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国



‌“苴”字读音‌:广元民间传统读“chá”(茶音),但官方沿用“jū”音‌。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周周显王姬扁时期
中文名:苴国
外文名:Ju Country
国号:苴(Jū)
别 称:葭萌国、苴侯国
主要城市:吐费城、平周城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杜姓,开明氏
开国君主:汉中侯杜葭萌
主要民族:蜀族(冉)、羌族、氐族、华夏族
国土面积:约297万k㎡
(注: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卷测算及昭化遗址考古报告推测值)‌

国土范围:四川北部、秦陇蜀交界片区
存在时间:
公元前368- 前316年
主要遗址:蜀道金牛道/剑阁道段

 

【概述】

       苴国是东周时期由开明氏蜀国分封的诸侯国,始建于公元前368年。 初期依附于蜀国,后逐渐与邻近的巴国建立密切联系,这种政治联盟引发了蜀王的不满,导致了蜀对苴的多次征伐。

         公元前316年,蜀苴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面对蜀国的军事压力,苴国与巴国联合向秦国求援。秦国借此机会,派遣张仪与司马错率军,沿石牛道南下,一举灭掉蜀国,并顺势吞并了苴国,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战略控制。苴国灭亡。 尽管苴国早已成为历史,但其故地仍保留着许多与其相关的地名,如“苴国路”“苴国广场”等,成为后人追忆这段历史的文化印记。

 

【国号来由】

国号来源

    苴国的国号“苴”(读作Jū)起源于其开国君主杜葭萌的封地名称。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即开明氏九世)将其弟杜葭萌封为汉中侯,建立苴国,定都吐费城(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这一分封标志着苴国的正式建立,也是“苴”作为国号的起始。

   “苴”与“葭萌”的关系密切。杜葭萌的封地最初称为“葭萌”,后来以“苴”作为国家的正式称号,因此苴国又被称为“葭萌国”。据研究,“苴”可能是古蜀语中对“葭萌”的简称或音变形式,体现了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地域特色。

        关于“苴”字的读音,存在一定的历史争议。在现代汉语以及巴蜀史学界,普遍采用“jū”这一读音。然而,在广元地区,当地民众传统上习惯将“苴”读作“chá”(类似“茶”的发音),这种读音可能与古蜀语的发音存在一定渊源,也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从政治角度看,国号“苴”象征着苴国作为蜀国分封诸侯国的地位,体现了其与蜀国之间的从属关系。这种命名方式在当时具有明确的政治意义,也反映了古代分封制度下的权力结构。

         在文化层面,“苴”这一国号可能融合了古蜀族、氐羌等民族的语言特征,体现了当时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存。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对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部分史料指出,“苴”在发音上接近“巴”,因此也有学者推测,苴国可能是巴人的一支,或与巴人存在一定的族源联系。虽然这种说法尚未形成定论,但为研究古蜀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尽管苴国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灭亡,但“苴”这一名称并未完全消失。如今,在广元等地仍可见到以“苴”命名的地名和建筑,如“苴国路”、“苴国广场”等,这些地名成为历史记忆的延续,也为后人了解这段古老的历史提供了现实的载体。

 

【历史脉络】

        苴国,是战国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历史虽短暂,却在巴蜀文化发展与秦统一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建国背景(公元前368年)

      苴国的建立源于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对汉中地区的军事扩张。在蜀国灭亡昔阝、平周二国之后,杜尚为巩固边疆、加强统治,于公元前368年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建立苴国,定都吐费城(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亦称“葭萌国”。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蜀国对汉中盆地的进一步控制,也为苴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发展与扩张(公元前368—前316年)

      建国初期,苴国在政治上依附于蜀国,与此同时,苴国也积极向秦国示好,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平衡区域局势。

 

灭亡过程(公元前316年)

       随着蜀国与苴国关系的恶化,蜀王杜芦(开明氏十二世)因不满苴侯联合巴国对抗蜀国,下令开凿石牛道,准备出兵伐苴。面对蜀国的军事威胁,走投无路的苴侯只得向秦国求援。 秦惠王抓住这一契机,派遣名将张仪与司马错率军经由石牛道南下,迅速灭亡蜀国,并顺势吞并苴国。同年,巴国亦被秦国所灭,标志着秦对西南地区的全面控制正式开启。

 

 后续影响

       苴国灭亡后,秦国在其故地设立葭萌县(今昭化区),纳入蜀郡管辖范围,开启了该地区由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新阶段。这一行政建制的设立,不仅加强了秦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也为后来的汉文化向西南传播奠定了基础。

 

 

【政治】

 政治体制

       苴国实行的是君主制,国家由受封的君主进行统治。根据历史记载,苴国是蜀国分封的诸侯国,其开国君主为杜葭萌,为蜀王杜尚之弟,此后王位由其后裔世袭传承,历代君主皆称为“苴侯”。尽管名义上归属于蜀国,但苴国在实际运作中享有较强的自主权,拥有独立的军政管理体系,能够自主进行外交往来、征税以及征兵,具备相对完整的国家职能。

 

治理与外交

       苴国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方针。对内积极推行生产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发展,不断提升国力;对外则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主动与当时强盛的秦国和巴国建立友好关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区域稳定,苴国时常与巴国联手,共同抵御来自蜀国的威胁,逐渐成长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力量。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与当时的开明氏蜀国、巴国并列为西南三大强权之一。

         随着国力增强,苴国的领土也不断扩展,形成了较为广阔的管辖范围。据记载,其地界大致包括今四川省绵阳市的梓潼县,广元市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以及旺苍县、苍溪县;甘肃省陇南市的康县;陕西省汉中市的宁强县、略阳县和南郑县等地。这一区域的整合与发展,为苴国在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军事】

        苴国其军事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其军事力量主要由蜀族(冉)构成,同时吸纳了羌、氐等周边部族武装,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小但具有地方特色的军队。由于国力有限,苴国在军事上长期依赖蜀国在分封时期的支援,难以独立构建强大的国防体系。

       防御体系方面:苴国充分利用了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沿线的险要地形,构筑起以广元昭化一带为核心的军事防线。其中,著名的葭萌关(即今昭化古城)便是其战略要地之一,凭借山川险阻,成为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

      军事战略:苴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与军事结合策略。一方面,为应对蜀国的压迫,苴国与巴国结成军事同盟,形成联巴抗蜀的战略格局;另一方面,在蜀王杜芦发兵讨伐苴国之际,苴侯向秦求援,试图借秦军之力牵制蜀国。然而,这一策略最终被秦国巧妙利用,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灭。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采纳张仪之计,以“石牛粪金”为诱饵,促使蜀国开凿石牛道,打通了秦军南下的通道。当蜀王伐苴之时,秦军沿石牛道迅速南下,一举攻灭蜀、苴、巴三国,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战略控制。苴国因军事力量薄弱、过度依赖外援而未能自保,最终被秦所灭。 尽管国祚短暂,苴国仍留下了深远的军事遗产。金牛道在秦统一西南后成为重要的军事通道,后进一步发展为“剑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外,今昭化苟家坪遗址被推测为苴国时期的军事要塞遗存,为研究苴国军事布局提供了实物依据。

         同是两大贵族,蜀泮和苴侯命运天差地别,反映了古蜀国灭亡后王族的多元命运‌。

 

【经济】

         由于史料记载有限,我们对苴国经济状况的了解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的推测,但仍可从中窥见其经济结构的基本轮廓。

 

农业与资源方面

      苴国的都城吐费城(今四川广元昭化区)地处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之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具备优越的农耕条件。这一地理位置不仅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也为人口聚集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广元地区自古以来便是盐业重地,境内盐井资源丰富。据推测,盐业可能是苴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不仅满足本地需求,也可能通过贸易输出至周边地区,成为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贸易与军事经济

      苴国地处秦、蜀、巴三国交界地带,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这一战略位置使其在商旅往来中占据有利地位,可能通过盐、铁器等商品的流通获取财富。同时,作为蜀国在北方的屏障,苴国在军事上承担着防御职能,其经济也可能受到蜀国的一定支持,以维持边境稳定与军事力量的部署。

        随着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的加剧,苴国的富庶反而成为其覆灭的诱因。据史书记载,秦惠王因听闻苴国“富庶可图”,遂于公元前316年发兵攻灭巴蜀,同时兼并苴国,设立巴郡与蜀郡,并分置31县,将其纳入秦国的统治体系。此举不仅切断了苴国的独立发展路径,也使其农业与盐业资源成为秦国统一战争中的重要物资支撑。自此,苴国的经济结构逐步被纳入中央集权体制,完成了由地方诸侯经济向郡县经济的转型。

 

 

【战争】

联巴抗蜀

     早在战国初期,苴国便面临来自北方强邻蜀国的威胁。为了抵御蜀国的持续扩张,苴国选择与东方的巴国结成军事同盟,希望通过联合力量来保障自身的安全。这一联盟的建立,标志着苴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初步尝试,也体现了其在强敌环伺下的生存智慧。 然而,这种联盟关系并未能持久稳固。

 

蜀国伐苴‌

        公元前316年,蜀国国君杜芦以苴国与巴国联合为由,发兵攻打苴国。面对蜀军的强大攻势,苴侯无力抵抗,被迫向更强大的秦国求援。这一决策,成为苴国命运消亡的转折点。

 

秦灭三国

       秦惠王派遣张仪与司马错率军南下,借道苴国,沿石牛道(又称金牛道)迅速进入蜀地。最终,秦军不仅击败了蜀国,也顺势吞并了巴国与苴国,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统一。 这场战争中,石牛道的战略意义尤为突出。它不仅是秦军南下的关键通道,也为后来的“剑阁道”奠定了基础。

         而苴国在这一过程中,原本希望借助秦国之力抵御蜀国,却未曾料到引狼入室,最终反被吞并,成为历史上“假途灭虢”的典型例证。

 

 军事分析

     苴国的实力本就薄弱,兵力有限,缺乏独立作战的能力。其长期依赖外交联盟与外部援助,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这种短视的战术选择,最终导致了其在乱世中的覆灭。 战争的结果不仅改变了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为秦国的统一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秦灭蜀、巴、苴三国后,设立巴郡与蜀郡,控制了“天府之国”的丰富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苴国在战国时期的战争史中虽为配角,但其在秦统一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它所经历的军事冲突与战略抉择,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与历史镜鉴。

 

【苴国遗址】

         在今天的广元市利州区,仍有一条道路承载着对古老苴国的历史记忆,它就是位于东坝片区的苴国路。这条路全长约2.4公里,仿佛是后人对那段尘封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寄托着人们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与怀念。

         2009年,这条道路被打造为广元市的桂花大道,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五百余株桂花沿道而植,每到金秋时节,桂香四溢,沁人心脾,为这条承载历史的道路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雅致。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仿佛并未远去,而是在岁月的流转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苴国路附近,还建有苴国广场。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氛围。通过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融合,苴国广场成为展示广元地方历史、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这条道路与这座广场,不仅连接着城市的今天与过往,也成为人们了解、感受苴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史料记载】

        苴国(Jū Guó),又称“葭萌国”,是东周时期蜀国的分封国,其历史记载虽不甚详尽,但通过多部古代典籍与地方志、考古发现,仍可梳理出其基本历史脉络。

      最早关于苴国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据该书记载,苴国为蜀王杜尚(即开明氏九世)封其弟杜葭萌所建,因此又称“葭萌国”。这一分封不仅体现了当时蜀国内部的政治结构,也为后来的地区冲突埋下伏笔。

        在历史进程中,苴国与邻近的巴国建立了联盟,共同对抗蜀国。这一举动引发蜀王杜芦(开明氏十二世)对苴国的讨伐。面对蜀军的压力,苴侯被迫向秦国求援。秦惠王借此机会,派遣张仪与司马错率军,经由石牛道一举攻灭蜀国,并顺势吞并了苴国(公元前316年),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战略扩张。

      《本蜀论》则补充了这一段历史的另一重要细节:秦惠王利用“石牛计”诱使蜀王开凿通往蜀地的道路,以便秦军顺利南下。蜀王派遣著名的“五丁力士”开凿石牛道,最终却为秦军的入侵提供了便利。秦军沿石牛道长驱直入,迅速攻灭了蜀、巴、苴三国,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统一。

     《史记》虽未直接提及苴国,但在记载秦灭巴蜀的军事行动时,为苴国的灭亡提供了宏观背景。这场战争不仅是秦国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西南地区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

    《太平御览》中也提到蜀王杜宇(即望帝)曾吞并苴地,反映出在更早时期,苴地已被蜀国控制,成为其附属地区。这一记载有助于理解苴国在更早时期的地缘关系。 地方志和考古资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苴国的认知。

     《昭化县志》明确记载,苴国的都城吐费城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为研究苴国都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近年来在昭化苟家坪发现的遗址,被考古学者推测为可能是苴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遗存,为进一步探索苴国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关于苴国的历史仍有部分争议。例如,苴国的存续时间,部分史料记载为56年(前368—前316年),但具体年代尚无定论。

         至于苴侯的身份,传统观点认为杜葭萌是蜀王之弟,而《江州三千年》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苴侯可能是蜀王派往苴地的执政者,而非血亲。

          总体而言,苴国的历史事迹主要见于《华阳国志》《本蜀论》等古籍,其兴衰与秦灭巴蜀的战争密切相关。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西南地区在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也展现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最新信息]

       考古发现也为研究苴国经济提供了重要佐证。昭化古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与外界的贸易联系。这些实物资料不仅展现了其工艺技术,也暗示了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综上所述,苴国的经济以农业和盐业为核心,兼具军事防御与贸易枢纽的双重功能。其富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秦灭巴蜀的历史进程,而其经济体系也在秦统一后被整合进更大的国家体制之中,为后世的区域开发奠定了基础。

  2018年,四川省文物局《广元昭化遗址发掘报告》苟家坪出土青铜器铭文见‘苴侯’字样。

  考古新证:2023年广元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提及"苴侯"

 

【君主世系】

1.杜葭萌(蜀王杜尚之弟)


【个人简介】

    汉中侯杜葭萌,生卒年不详,姓杜,名葭萌,字萌,亦称开明萌或茶葭萌(因古苴国盛产茶叶而得名),是古蜀国圣帝的次子,蜀尚王杜尚的同父异母弟。他是周代苴国的第一位国君,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物介绍】 杜葭萌作为古蜀王室成员,受封于汉中之地,成为苴国的开国之君。他在位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为苴国的建立与初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家族成员】

父辈:蜀圣帝(父亲)

同辈:杜尚(兄长,继位为蜀尚王)


【为政举措】

          杜葭萌在位期间,采取务实而稳健的外交与内政策略。一方面,他维持对宗主国古蜀国的臣属关系,在蜀国的支持下,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治理,使得国内经济稳步发展,民生安定。另一方面,面对邻国巴国的威胁,他采取守势战略,坚守城池,避免正面冲突,有效保障了国家安全。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苴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壮大,国力不断增强,为日后在区域格局中争取更大话语权,甚至挑战宗主国蜀国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杜葭萌的统治,不仅标志着苴国的正式崛起,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其它阅读】

=====

苴国(jū guó)牧誓八国古蜀国的分封国(公元前368- 前316年)

2025年8月30日 22:0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牧誓八国    苴国(jū guó)牧誓八国古蜀国的分封国(公元前368- 前3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