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殷商至春秋
中文名:江国
别称:鸿国、邛国(古读“gāng”音)‌
国号:江
爵位:诸侯国(嬴姓)‌
所属洲:亚洲
开国君主:江元仲(伯益三子,名恩成)‌
首都:江邑(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1公里)‌
主要城市:江亭
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
国土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故城遗址范围)‌
相邻国家:‌楚国、齐国宋国
陈国‌
地位:嬴姓诸侯国(与秦国、黄国同宗‌)
历史事件:楚穆王伐江,晋国出兵解围‌
存续:约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623年)
末代君主:江贞


【概述】

           江国是殷商至春秋时期中原民系在河南一带建立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国名亦有“鸿国”、“邛国”之称,古音读作“gāng”。江国以“鸿鸟”为图腾,象征着高洁与远志,体现了当时先民的文化信仰与精神追求。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历史文献记载,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为伯益之第三子,曾辅佐夏帝启担任大理一职,主掌刑名事务。

         公元前1101年,江元仲受封于江邑,正式建立了江国。进入周代后,江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约1公里处。在此地,考古发现有江国故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其历史可追溯至东周至汉代。 在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努力求存。为图复兴,江国曾通过联姻与会盟的方式,先是依附于楚国,后又联合齐国、宋国共同对抗楚国。然而,地处东周时期楚、齐、宋等大国之间的江国,不仅面临强邻的压力,还时常遭受淮河水患的侵袭,始终难以实现稳定发展和国力的壮大。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率军伐江,晋国曾出兵救援,为江国解围。次年,楚国再度发兵进攻,江国国力衰微,孤立无援,最终被楚国所灭。江国末代国君江贞带领族人逃亡他乡。为纪念故国,幸存的国民以“江”为姓,成为江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自江济受封建国,至江贞国灭改姓,江国共延续了十七代国君,历时近五百年,见证了中原地区从夏商周到春秋时期的历史变迁。

         江国灭亡后,部分江人被楚国强制迁徙至楚国内地的江亭,即今湖北江陵南部的江北地区,成为楚国的臣民;另一部分则北逃至陈国,即今河南淮阳一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迁徙。其中有一支江人向东北方向迁移,最终定居于齐鲁大地。江国遗民虽流离四方,但始终铭记故国,其后世子孙多以国名为氏,世代传承江姓,延续至今。

 

【国号来由】

      江国(jiāng guó)的国号来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图腾信仰以及古音演变密切相关。综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可将其国号的由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从地理命名的角度来看,江国因境内淮水的重要支流“江”而得名。其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遗址临近古河道,推测其命名与所依傍的水系密切相关。

      其次,从图腾与古音的角度分析,江国又有“鸿国”“邛国”等别称,古音读作“gāng”。据相关记载,江国以鸿鸟(即大雁)为图腾崇拜对象,而“江”字在古音中与“鸿”相通,因此有学者认为国号来源于对鸿鸟图腾的尊崇。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文献支持,《元和姓纂》等古籍记载,江国嬴姓始祖江元仲受封于“江邑”,地名与氏族图腾相结合,进一步确立了“江”作为国号的象征意义。

   再次,从宗族与分封制度的角度来看,江国属于嬴姓诸侯国之一,是伯益后裔的分支,与黄国、徐国等同宗同源。据相关史料推断,“江”这一国号可能是周王室在分封时依据封地地理特征或氏族传统所赐,体现了周代分封制度中对地名与氏族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延续。

    在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江国常被写作“邛”,这一写法进一步印证了“江”与“邛”在古音中的关联性。部分学者据此认为,“江”与“邛”实为同音异写,均源于对鸿鸟图腾的发音与象征意义的传承。 综上所述,江国国号的形成,是地理因素、图腾信仰、古音演变及宗族分封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古代国家命名中文化、语言与信仰的深厚内涵。

 

【政治概况】

           江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嬴姓诸侯国,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与历史轨迹。

政治体制

    江国的政治体制深受周代宗法分封制度的影响。作为伯益后裔所建立的国家,江国与秦国、黄国等同属嬴姓十四氏之一,国君世袭爵位(男爵或侯爵),具有较为稳定的贵族统治结构。铜器铭文中称江国为“邛国”,这一称呼反映出江国与东夷嬴姓部族,如徐国、黄国等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其政治文化上与这些部族同源,且在组织结构上仍保留着一定的氏族联盟特征。

 

外交政策

    江国采取了典型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由于国力相对弱小,江国在春秋中期不得不依附于强国以求自保。它曾与楚国建立联姻关系,也参与齐国主导的会盟,试图在大国之间寻求政治平衡。公元前658年,江国响应齐桓公号召,参与“阳谷会盟”,并与宋、陈等国联合伐楚。然而,由于楚国实力强大,而齐国此时已显衰势,这场军事行动最终未能成功,反而加剧了江国面临的外部压力。

 

内政与军事

   江国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其地理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水患频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从而长期制约国家实力的提升。此外,江国的军力相对薄弱,据推测其常备军队人数仅数百人,难以有效抵御如楚国这样的强敌入侵。 最终,江国在公元前623年被日益扩张的楚国所灭。当时楚穆王趁晋国无暇顾及东方之机,发兵攻灭江国。部分江国遗民北逃至陈国(今河南淮阳),并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江姓的主要来源之一。

             江国的灭亡也引发了秦楚两国的关注,秦穆公曾为此“素服致哀”,这一举动反映了嬴姓诸侯之间深厚的宗族联系与政治认同。 

 

【军事】

 由于国力有限,加之地理环境的制约,江国在军事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与楚、齐等大国抗衡。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江国主要依靠灵活的外交策略,在大国之间周旋。

 

一、军事力量与防御体系

    江国的兵力规模十分有限,常备军仅数百人,无法与动辄数万兵力的大国相比。在军事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其防御体系更多依赖自然地理条件。江国都城位于淮水北岸(今河南正阳),凭借淮河这一天然屏障进行防御。然而,淮河虽为天险,却也常因水患频发而削弱城防能力,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的军事安全。

 

二、依附与联盟

     面对强国环伺的局面,江国采取了以外交为主、军事为辅的生存策略。春秋中期,江国一度依附于楚国,以求庇护。然而,随着楚国的不断扩张,其威胁日益加剧。为应对局势变化,江国转而寻求与齐、宋等国联合。公元前658年,江国参与“阳谷会盟”,与齐、宋等国共同对抗楚国,展现出其灵活的外交智慧。 此外,江国在军事危机中也曾获得外部援助。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晋国曾出兵相助,成功解围。但次年楚国再度进攻时,江国已孤立无援,最终走向灭亡。

 

三、军事失败与灭亡

     公元前623年,楚穆王趁晋国无暇东顾之际,再度出兵攻打江国。此时江国已无外援可依,最终被楚国攻灭。末代君主江贞率领族人北逃至陈国(今河南淮阳),标志着江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 江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徙至楚地江亭(今湖北江陵南),另一支则以国为氏,逐渐形成江姓,延续了江国的文化血脉。

 

四、军事技术与社会背景

     从军事技术角度看,江国可能仍以传统车战为主,但受限于国力和资源,难以适应春秋中后期日益发展的步骑兵协同作战模式,导致其在战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同时,作为嬴姓淮夷的一支,江国在文化上保留了东夷部族的部分军事传统。然而,这种传统并未转化为系统的军事改革,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国防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其军事上的脆弱性。

            江国的军事历史以被动防御和外交依附为主要特征。由于国力弱小、地理条件不利以及大国争霸的挤压,江国始终未能建立起强大的军事体系。最终,在楚国的强势扩张下,江国走向灭亡。其历史不仅是春秋时期小国生存困境的缩影,也深刻反映了当时军事格局的演变与弱肉强食的现实。

 

【疆域】

    江国其疆域虽小,却具有独特的历史与地理价值。江国的主要疆域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以北地区,地理范围相对集中

 

一、核心疆域

      江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约1公里处,濒临淮水北岸。考古发掘显示,江国故城的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城墙遗址至今仍可见部分残存。该城址不仅见证了江国的政治中心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其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从地理范围来看,江国的疆域主要涵盖今驻马店市正阳县及其周边区域。其北接蔡国,南临淮河,东近息国,西邻楚国,地理位置虽具战略意义,但受限于周边强国林立,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二、疆域特征

    淮河作为江国南部的天然屏障,不仅为江国提供了防御作用,也支撑了其农业与交通的发展,成为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然而,淮河频发的水患也对江国的疆域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 更为严峻的是,江国地处楚、齐、宋等大国之间,疆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长期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在强国争霸的春秋时期,这种地缘劣势使得江国难以发展壮大,屡受周边大国的控制与挤压。

 

三、疆域变迁

      自西周至春秋初期,江国疆域相对稳定,以淮北平原为核心区域,虽未实现大规模扩张,但尚能维持基本的国家运转。然而,进入春秋中期以后,随着楚国与齐国争霸加剧,江国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疆域逐渐缩小。 最终,在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日益强盛的楚国所吞并,结束了其作为独立诸侯国的历史。江国的灭亡,标志着其疆域彻底并入楚国版图,成为楚文化扩张的一部分。

 

四、疆域遗迹

        如今,在河南省正阳县东南仍可找到江国故城遗址。该遗址不仅保留了部分城墙遗迹,还出土了大量东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存,为研究江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资料。 此外,部分江国遗民在国亡后南迁至楚地,定居于江亭(今湖北江陵南部),成为楚国的臣民。这一迁徙现象也反映出江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生存轨迹。

     

五、疆域对比

    江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疆域主要分布于今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淮水北岸一带,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区域特征。

1. 核心疆域 江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约1公里处的淮水北岸,遗址现存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是研究江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考古遗存。以都城为核心,江国的控制范围大致包括淮河以北、汝河以南的狭长地带,涵盖现今驻马店市的正阳县以及信阳市息县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地势平坦、水系发达,适宜农业发展,为江国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2. 与周边诸侯国的对比 江国地处中原与南方的交汇地带,周边分布着多个诸侯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国:

    楚国:江国的南部与楚国接壤。楚国是春秋时期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辽阔、军力强盛。公元前623年,楚穆王攻灭江国,将其纳入楚国版图,从此江国不复存在。

    蔡国:蔡国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与江国相邻。两国同属淮河流域的小型诸侯国,地理环境相近,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交流与融合。

   黄国:黄国为嬴姓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与江国同列“江淮四嬴”,即江淮地区四大嬴姓国家。两国关系密切,共同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寻求生存空间。

 

3. 疆域特点

       江国地处淮北平原,整体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纵横,土地肥沃,但同时也深受淮河水患的影响。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江国的疆域相对狭小,且边界不够稳定,时常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发生变动。

 

【经济】

   江国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基础,辅以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然而,由于疆域狭小、地理环境限制以及外部军事压力,其经济发展长期受限,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最终因国力衰弱而被楚国吞并。

 

       1.农业是江国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其都城位于淮水北岸(今河南正阳),地处淮北平原,适宜旱作农业的发展,主要种植粟、黍等作物。然而,淮河流域水患频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导致收成不稳定,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2.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尚未广泛使用,江国可能仍以木制和石制工具为主,耕作方式较为原始,生产效率较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区的一些强国。

 

      3.手工业方面,江国虽有一定发展,但规模和水平较为有限。考古资料显示,江国故城遗址(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中曾出土东周至汉代的遗存,推测当地存在青铜铸造、陶器制作等手工业活动。这些手工业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用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4.由于地理位置夹在楚、齐、宋等强国之间,江国在商业上处于被动地位,需依赖贸易获取如盐、铁等重要物资。然而,由于国家实力较弱,其商业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5.江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首先,淮河水患频繁,严重破坏农田和居民点,影响社会稳定和财富积累。其次,楚国的军事威胁使得江国长期处于防御状态,难以集中资源发展经济。

 

        6.为维持生存,江国不得不向楚、齐等大国纳贡,这种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了其经济自主性,导致财政压力加剧,难以实现经济的独立增长和长期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江国的经济受制于自然条件、技术落后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经济基础,最终在列国纷争中走向灭亡。

 

【文化】

文化概况

     江国,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传承,融合了东夷传统与中原礼制的双重影响。国家以“鸿鸟”为图腾崇拜,体现了早期东夷部族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体系。同时,作为嬴姓宗族的一支,江国与秦国同宗同源,在宗法制度与姓氏传承方面展现出深厚的族系渊源。

 

一、图腾与信仰

          鸿鸟崇拜是江国文化的重要象征。鸿鸟即大雁,被奉为国族的图腾,象征着忠诚、团结与迁徙的智慧。古时江国国名读音为“gāng”,亦即“邛国”,这一发音与东夷族群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反映出其早期社会的自然崇拜特征。 在宗教信仰方面,作为嬴姓诸侯,江国可能延续了夏商以来的祖先祭祀传统。尽管由于史料匮乏,具体仪式内容已难考据,但可以推测其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礼制规范,体现出对先祖的尊崇与家族观念的重视。

 

二、姓氏与宗族

         江国为嬴姓分支,其始祖为伯益的第三子江元仲,受封于江邑,建立独立宗族。这一宗系传承清晰,与秦国有着共同的祖先渊源,显示出江国在当时诸侯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所灭后,其遗民以国名为姓,形成了今天的江姓。这一姓氏的形成不仅标志着江国历史的延续,也成为中华文化姓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广泛分布。

 

三、艺术与器物

        在物质文化方面,江国的青铜器铭文中常以“邛”代指江国,部分器物可能具有东夷风格的纹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与工艺传统。然而,由于出土实物极为稀少,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在江国故城遗址中,考古发现东周至汉代的陶器遗存,推测其手工业制作在不同时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展现出区域文化交流的痕迹。这些器物不仅反映了江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为研究其工艺水平与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体而言,江国文化兼具东夷与中原的双重基因,在图腾信仰、宗法制度与物质文明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面貌。尽管文献记载有限,但通过考古发现与姓氏传承,我们仍能窥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与历史价值。

 

【后裔去向】

 江姓来源

      江姓渊源流长,出自嬴姓,为上古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据史书记载,颛顼帝有一位孙女,名女修。女修因偶然食燕子所遗之蛋而受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深受帝舜嘉奖,被赐予嬴姓,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始祖。自此,嬴姓一族世代繁衍,历经夏、商、周,延续千年。 伯益之后数十代,至西周时期,其裔孙中有名曰元仲者,受封于江地,建立江国。江国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一带,地属古时要冲,历史悠久。后江国为楚国所灭,国祚不存,其国民为缅怀故国,遂以国名为姓,世代传承江姓,尊江元仲为得姓始祖,正阳也因此成为江姓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自伏羲氏始,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姓氏的产生,最初源于血缘、图腾与部落,至周朝春秋时期最为繁盛。姓氏来源多样,或以国名、封邑、谥号为姓,或以官职、居住地、赐姓为氏。江姓即是以国名为姓的典型代表。

 江国灭亡后(公元前623年),其遗民以国为姓,逐渐形成江姓的主要族群。此后,江姓族人陆续迁徙至各地。

 

1. 早期迁徙(春秋至秦汉时期)

      在江国灭亡后的动荡年代,部分江人向北迁徙,定居于今河南淮阳、杞县、兰考一带,逐渐发展为“济阳郡望”,成为江姓早期的重要聚居地。与此同时,另一支族人向东迁移,进入山东临淄地区,随后进一步扩散至河北、山西等地,融入当地社会。此外,还有一部分江人被楚国俘虏或被迫南迁,来到湖北江陵(今江亭遗址)一带,逐步融入荆楚文化圈。

 

2. 中古时期迁徙(魏晋至唐宋时期)

    受战乱影响,江姓族人自河南等地向南迁移,主要迁往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逐渐形成“淮阳郡望”。这一时期,江姓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重要姓氏之一。唐宋以后,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江姓族人进一步向福建、江西迁徙,并随后扩展至广东、广西等地,形成了广泛的分布格局。

 

3. 近现代迁徙(明清至今)

    明清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加,部分江姓族人远渡重洋,迁居至台湾、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地区,开启了江姓族人海外发展的新篇章。与此同时,也有少数江国后裔重返河南正阳——江国故地,重新定居,延续着对祖先土地的情感与记忆。

 

4. 其他来源的融合

   江姓也不断吸收其他姓氏的成员。例如,五代时期的翁氏(姬姓)以及唐末的萧氏(子姓)中有部分族人改姓为“江”,并逐渐融入江姓族群,进一步丰富了江姓的血缘构成。

         江国后裔以“江”为姓,历经数千年迁徙与发展,足迹遍布中原大地、中国南方以及海外各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江姓形成了以“济阳郡望”和“淮阳郡望”为代表的两大主要支系,同时融合了多支改姓群体,构成了今日江姓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图谱。

 

【出土文物】

          目前所知的江国文物主要以青铜器和陶器为主,由于史料记载极为有限,现有的实物大多来源于考古发掘以及历代传世品,为我们了解这一古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青铜器方面,江国的铭文多以“邛”(古音读作“gāng”)自称,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化标识。其纹饰风格可能融合了东夷文化的特色与周代礼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时代特征。然而,由于现存实物极为稀少,相关研究仍面临诸多困难。此外,部分江国青铜器流传至海外,如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器物,虽被认为可能与江国有一定关联,但具体器型、年代及背景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陶器方面,江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遗址总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东周至汉代的陶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遗存应属江国晚期文化。出土陶器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鬲、罐等,其形制与楚文化颇为相似,反映出江国与楚国之间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在考古发现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线索。例如,2012年在山东沂水县纪王崮发现的春秋时期大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部分学者推测墓主可能为江国国君。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这一观点尚未形成定论。

 

       文化关联来看,江国与徐国、黄国等同属嬴姓诸侯国,其文化传统和青铜器风格可能存在一定的共性,并受到东夷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上的联系,为研究江国的历史背景与族群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体而言,江国文物以青铜器与陶器为主,但由于江国国力较弱、规模较小,留存至今的实物极为稀少。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来还需通过更系统的考古发掘与文献梳理,进一步揭示江国的历史面貌与文化特征。

 

【名人】

  1. 江元仲 :江国的始祖,伯益(嬴姓始祖)的第三子。他受封于江邑(今河南正阳),建立了江国。 江元仲的家族与秦国同源,皆为嬴姓后裔。然而,与后来强盛崛起的秦国不同,江国因国力弱小,未能在诸侯争霸中崭露头角,最终被楚国所灭。

 

2. 江国末代国君 :姓名已失传,为江国最后一位君主。 公元前623年,楚穆王发兵攻打江国,晋国虽曾试图救援,但最终未能成功,江国灭亡,结束了其数百年的历史。

 

3.  江乙:战国时期魏国大夫,以出色的谋略才能著称,曾积极参与“合纵”抗秦的外交与军事行动,在当时政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江革:东汉时期的名士,以孝行闻名天下,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其孝感动天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文化中孝道的典范。

 

5. 与江国可能有关的争议人物

      田穰苴: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为齐国所重用。虽然他并非江国人,但由于田氏出自陈国,与嬴姓有密切渊源,部分学者推测其家族可能与江国遗民存在某种关联,因此被纳入与江国相关的讨论范畴。

 

【故城遗址】

        据史料记载并经专家考证,古代江国位于现今河南省正阳县境内,其疆域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一带。当时的都城为临淮城遗址,具体位置在正阳县皮店乡朱店村 。

        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所灭,江国的子孙纷纷逃亡他乡,流落各地,并以国名为姓,由此形成了江姓。在近年来的寻根问祖活动中,来自国内外的江姓族人络绎不绝地前来探访祖先故地。其中,新加坡“南洋江氏总会”与我县的“江氏宗亲会”长期保持联系,并积极捐资支持家乡建设,在大林乡修建了沿淮小学和江氏祠堂,为当地教育和宗族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遗址整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

        遗址西南方向的夯土城墙至今仍存遗迹,残高约2至3米,四周护城河依稀可见。其中,南面的护城河被称为东西莲花湖。历年在此出土的文物包括汉代铜镜、五铢钱、铜镞以及陶器残片等,显示出该遗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实地调查与勘探,考古人员在原城址南部又发现一座古城,两城呈“吕”字形布局。南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墙,其北墙与北城的南墙共用,亦有可能为北城南墙叠压于南城北墙之上。

        南城与北城的城壕相互连通,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南城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500米,地表散落着大量汉代陶器残片,也可见到周代豆、罐等陶器残件,进一步印证了该遗址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多样性。

 

         《后汉书·刘表、袁术、吕布列传第十五》记载:袁术因无法通过敌境,被迫折返,于六月退至江亭。《后汉书·郡国二》亦载:汝南郡由汉高帝设立,其中安阳为侯国,境内设有江亭,即古江国之地,又称“蠃”。

        《水经注》中亦有相关记载:淮水向东流经安阳县故城南,此地即为江国故都,今称江亭。根据《春秋》记载,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国灭江,标志着江国历史的终结,也开启了江姓族人迁徙与发展的新篇章。

 

【史料记载】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江国为嬴姓诸侯,与秦国同出一源,皆为伯益之后。然而《史记》对江国的世系传承及灭国过程并未详述,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左传》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史实记录,其中提及江国与楚、齐、宋等大国的外交与军事互动。例如,楚穆王于公元前623年率军伐江,显示出当时江国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其逐渐被强邻吞并的命运。此外,《左传》还记载了晋国曾试图出兵救援江国却未能成功,进一步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激烈局势。 

     《元和姓纂》详细记载了江国始祖江元仲为伯益第三子,受封于江邑,并系统梳理了江姓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此书为我们理解江国与江姓之间的渊源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志·氏族略》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江国世系的相关内容,并指出江国灭亡后,其国人多以国名为姓,形成了后世江姓的重要支系。

     《水经注》中提及江国故城位于淮水北岸,即今河南省正阳县一带,这一地理定位与现代考古发现基本吻合,进一步佐证了文献记载的可信性。

      《竹书纪年》的残本中,虽未明确提及江国的具体史实,但其对春秋早期历史的记载仍为研究江国背景提供了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土的部分青铜器铭文中,有将江国称为“邛”(古音读作“gāng”)的情况,这一发现为江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由于铭文内容尚未完全释读,相关结论仍处于探讨阶段,尚需进一步考证。

 

【君主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01黄帝 【五世】02昌意

【六世】03颛顼,【七世】04称 (可能是老童),

【八世】‌05女修‌   ‌颛顼孙女‌

【九世】06大业‌   女修之子(皋陶之父)

【十世】‌07皋陶‌   大业之子  


 

【十一世】‌08伯益‌ ,赢姓始祖   (生二子 长子:大廉,次子:若木,三子‌元仲(玄仲)‌,(约前21世纪—约前1973年),一作伯翳(或柏翳),也称大费


【十二世】‌  玄仲(始祖,伯益之子) 


??
  赢洪    ,赢宝  ,赢保  ,赢顺 ,赢袭 ,赢迪   ,赢普    ,赢惠,赢寰,赢威,赢颜,赢元,赢诏明,赢田,赢扬,赢芝,赢食,赢燖,赢汉,赢孝宗,赢怀,赢哲,赢期,赢通,赢伯昌,赢惠成,赢景,赢文达,赢补

      以上为夏商时期


1    嬴济    前1101年-前1078年    23
2    嬴兴国    前1078年-前1052年    26
3    嬴重庚    前1052年-前1001年    51
4    嬴圉    前1001年-前946年    55
5    嬴励    前946年-前934年    32
6    嬴垣    前934年-前907年    27
7    嬴猷    前907年-前894年    13
8    嬴烈    前894年-前841年    53
9    嬴瑀    前841年-前827年    14
10    嬴需    前827年-前781年    46
11    嬴炳    前781年-前730年    51
12    嬴炬    前730年-前719年    12
13    嬴施    前719年-前696年    23
14    嬴疆    前696年-前681年    15
15    嬴锱    前681年-前676年    5
16    嬴豫    前676年-前657年    9
17    嬴贞    前657年-前623年    34

 
【其它阅读】

=====

江国(jiāng guó)中国春秋时期的嬴姓诸侯国(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623年)

2025年9月4日 09:0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江国(jiāng guó)中国春秋时期的嬴姓诸侯国(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6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