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中文名‌:彭国

‌别称‌:大彭国

‌国号‌:彭

‌爵位‌:伯爵(西周时期)‌
‌所属洲‌:亚洲

‌先秦开国君主‌:彭祖(名铿)‌

分支开国君主‌:彭伯

‌首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主要城市‌: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西周时期)‌
‌政治体制‌:方国(部落联盟制)

‌国土面积‌:不详

‌相邻国家‌:商朝(东)、庸国(西)、蜀国(西南)‌
‌地位‌:商代东方强国,西周牧誓八国之一‌
‌历史事件‌:1助夏王启平定西河叛乱‌,2商朝助商王外壬平定邳人、姺人叛乱‌,3商王武丁灭大彭国‌,

此国为分支:4西周复封,参与牧野之战‌
‌存续‌: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灭后复封,春秋初亡)‌
‌末代君主‌:不详

政权形式:是夏商彭国的延续分支‌

‌注‌:彭国地理位置存在争议,一说在徐州(商代),一说在四川彭州/彭山(西周)‌。

 

 【概述】

       二代彭国,作为“牧誓八国”之一,在商周之际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起源可追溯至商代的古大彭国,位于今江苏徐州一带,是当时东方的重要方国。据传彭国曾协助商王平定叛乱,一度势力强盛。然而,随着国力的扩张,彭国引起了商王武丁的警惕,最终被其所灭。彭国遗族随后分三路迁徙,其中一支留居或迁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成为周代彭伯的主要支系。

          进入西周初期,彭国遗民因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受封为伯爵,成为周王室的盟国之一,并在《尚书·牧誓》中留下光辉一笔,记载其参与牧野之战、共伐商纣的壮举。彭国在周初得以重建,延续了商代彭国的文化传统,成为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诸侯国。 然而,随着春秋时期楚国的不断扩张,彭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为避战乱,彭国遗民再次南迁,最终暂居于南阳地区(中转站之一)。然而,即便迁徙也未能阻止其衰亡的命运。周平王东迁之后,彭国最终被楚国吞并,其疆域归入楚地,彭国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彭国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其在商周更替之际的贡献、在牧野之战中的身影,以及文化传承的延续,仍为后人所铭记。其遗民的迁徙与融合,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族群流动与文化交融提供了宝贵线索。

 

【历史脉络】

 

1. 商代彭国(大彭国)

     彭国的起源可追溯至传说中的彭祖——篯铿。据传,篯铿因擅长烹饪“雉羹”而受到尧帝赏识,被封于彭地,从而建立了彭国。彭国在夏朝时期即为东方的重要属国,并曾协助夏王平定叛乱,显示出其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商代后,彭国逐渐发展成为商朝的强藩。商朝初期,彭国曾协助商王征讨东夷,势力不断扩张,其核心区域延伸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并与豕韦国并列为“上古五霸”之一,成为商代东部最具影响力的方国之一。 然而,随着国力强盛,彭国的存在也逐渐对商王权威构成威胁。至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08年),彭国被商朝出兵攻灭,结束了其约800年的国祚。这一事件标志着商王对地方强藩的强力整合与控制。

 

2. 西周彭国(牧誓八国之一)

         商朝灭亡后,彭国遗族或西迁或南徙,部分族人重新崛起,并在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的战争中积极参与,成为著名的“牧誓八国”之一。牧誓八国是周武王联合的八个西南少数民族方国,共同对抗商纣王,彭国位列其中,可见其在周初政治联盟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西周时期的彭国地理位置,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周彭国可能位于今四川彭山区(即武阳),这一说法主要基于《华阳国志》等古籍的记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彭国位于中原地区,如河南南阳或甘肃庆阳,属于周王朝西部封国体系中的一部分。 尽管地理位置尚存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彭国在西周时期受封为伯爵之国,延续了商代彭国的文化传统,并成为周王朝的重要盟国,协助维护周室在西部和南方的统治秩序。

 

3. 春秋时期的灭亡与遗民迁徙

        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楚国迅速崛起,成为南方强国。在周平王东迁之后,楚国开始大规模扩张领土。约公元前710年,楚国攻灭彭国,将其疆域纳入楚地,彭国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彭国灭亡后,部分彭人南迁至南阳一带,逐渐形成彭氏贵族阶层,并在当地继续繁衍生息。这些遗民不仅保留了彭国的文化传统,也为后世留下了彭姓的传承,成为彭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4. 学术争议与历史认知

        关于彭国的历史,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其中,关于西周彭国是否与蜀地(今四川彭州)有关联,有学者提出推测,但目前尚缺乏直接的考古或文献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另一种主流观点则坚持认为,彭国的核心区域应位于徐州一带,即商代彭城所在地,而西周时期彭国的迁徙只是分支之一,并非主体。这种“中原中心论”在当前学术研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彭国从商代的强藩到西周复封,再到春秋时期被楚所灭,其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古代东方方国的政治命运,也映射出商周之际地缘格局的剧烈变动。无论是作为商代的军事盟友,还是周初的重要同盟,彭国在中国早期国家体系中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传承。

 

【军事与战争】

         彭国 位列“牧誓八国”之中,在周武王伐纣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中,彭国作为周联军的重要盟军参与作战,充分体现了其在当时政治与军事格局中的影响力。 在军队构成方面,彭国的军事力量可能以车兵为主,辅以步兵,符合西周早期“师旅卒伍”的军队编制特点。这种编制体系以战车为核心作战单位,每辆战车配以若干步兵,形成基本的战斗单元。作为诸侯国之一,彭国的军队规模相对有限,推测其兵力约为一师(约2500人),实际人数可能更少。在面对较大规模战争时,彭国往往依赖与其他诸侯或周王室军队的协同作战来弥补兵力不足。

         战术上,彭国可能延续了商代以来的车战传统,并在周军体系下参与作战。战车在当时是主要的作战工具,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机动性,适合平原地区的会战。

          彭国所处地理位置存在争议,若其位于中原地区,则军事战略上更依赖周王室的保护与支持;若地处西南,则需应对周边部族如濮、羌等的威胁,因此可能采取守势为主、机动为辅的防御策略。 进入春秋时期后,随着诸侯兼并战争的加剧,彭国逐渐衰弱。

         大约在公元前710年,彭国被日益强大的楚国吞并,其军事力量随之融入楚军体系。部分彭国遗民南迁至南阳地区,成为楚国军事力量的一部分,继续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发挥作用。

         关于彭国的地理归属与军事特征,学界仍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彭国位于今四川彭山一带,若此说成立,则其军事风格可能受到蜀地部族的影响,但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支持。主流观点则倾向于彭国位于徐州一带,属于中原文化圈,其军事发展与周王室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总体而言,彭国虽为小国,但在西周早期的政治与军事联盟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其军事力量虽有限,却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疆域】

        关于西周彭国(牧誓八国之一)的疆域考辨,历来是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彭国作为周武王伐纣时的重要盟国之一,其地理位置在文献记载和后世研究中存在多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以下从传统观点、争议观点、其他可能区域及疆域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

 

1. 传统观点:

      四川彭县(今彭州)说 彭国位于今四川地区的说法,是最早见于古籍记载的传统观点。《尚书埤传》中提到,彭国属于武阳,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或成都市彭州市一带。此说依据较为明确,且彭州之名亦源自古彭国,具有一定的地名传承依据。此外,《括地志》也称“彭州”为古彭国之地,地处巴蜀文化圈,与蜀、濮等西南少数民族相邻,地理与文化背景较为契合。因此,这一观点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2. 争议观点:

        湖北十堰说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有学者提出牧誓八国可能主要分布于今湖北十堰及周边地区,彭国或为其中一支。从地缘逻辑来看,十堰地处商周之际“西土”的边缘地带,地理位置较为靠近周人联合伐纣的主要军事路线,与历史事件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更为吻合。这一观点虽为新兴之说,但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历史文献的交叉分析,为彭国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其他可能区域

        除上述两种主要观点外,学界还提出了其他几种可能的彭国所在地。例如,“河南南阳说”认为,彭国遗族在商周更替之际南迁后,可能受封于南阳地区。然而,该说目前尚缺乏直接的历史文献或考古证据支持。此外,“甘肃庆阳说”则属于极少数学者提出的观点,主张将彭国与陇东彭原相联系,但由于地理偏远、文献依据薄弱,未被主流学术界采纳。

 

4. 疆域特点

        若以四川彭县为核心区域,则彭国的疆域可能涵盖岷江流域,地处西南交通要道,兼具山川屏障与资源富饶之利。而若以湖北十堰为中心,则其疆域可能以汉水支流流域为主要范围,具备连接中原与南方的战略意义。无论位于何地,作为周武王的重要盟国之一,彭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均可能具有交通要道与资源控制的双重功能,是周人联合多国伐纣过程中的关键支点之一。

           综上所述,关于西周彭国的疆域归属,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不同观点各有依据,也各有局限。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未来或有望进一步厘清彭国的真实地理范围与历史地位。

 

【文化】

        彭国 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特征。其文化不仅体现了早期华夏文明的多样性,也展现了商周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彭国以彭祖(名篯铿)为始祖,形成了以彭祖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彭祖以长寿著称,其养生术包括导引、吐纳、按摩等多种形式,被后世道家广泛吸收和发展,成为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西周时期,彭伯曾担任“守藏史”等重要职官,通过典籍的整理与传承,将彭祖的养生理念传播至西周贵族阶层,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次,彭国的文化中具有浓厚的鼓乐与巫术传统。“彭”字在甲骨文中形如击鼓之状,象征着鼓声的节奏与力量。鼓不仅是彭族的图腾象征,更在战争、祭祀、巫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彭族的巫师——巫咸,以鼓为媒介,沟通天地人神,鼓乐在商周时期兼具军事指挥与宗教仪式的功能,体现了彭族文化中巫术与礼乐的高度融合。 此外,彭国属于祝融八姓之一(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与楚国及其他南方族群有着共同的祖先信仰和文化渊源。

 

        祝融作为火神,代表着光明与文明,彭国在祝融族群中曾一度具有盟主地位,协调八姓部族之间的关系,在族群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彭国经历了商周文化的融合与楚文化的深刻影响。

 

          商代时期,彭国保留了鼓乐、巫术等传统,周初被纳入“牧誓八国”体系后,部分文化元素逐渐被周礼吸收和改造。进入春秋时期,彭国最终被楚国所灭,彭族遗民南迁至南阳、湖北房县等地,将鼓乐、巫术和彭祖文化带入楚地,促进了南方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彭祖养生术与楚地的巫风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南方养生文化流派。 彭国文化的传播并未因国家的灭亡而终结。

 

         秦汉以后,彭姓家族如南阳彭氏等延续了彭国的文化传统,彭祖养生术逐渐成为道家修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后世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彭国文化以鼓乐、巫术与彭祖养生术为核心,融合了商周礼乐与楚地巫风,展现出多元而独特的文化风貌。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礼仪与养生实践中,也为后世道家思想和南方民俗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裔去向】

          彭姓作为中华姓氏中的重要一员,其历史源远流长,尤以西周彭国后裔的迁徙与分布最为典型。彭国作为古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后裔历经数千年迁徙演变,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分布,也对各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商周之际的首次迁徙

          在商代末期,随着商王武丁的扩张政策,大彭国于约公元前1282年被商朝所灭。彭国遗民被迫向西迁徙,进入陇西地区(今甘肃东部一带)。在这次迁徙过程中,部分彭人逐渐融入周人联盟,并在周人推翻商朝的牧野之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西周的建立,彭国遗族受到周王室的封赏,被封为伯爵,重新建立新的彭国,延续彭祖文化传统,成为周代宗法体系中的一员。

 

2. 春秋时期的南迁与楚国吞并

          进入春秋时期,彭国在楚国的扩张压力下逐渐衰落。约公元前710年,彭国被楚国所灭,遗民南迁至南阳(今河南南阳)及湖北房县一带,形成了南阳彭氏贵族群体。这一时期的彭姓后裔在楚地逐渐扎根,并与楚文化深度融合。部分彭人进入楚国仕途,如彭仲爽曾担任楚国令尹,成为楚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人物,推动了彭姓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发展。

 

3. 秦汉以后的扩散

           进入秦汉时期,南阳彭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望族,声名显赫。随着人口增长和政治变迁,彭姓族人开始向陕西、甘肃、江西等地扩散,形成了多个支系。至唐代,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彭构云率族人由中原迁往江西宜春,其后裔彭轩则落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并进一步迁徙至福建地区。宋代时期,彭延年定居广东揭阳,成为广东彭姓的重要始祖,开启了彭姓在岭南地区的发展历程。

 

4. 明清及现代分布

         明清时期,彭姓族人继续迁徙扩展。明代初期,随着洪洞大槐树移民潮,大量彭姓族人迁往河南、山东、湖北等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恢复与文化融合。到了清代,福建、广东等地的彭姓族人陆续移居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开启了彭姓海外发展的新篇章。如今,彭姓在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尤以四川、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为多,海外则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地区。

          总体而言,彭国后裔的迁徙路线不仅反映了自商周至明清时期中国族群的流动轨迹,也见证了彭姓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与发展。彭祖的养生文化、道家思想等,通过彭姓族人的迁徙传播,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彭氏名人】

彭祖(篯铿)

         彭祖,名篯铿,是彭国的始祖,也是尧舜时期的重要名臣。他以长寿著称,传说享年八百岁,虽不可尽信,但其长寿之名象征着其养生之道的高深莫测。他所创立的养生术,被后世尊为道家养生的鼻祖,对中华传统医学和道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彭祖不仅在养生方面成就卓著,更在政治上建立了大彭国(今江苏徐州一带),大力发展军事与农业,为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彭姓家族的历史辉煌。

 

 彭伯(西周彭国君主)

   彭伯是西周初年受封为伯爵的彭国君主,曾是“牧誓八国”之一的首领,积极参与周武王伐纣之战,为推翻商纣、建立周朝立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继续弘扬彭祖的养生文化,同时通过设置如“守藏史”等职官制度,推动导引术和道家养生文化的传播,使彭氏文化在周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彭仲爽(春秋彭国遗民)

         彭仲爽是彭国灭亡后迁居楚地的彭国遗民后代。他在楚国担任令尹(即宰相),是楚国政坛的重要人物。彭仲爽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促进了楚国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也使彭氏的文化传统在楚地得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仕楚经历,标志着彭姓家族在春秋时期融入南方文化的重要转折。

 

 彭构云(唐代彭姓名人)

        彭构云是彭国后裔南迁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为避战乱,他由北方南迁至江西宜春,成为庐陵彭氏的始祖。其家族在江西扎根繁衍,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开启了南方彭氏的发展新篇章。庐陵彭氏在后世人才辈出,成为彭姓文化在南方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 彭氏家族历经数千年传承,从彭祖的养生之道,到彭伯的政绩军功,再到彭仲爽的文化融合与彭构云的南迁发展,无不展现出彭姓先贤的智慧与担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史料记载】

        彭国,  最早且最直接的史料见于《尚书·牧誓》。该篇明确记载了彭国作为八国联盟之一,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这是彭国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亮相,也是后世研究其政治地位和军事作用的起点。

      《国语·郑语》中提及彭姓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印证了彭伯这一爵位在周代的传承体系。这不仅反映了彭国在当时政治结构中的位置,也揭示了其与中央王室的互动关系。

          《史记·周本纪》虽未详述彭国本身,但其对牧野之战背景的描述,为理解彭国参与伐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支撑。《括地志》则指出彭州即为古彭国所在地,体现了后人对彭国疆域的地理考据。而《尚书详解》作为宋代学者的注疏之作,进一步明确了彭国属于“西南八国”之一,并将其与巴蜀文化圈联系起来,为研究其文化归属提供了线索。

          考古发现也为彭国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南阳出土的“彭伯壶”是一件典型的西周青铜器,其铭文“彭白(伯)自作醴壶”直接印证了彭伯这一贵族身份的存在,是彭国贵族阶层的有力物证。而在春秋时期出土的申公彭宇墓中,亦发现了多件带有彭氏特征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不仅延续了彭国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彭国的文化影响在春秋时期仍有延续。 地方志与族谱资料也为彭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记载了巴蜀与彭国在军事上的合作,如“巴蜀之师”协助周室伐纣,反映出彭国所在的西南地区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

        宋代文献《分弓亭记》则将彭国与蜀地进一步关联,为研究其地域分布提供了细节补充。

            综上所述,彭国的历史事迹以《尚书》为核心,结合后世史志、注疏、考古发现以及地方文献,已逐步构建起一条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其文化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与军事层面,也通过道家养生术等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阅读】

=====

彭国(péng‌ guó‌)‌先秦彭国分支 牧誓八国之一

2025年9月1日 16:1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牧誓八国    彭国(péng‌ guó‌)‌先秦彭国分支 牧誓八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