文帝正式册封元愉为京兆王,并同时任命他为都督、徐州刺史。为了协助年轻的元愉处理政务,孝文帝特意委任彭城王元勰的中军府长史卢渊兼任元愉的长史一职。由于元愉年纪尚幼,因此府中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大多由经验丰富的卢渊代为决策。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孝文帝驾崩,元愉的兄长元恪继位,成为北魏宣武帝。宣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便将元愉封为护军将军。宣武帝对几位弟弟十分疼爱,因此元愉等人经常被邀请入宫陪伴皇帝,甚至会在宫中留宿。每当宣武帝前往华林园游玩或练习射箭时,都会带上元愉等弟弟同行,兄弟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往来频繁。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元愉再次获得升迁,被任命为中书监。这一职位不仅体现了宣武帝对他的信任与器重,也标志着元愉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宠幸李氏
       元愉与杨奥妃的故事充满了曲折与波澜。最初,宣武帝为元愉迎娶了皇后的妹妹作为正妃,然而元愉对这位王妃却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当元愉任职于徐州期间,他邂逅了一位名叫李氏的女子,并将其纳为小妾。这位李氏实际上本姓杨,名为杨奥妃,字婉瀴,是东郡人士。一次夜晚,元愉听到了她的歌声,被深深吸引,于是将她纳入了自己的生活圈。回到京城之后,元愉希望提升杨奥妃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奥妃冒认右中郎将李恃显为自己的父亲。

      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杨奥妃为元愉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元宝月。然而,这并没有带来平静的生活。于皇后将杨奥妃召入宫中,对她进行了诸多诽谤和打击。最终,于皇后命令杨奥妃留在宫内出家为尼姑,并且把元宝月交由其他妃子抚养。 一年多以后,由于于皇后长时间未能生育,她的父亲于劲便劝说宣武帝多纳嫔妃以延续皇室血脉。在这种情况下,宣武帝下令让于皇后将杨奥妃归还给元愉。重获自由的杨奥妃回到了元愉身边,而元愉对她的宠爱也愈发深厚。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折射出了当时宫廷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权力斗争。
 


包庇贪腐
      元愉与他的弟弟广平王元怀,一直以来都未能对下属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管理。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了他们属下的官员大多养成了骄奢贪婪的不良风气,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声誉和百姓的利益。

       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十月,宣武帝为了整顿朝纲、肃清吏治,特地下令御史中尉崔亮对京兆王府及广平王府下属官员们的违法乱纪行为展开全面而彻底的调查与整治。经过一番深入的审查,最终有三十多名官员因犯下严重的罪行被依法处决,以儆效尤。此外,还有许多官员因为触犯法律而被革职为民,失去了原有的官职和地位。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两王府的所有下属官员中,能够完全清白无瑕、未被查出任何违法行为的,仅有两人而已。

       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宣武帝坚决打击腐败、维护国家秩序的决心,同时也警示所有官员必须恪守职责,廉洁奉公,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通过此次整治行动,朝廷的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重视法治、严明纪律的典范。


骄奢贪婪
     元愉是一位热爱文学的王爷,平日里酷爱撰写文章,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赋。他不仅自己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经常邀请当时的著名文人如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相聚一堂,共同举办饮宴与雅集,共享欢乐时光。此外,他还广泛招揽各地儒学之士,例如严怀真等人,共计数十人。为表达对这些才子贤士的尊重,元愉特意为他们安排了舒适的馆舍居住,并以礼相待,展现出他对文化与学术的高度重视。 然而,尽管元愉在文学和文化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但在政治行为上却屡屡失当。虽然宣武帝念及元愉是自己的亲弟弟,起初对于他包庇贪污的行为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未对其进行严厉惩罚。但遗憾的是,元愉并未因此而悔改,反而逐渐变得愈发奢侈放纵,生活作风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不仅如此,他还与自己的弟弟广平王元怀相互攀比,彼此炫耀财富与权势,甚至无视法律约束,行事贪婪无度,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形象与纪律。 到了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宣武帝终于得知了元愉的一系列不当行为。为了维护朝纲严肃性,宣武帝当即下令将元愉拘捕,并亲自带入宫中进行审问。经过详细审查,确认元愉确实犯有诸多罪行。基于此,宣武帝决定对其作出处罚:首先命令杖责元愉五十下,以示惩戒;随后将其调离京城,贬谪至冀州担任刺史,希望通过远离权力中心的方式让他反思己过,改正错误。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皇室内部治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宣武帝整顿朝政的决心。
 


嫉妒兄弟
     元愉是宣武帝诸多弟弟中年长者,然而,他的权势却远不及其弟清河王元怿与广平王元怀。由于心胸不够开阔,元愉对这两位弟弟的权势地位感到十分嫉妒,并且这种情绪常常毫无掩饰地表露在脸上。 不仅如此,元愉因自身行为不端,曾因骄奢淫逸、贪纵不法而受到宣武帝的严厉惩处。加之六年前,他的爱妾杨奥妃曾遭受于皇后的羞辱,这些经历让元愉内心积怨甚深,对宣武帝以及兄弟元怿等人充满了不满与仇恨。

       正始五年八月十二日,即公元508年9月22日,元愉在冀州发动叛乱。为了报复亲弟弟元怿,他故意散布谣言,声称收到元怿传递的消息,得知权臣高肇已在洛阳杀害了宣武帝,以此为借口煽动谋反。随后,元愉在信都南郊设立祭坛,祭祀天地,自立为皇帝,改年号为建平,册封杨奥妃为皇后,并颁布诏令“大赦天下”。这一系列举动标志着他正式与朝廷决裂,开启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大开杀戒
      元愉的从局参军孙市宾,或许是出于对元愉忠诚度的怀疑,在元愉起兵之初便迅速逃离,甚至连一个告别都没有就飞速逃回了洛阳。而清河太守李虔在得知自己的上司元愉谋反后,也毫不犹豫地选择逃离,并迅速返回洛阳。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幸运地全身而退。 当元愉开始谋划叛乱时,他命令自己的司马李遵召集冀州的官员,试图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然而,李遵却因羞于参与这样不义之举而当场拒绝了元愉的要求,结果不幸被元愉杀害。同样,贾景俊以其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元愉为了拉拢他,不仅希望他跟随自己谋逆,还许诺给他加官进爵以示笼络。但贾景俊誓死不从,最终也被元愉所杀。此外,元愉的法曹参军崔伯骥同样反对谋反,因此遭到杀害;京兆王府的长史羊灵引也未能幸免于难;还有房宣明、李遗元、潘僧固等一大批官员,他们在身家性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迫跟随元愉参与了这场叛乱。

        值得一提的是,在于皇后去世后,宣武帝将自己的表姐高英立为新皇后。高英的弟弟高庆当时担任元愉的主簿,他坚决不愿跟随元愉谋逆,结果也惨遭杀害,年仅十八岁。 元愉派遣使者前往招降平原太守房亮,但房亮毫不妥协,直接斩杀了元愉派来的使者。这一行为激怒了元愉,他随即派遣张灵和率兵攻打房亮。然而,房亮并未退缩,他积极组织军队和民众进行抵抗,亲自率军出城迎战,最终大败元愉的叛军。 当元愉谋反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宣武帝立即下诏宣布赦免所有因元愉谋逆而受到牵连的冀州百姓。不仅免除了他们的死罪,还承诺只要百姓能够斩获元愉逆党的人头,朝廷将给予额外的封赏以资鼓励。这一政策旨在安抚民心,同时削弱元愉的势力,为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

 


兵败身亡

       正始五年八月十四日(公元508年9月24日),宣武帝颁布诏书,任命尚书李平为镇北将军,并兼任冀州事务,派遣他前往讨伐元愉。仅仅两天之后的八月十六日(公元508年9月26日),宣武帝再次下诏,宣布大赦天下,并将北魏的年号由“正始”改为“永平”。

     永平元年的九月初一(公元508年10月10日),元愉在信都城南的草桥与李平展开激烈交锋。李平率军奋勇进攻,最终大败元愉军队,迫使元愉仓皇逃入城内。李平随即进兵包围了信都城。九月十二日(公元508年10月21日),定州刺史、安乐王元诠又在信都城北对元愉实施了一次重大打击,使得元愉的势力进一步削弱。 元愉性格冲动且易怒,在起兵谋逆之前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接连遭遇惨败,最终只能依靠环城固守来勉强维持局面。九月二十三日(公元508年11月1日),李平成功攻克信都城。

      元愉见大势已去,便携带杨奥妃以及四个儿子,在数十名骑兵(据《资治通鉴》记载为一百多名骑兵)的护送下突围逃离。然而,元愉所任命的冀州牧韦超等人均被李平斩杀。随后,李平派遣统军叔孙头将元愉擒获,并先将其押送至信都,之后再向朝廷上报这一战果。 朝中大臣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纷纷请求宣武帝处死元愉,但宣武帝并未同意,而是命令李平将元愉押解至洛阳,意图通过家法来训诫他。 从元愉起兵造反到最终失败,整个过程不过持续了一个多月。在押送途中,元愉对杀害无辜百姓的行为毫无愧疚之意,反而只顾吃喝玩乐。每当到达宿亭歇息时,他都会拉着杨奥妃的手倾诉情感。当押送队伍抵达野王时,元愉感叹道:“虽然陛下仁慈不忍杀我,但我又有何颜面再见陛下!”说完,他叹息流泪,最终断气而亡(另有说法称元愉是被高肇秘密派人杀害的),年仅二十一岁。

       宣武帝原本打算处决杨奥妃,但中书令崔光进言道:“臣听闻陛下有意处死杨奥妃。既然她参与煽动元愉叛乱,理应受到惩罚。然而臣又听说杨奥妃似乎怀有身孕,因此建议暂时不要对她执行死刑,不如等她生产后再做决定。”宣武帝采纳了崔光的建议。 元愉的四个儿子被押送到洛阳后,宣武帝下令全部赦免他们,未有一人被杀。杨奥妃则被安置在京兆王府,后来生下了元愉的女儿元明月。

       直到永平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宣武帝才下令处死杨奥妃。 元愉败亡后,李平捕获了其麾下的数千人,按照当时的律例,这些人本应全部处死。然而录事参军高颢认为,这些人全都是被迫参与谋逆的,无端遭受飞来横祸,实在冤屈。于是高颢建议李平向朝廷上表,询问是否可以免除这些无辜者的死罪。李平采纳了他的建议,向宣武帝请求饶恕这些人。最终,宣武帝下令释放这几千人,使他们得以无罪获释。 后来,胡太后将元愉的四个儿子重新纳入宗室属籍。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二月,元愉被追封为临洮王。到了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元愉的第三子南阳王元宝炬称帝,追谥元愉为文景皇帝,同时追谥杨奥妃为文景皇后。
 


【历史评价】
魏收《魏书》:
京兆(元愉)、广平暴虐不法。 
愉好文章,颇著诗赋。 
与弟广平王元怀颇相夸尚,竞慕奢丽,贪纵不法。

   李延寿《北史》:京兆早有令问,晚致颠覆,习于所染,可不慎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愉骄奢贪纵,所为多不法。 
   元恪:“愉,朕之元弟,居不疑之地,豺狼之心,不意而发。欲上倾社稷,下残万姓。大义灭亲,夫岂获止?
   李平:“臣愉天迷其心,构此枭悖。


【轶事典故】
不孝父亲

    孝文帝在世时,元愉是排行仅次于宣武帝的皇子,故孝文帝对元愉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元愉十二岁时,孝文帝就安排他去做徐州刺史这样的高官。太和末年(499年),孝文帝重病缠身之际,也不忘精心挑选了李仲尚、李凤起等优秀官员去辅佐元愉。同年,孝文帝积劳成疾,不治身亡,死于南征敌国的途中,年仅三十三岁。
      按规定,元愉应为父亲孝文帝守孝至少3年。例如后来元愉和杨奥妃去世时,他们的儿子元宝月为父母守了三年孝期。丹阳王萧赞虽然行事荒诞,但他也主动为父亲萧宝卷守满了三年孝期。可元愉还未出孝期,便开始策划迎娶杨奥妃为正室,又是替她改名,又是为了帮她抬高出身,替她四处寻找身份高贵的养父,不过才景明三年(502年),元愉和杨奥妃就已经偷偷生下了元宝月。在古代,守孝期间不得与他人结婚。但元愉不顾国孝、家孝双重在身,在孝期之内与杨奥妃结婚、生子一样也没耽误。可见元愉并不关心孝文帝这个父亲。

 

欲害兄弟

    元愉的四弟清河王元怿,在史书上并未有任何得罪过元愉的记载。仅因为元愉逐渐失了宣武帝圣心,元怿的权势地位超过了元愉,元愉便对亲弟弟元怿恨之入骨。
元愉造反之际,也不忘对外造谣“自己造反都是因为听了元怿的话”,很显然元愉想要借着宣武帝的手除掉元怿。只不过元怿年龄尚小,宣武帝认为他根本不具有做这些事的能力,故元怿才逃过一劫。


连累叔叔
   元愉谋逆之时,逼迫六叔元勰的舅舅潘僧固跟随自己谋反。此时,宣武帝已经被元愉贸然起兵叛乱的事弄得疑神疑鬼,看到元勰的舅舅跟元愉“谋反”了,而高肇也在一旁诋毁元勰,宣武帝便误以为元勰也有不臣之心,参与了元愉的叛乱,于是命令高肇毒杀了元勰。事后才发现,这竟是元愉、高肇故意闹出的一场误会。
元勰是北魏诸王中最有德行之人,能力卓越,文武双全,出任扬州刺史期间,也能使得扬州的百姓们安居乐业。元勰对国家有大功,却莫名其妙地死了,所以百姓们在路上听到了这个消息,都忍不住伤心流泪。


逼友谋逆
    李遗元是元愉的功曹参军,素日同元愉颇为亲近。但他并不想跟元愉谋反。不料,元愉硬是强迫着他跟自己背叛了朝廷。仅一个月后,元愉惨败。李遗元被吓得不清,哪怕朝廷宣布会赦免被元愉强迫谋逆的官员,他也觉得自己曾经和元愉交好,很难跟朝廷解释清楚,为了活命他只得逃跑躲藏了起来。直到后来朝廷又一次大赦天下,藏匿已久的李遗元才敢站出来为自己洗清冤屈,于是,朝廷将李遗元重新封为兖州平东府长史。

 

【史籍记载】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二》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七》

魏收《魏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
魏收《魏书·卷八·帝纪第八》 
李延寿《北史·卷十九·列传第七》


【家庭族成员】

家族情况
祖父:献文帝拓跋弘
祖母:李夫人
父亲:孝文帝元宏(
拓跋宏
~南北朝北魏第七位皇帝)
母亲:袁贵人
(哥哥)
1.废太子元恂
2.宣武帝元恪~
南北朝北魏第八位皇帝
(弟弟)
1.清河文献王元怿
2.广平文穆王元怀
3.汝南文宣王元悦
4.殇王元恌
(姐妹)
兰陵公主,嫁刘辉
淮阳公主,嫁乙弗瑗,女为乙弗皇后
长乐公主,元瑛,嫁高猛
华阳公主,嫁司马朏
西河公主,嫁薛洪祚
顺阳公主,嫁冯穆
始平公主,嫁穆平城
济南公主,嫁卢道虔
义阳公主,母赵充华,嫁卢仲训
(妻妾)
1.妻:于氏,于劲之女,宣武帝皇后宣武顺皇后于氏的妹妹。
2.妾:李氏,本姓杨(杨奥妃),东郡人,元愉为提高其地位,托右中郎将李恃显做她为养父,从李恃显家以礼迎娶,元愉对她非常宠爱。元愉谋反失败,在生下女儿元明月后被处死。其子元宝炬继位后,追封为文景皇后。
(儿子)
长子:元宝月,母杨奥妃,袭封临洮王,娶南齐临川献王萧映孙女萧氏,
次子:元宝晖,母杨奥妃,袭封临洮王,其子元钊即北魏幼主
三子:元宝炬,母杨奥妃,南阳王,西魏文帝
四子:元宝掌,母杨奥妃,其母墓志记载名为元宝明
女儿:元明月,元愉遗腹女,母杨奥妃,封平原公主。

孙子:元永沙(宝月之子)



【其他阅读】
=======

元愉~北魏宗室大臣(508年9月22日~508年11月1日在位)

2023年10月17日 22:0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元愉~北魏宗室大臣(508年9月22日~508年11月1日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