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句国‌(须朐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商周至春秋时期
 ‌02. 中文名‌:须句国
‌03. 别称‌:须朐国‌
‌04. 国号‌:须句(风姓)
‌05. 爵位‌:子爵(高于
宿国‌的男爵)
‌06. 所属洲‌:亚洲

‌07. 开国君主‌:太昊伏羲氏后裔
‌08. 首都‌:须句城(今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附近)‌
‌09. 主要城市‌:须昌(后为鲁国所设)‌
‌10. 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君主世袭‌
‌11. 国土面积‌:
‌12. 相邻国家‌:鲁国、邾国、任国、宿国‌
‌13. 地位‌:负责祭祀太昊与济水之神‌(与宿国、任国、颛臾并列)


‌14. 历史事件‌
1‌.公元前639年‌:邾国攻灭须句国,国君须句子奔鲁‌
2‌.公元前638年‌:鲁僖公助须句子复国‌
3‌.公元前620年‌:鲁文公伐邾,夺取须句地,改设须昌邑,须句国终亡‌


‌15. 货币‌:
‌16. 存续‌:约公元前11世纪—前620年‌
‌17. 末代君主‌:须句子。"未留名讳(与宿国"宿君"记载相似)

 

【概述】

       须句国为上古时期太昊伏羲氏的直系后裔所建,是东夷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族群之一。作为“风姓四国”之一(其余三国分别为任国宿国‌、颛臾),其族源可追溯至远古东夷文化的核心族群,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据史书记载,在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为稳固对东方地区的统治,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度,对风姓后裔进行册封。须句国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正式立国,承担起祭祀太昊伏羲氏及济水之神的重要职责,成为周代东方文化与信仰传承的重要支脉。 地理分布与政治地位 须句国的都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部或梁山县东张庄一带,地处济水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水系发达,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与交通条件。

        作为周代分封体系中的子爵国,须句国虽国小势微,但在政治上肩负“服事诸夏”的使命,长期与中原诸国保持政治联系与文化交流。同时,其宗教祭祀职能尤为突出,不仅是地方信仰的中心,也体现了周王朝对东夷地区文化传统的尊重与融合。 历史争议与学术观点 关于须句国的立国性质,传统史学观点认为其为周初新封之国,属于周王朝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部署。

          随着近年来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的深入,现代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须句国可能是周人对东夷原有方国的认可性册封,体现了一种“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 姓氏传承与文化延续 须句国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衰亡,但其文化影响并未随之消散。亡国之后,王族后裔以国为氏,逐渐演化为“须氏”与“句氏”两大姓氏,并在后世发展过程中迁徙至各地。其中,渤海郡(今河北沧县一带)成为须、句两姓的重要郡望,承载了须句国的历史记忆与家族文化传承。

 

【国号来由】

一、地理命名说

     须句国的国号起源,历来有“地理命名”一说,即其得名于济水流域的地理特征。据古籍记载,“须句”亦作“须勾”,意指济水弯曲之处。《水经注》中曾提及济水东流过程中形成多处曲隈,而“须句”正是对这类地形的命名。结合历史地理研究,须句国都城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一带,地处古济水下游冲积平原,地理环境与“须句”之名高度契合。

    考古发现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宿国遗址等地出土的陶器上,曾发现“须句水”等文字刻痕,表明该区域存在以水系命名地名的传统。同时,须句与邻近的宿国同属济水祭祀圈,共享“须昌”“须句”等水文衍生地名。汉代须昌县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亦可见与济水流域相关的地理信息,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命名机制。

 

二、族源传承说

    另一种主流观点认为,须句国号源自部族的自称,具有深厚的族源文化背景。该国为风姓部落所建,属于太昊后裔的一支。《左传》记载风姓为太皞之后,其中便包括须句国。这表明“须句”不仅是地名,更可能是该部族图腾或祖先崇拜的体现。 在语言学层面,“朐”作为“须朐”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源自东夷古语的发音变体。《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提到的“朐月氏”,可作为东夷语系中“朐”字用法的旁证。从文字演变来看,“须句”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写法:西周时期多作“须句”,见于逨盘铭文;春秋时期则演变为“须朐”,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所载;至战国时期,又有“须居”之称,见于清华简《系年》。这一演变轨迹反映了语言变迁与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姓氏转化机制

    随着历史变迁,须句国在公元前620年灭亡后,其国名逐渐转化为姓氏。《元和姓纂》引《世本》记载,须句亡国后,部分遗民以国为姓,形成“须氏”。此外,也有族人改姓“句氏”,《通志·氏族略》中明确指出,句姓即源于古须句国。这种国灭而姓存的现象,在先秦时期较为常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然而,姓氏演化过程中也出现了混淆。例如,商代曾有姞姓的密须国,位于今甘肃灵台一带,与风姓须句国并无直接关联。唐代《姓解》曾误将二者混为一谈,但现代谱牒学研究已明确区分两者,厘清了姓氏源流。

 

四、学术争议焦点

        尽管“地理命名”与“族源传承”两说各有依据,学术界对须句国号本源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对“济水说”提出质疑,认为“须句水”之名可能为后世附会,如清代《东平县志》乾隆版中即有相关勘误记录。此外,须句都城遗址尚未发现明确带有“须句水”字样的铭文,也使得这一说法缺乏直接证据。 相较之下,“族源说”则获得了更多文献与考古材料的支持。晋侯苏钟铭文中记载的“伐夙夷”,有学者认为即为须句同族分支,进一步印证了该部族的历史渊源。

        在风姓四国中,唯有须句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国号演化链条,这使其在研究古国名演变与部族迁徙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兴衰始末】

起源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须姓源于太昊伏羲氏的风姓后裔。在古代,曾有须句国存在,至殷商时期又有密须国,皆为以国为姓的典型代表。春秋时期,魏国有著名人物须贾,汉代有平陆人须无,其家族均为当时望族,发源于渤海郡。 早在周文王时期,当地便有一个风姓古国——须句国,其地理位置位于现今山东省东平县与梁山县一带。根据《左传》记载,须句国在春秋时期先后遭到邻近的邾国与鲁国的吞并,最终灭亡。亡国之后,其王族后裔及国人感念故国,遂以“须句”为氏,称为须句氏,以此传承祖先血脉与国家记忆。随着时间推移,“须句氏”逐渐简化为“须氏”与“句氏”两支,成为后世主要姓氏分支。 须姓望族多出自渤海郡,即今河北沧县一带。这一支系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影响深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立国与早期发展(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世纪)

      须句国为西周初期所分封的风姓子爵国,与任国、宿国、颛臾国并称为“风姓四国”。该国肩负着祭祀太昊伏羲氏与济水之神的重要职责,是周王室在东方维系政治影响力、安抚东夷势力的重要诸侯国。其都城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另有一说位于梁山县东张庄一带),地处济水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文化积淀深厚。须句国自立国以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成为周代东部边疆的重要封国之一。

 

二、邾国侵吞与鲁国干预(公元前639年—公元前638年)

       邾国灭须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39年。当时,邾国为了扩张自身的势力范围,出兵攻灭了弱小的须句国。须句国君被迫流亡,逃往鲁国寻求庇护与援助。成风向鲁僖公进言:“尊崇明祀、保护弱小是周朝的传统礼仪;而蛮夷扰乱中原,则是周朝的一大祸患。如果我们能够恢复须句国的封爵,便是对太皞与济水神的尊崇,不仅能够修明祭祀,更能缓解外敌带来的威胁。”鲁僖公深感母亲之言有理,遂采纳其建议,决定出兵伐邾,帮助须句复国,以维护周礼、安定诸侯。

       由于鲁僖公的母亲成风出身于须句,鲁国不仅出于宗族情谊,更基于对礼制的责任感,于次年正式出兵讨伐邾国。鲁军大败邾军,成功帮助须句恢复国家建制。鲁国此举以“崇明祀、保小寡”为政治口号,高举维护周礼的旗帜,旨在彰显其在诸侯国中的道义地位,强化其在列国体系中的影响力。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鲁国对传统礼制的坚守,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与道德诉求。

 

      鲁僖公的母亲~须句国的公主成风嫁给了鲁庄公,并为其生下了公子申。在鲁庄公去世后,其二弟庆父发动叛乱,先后杀害了两位年幼的国君——他们均为鲁庄公的儿子,导致鲁国政局动荡不安。随后,鲁庄公的四弟季友挺身而出,平定了叛乱,并诛杀了庆父,稳定了局势。由于成风一向与季友关系密切,她的儿子申最终被季友拥立为国君,即鲁僖公。

 

三、二次亡国与鲁国吞并(公元前620年)

         邾国再占:鲁国帮助须句复国后不久,邾国趁鲁僖公在对外战争中失利之际,再度占领须句,对其进行长达十八年的统治。 鲁国兼并:公元前620年,鲁文公趁晋国发生内乱之机,出兵讨伐邾国,成功占领须句。此次鲁国未再恢复须句的独立地位,而是将鲁国公子分封于此地,标志着须句国正式被鲁国吞并,成为鲁国领土的一部分,结束了其作为独立封国的历史。

 

【社会结构】

      须句国社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宗法制度特征,并深受周礼影响。作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须句国君世代承袭统治权,构建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国内设有卿大夫等贵族阶层,负责协助国君治理地方事务,形成较为完整的统治架构。

 

        在社会组织方面,须句国严格遵循周代“同姓不婚”的原则,与任、宿、颛臾等风姓诸侯国长期保持联姻关系,通过婚姻纽带维系政治联盟,强化族群认同与外交联系。这种以血缘和婚姻为基础的联盟体系,不仅巩固了须句国在区域内的地位,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互动的重要特征。

 

         宗教信仰在须句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专司“太皞与济水之祀”的诸侯国,须句国拥有专门的祭司集团,如“司祝”“卜史”等职官,他们不仅负责国家祭祀事务,也在政治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君身兼政治与宗教双重领袖角色,国家重大事务往往通过龟卜、筮占等方式征求神意,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这种神权政治结构,使得须句国在与周王室及周边诸侯的交往中保持了宗教上的独立性与象征意义。

 

        社会基层主要由农业平民构成,他们被称为“庶人”,依附于贵族土地,承担赋税与劳役,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此外,须句国后期逐渐沦为鲁国附庸,其社会结构也受到鲁国制度的深刻影响。部分本地贵族被鲁国卿大夫取代,原有的权力格局发生改变,反映出附庸国在政治地位上的依附性。

 

         在军事组织方面,须句国尚未建立常备军制度,军队主要由贵族子弟组成,战时则临时征召平民参战。这种以氏族为基础的武装体系,反映出其军事制度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在性别角色方面,贵族女性在政治与外交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鲁僖公之母成风,作为须句公主,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体现出贵族女性在联姻外交中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

          公元前639年,邾国攻灭须句国,导致部分贵族流亡至鲁国,其中如须句子等人逐渐融入鲁国官僚体系,成为鲁国政治结构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标志着须句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脆弱地位,以及社会阶层在国家更替中的流动与变迁。

 

【军事】

        须句国作为周代的一个子爵小国,其军事体系与历史演变深刻体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争霸格局中的生存困境。由于国力有限,须句国的军事制度主要依赖传统的氏族武装和临时征召的平民兵员,军队规模较小,可能以步兵为主,缺乏车兵等精锐兵种,整体战斗力较弱。这种军事结构决定了其在面对外来威胁时缺乏有效的防御与反击能力。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须句国屡遭周边强国的侵扰,尤其是邾国的多次进攻对其命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春秋前期,须句国因地处邾、鲁之间,战略位置重要却极为脆弱,频频遭受邾国的军事打击。

         公元前639年,邾文公率军攻破须句,国君须句子被迫逃亡至鲁国,标志着须句国首次遭遇重大危机。 由于鲁僖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国君之女,鲁国出于政治与亲情因素,于公元前638年出兵讨伐邾国,协助须句复国。然而,这种依靠外部力量维持生存的局面难以持久,不久之后,须句国再次被邾国攻灭,国势彻底衰微。

          在公元前620年,鲁文公讨伐邾国并夺取须句故地,但并未恢复须句的独立地位,而是将其设为鲁国的属邑“须昌”,标志着须句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彻底消亡。 从军事角度来看,须句国的衰亡与其地缘劣势密切相关。其地处邾、鲁之间,缺乏战略纵深和防御空间,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须句国未能建立起独立的防御体系,过度依赖鲁国的庇护,导致其在国际关系中缺乏自主性,一旦大国战略发生变动,便难以自保。 尽管须句国最终灭亡,但其军事传统并未完全消失。

         部分须句族人可能融入鲁国的地方武装体系,继续在鲁国军事结构中发挥作用。此外,须句国的部分遗民以“须句氏”为姓,后逐渐简化为“须氏”,成为后世姓氏文化的一部分。 须句国的军事历史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强国争霸中的脆弱地位。其兴衰存亡往往受制于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缺乏自主掌控命运的能力,成为春秋时代众多小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文化】

       须句国文化特征鲜明而独特,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首先,在姓氏与族源方面,须句国为风姓,属于太昊伏羲氏的后裔。作为“风姓四国”之一,它与任、宿、颛臾共同承担着祭祀太昊和济水之神的职责。这种姓氏制度不仅体现了早期华夏族群的血缘关系,也反映了古代国家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须句国的文化传承延续至后世,逐渐演化出“须氏”“句氏”等罕见姓氏,成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宗教祭祀方面,须句国是周王室分封的专门祭祀国,肩负“司大皞与有济之祀”的神圣使命,即负责主持对伏羲与济水之神的定期祭祀活动。这种祭祀职能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

       

         当须句国一度亡国后,鲁国协助其复国时,即以“崇明祀,保小寡”为名,强调其祭祀地位对于维护周礼体系的重要性。 在语言与文字方面,须句国的语言系统属于东夷语系。其国名“须句”可能源自东夷语,“须”为发语词,“句”则代表实际的族称,这种命名方式与“姑蔑”“姑苏”等古国名称类似,体现了当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在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如“句父辛鼎”等器物上所见的“句”族族徽,可能与须句国存在密切关联,反映出其早期的文字使用和族群认同。

 

      最后,在文化融合与历史变迁中,须句国最终被鲁国所兼并,其原有的国家职能逐渐被纳入鲁国的政治体系中。尽管国家不复存在,但其祭祀传统仍被保留,并被纳入鲁国“修祀纾祸”的政治叙事之中,成为维护礼制与秩序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须句国的王族后裔以国为氏,形成了以渤海郡为中心的望族世系,并有部分族人迁徙至江苏、上海等地,继续繁衍生息,将须句文化延续至更广阔的地域。 

 

【疆域】

  须句国的疆域范围

      须句国位于今山东省中西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但规模较小的古代封国,其疆域虽不大,却因其独特的祭祀职能和风姓血统,在周代诸侯国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1. 核心区域

       须句国的核心区域主要包括其都城及济水流域。 都城须句城,据史书记载,位于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部,也有说法认为其遗址可能在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一带。这一区域是须句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须句国以济水为重要的地理依托,济水即今黄河下游的古河道,是当时重要的自然水系。须句国控制着济水流域的部分区域,依托济水发展农业、交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国家体系。

 

2. 疆域变迁

       在西周至春秋初期,须句国的疆域相对稳定,大致以济水为界,与任国、宿国、颛臾等同属风姓的诸侯国相邻。这一时期,须句国虽小,但尚能维持独立的国家形态。 然而到了春秋中期,随着邾国和鲁国的不断扩张,须句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疆域逐渐缩小,最终仅剩都城及其周边有限区域。国家的独立性逐渐被削弱,直至被鲁国吞并。

 

3. 争议与考证

        关于须句国的具体地理范围,历代学者多有考证。清代学者蒋作锦曾指出,须句城应位于今东平湖西岸,即梁山县境内,这一观点与《水经注》中“须昌城南三十里”的记载相吻合,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须句国作为“司济水之祀”的封国,其宗教地位不容忽视。虽然其实际控制的领土有限,但其拥有在济水沿岸进行祭祀的特殊权力,反映出其在周代礼制体系中的独特角色。

 

4. 灭亡后的疆域归属

       公元前620年,须句国最终被鲁国所灭。其原有领土被划入鲁国的须昌邑,即今东平县西北一带,成为鲁国东部边境的一部分。自此,须句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不复存在,其历史融入了鲁国的版图之中。

 

上古“风姓四国”疆域对比表

国名‌ 疆域范围‌ 存续时间‌ 政治地位与职能‌
须句国‌ 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约前11世纪—前620年 周代诸侯国,后为鲁国附庸,负责祭祀太昊与济水
任国‌ 故都在今济宁市任城区 夏商至战国(约前21世纪—前221年) 夏商时期为东夷重要方国,周代诸侯,职能为联系夏商与东夷的桥梁
宿国‌

北宿:山东东平宿城镇

南宿:安徽宿州附近

西周初年—春秋(约前11世纪—前5世纪)

周初分封的男爵国,“神守国”以祭祀太昊与济水为核心职能
颛臾国‌ 今山东平邑县东,鼎盛时含费县北部、蒙阴县西南 夏商至春秋末(约前21世纪—前5世纪) 西周封为“颛臾王”,主司蒙山祭祀,春秋为鲁国附庸

 

 

【经济】

  1. 农业经济基础稳固但规模有限

        须句国位于济水流域,大致在今天的山东东平、梁山一带,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耕发展。作为典型的周代小诸侯国,其经济结构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主要种植黍、麦、稻等粮食作物。根据《诗经》中“千耦其耘”的记载推测,须句国可能也采用过集体协作的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业产出。但由于国家规模较小、人口有限,加之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整体农业生产力仍处于较低层次,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剩余产品。

 

2. 祭祀经济是其重要职能与资源来源

        作为太昊伏羲的后裔,须句国在文化与宗教上具有特殊地位,承担着“司大皞与有济之祀”的职责。这一职能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具有政治和经济价值。通过主持对太昊和济水的祭祀活动,须句国得以维系与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联系,甚至可能因此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贡赋特权或外交庇护。这种以祭祀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使须句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自然资源的不足,成为维持国家运转的重要支柱。

 

3. 附庸地位削弱经济独立性

       进入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加剧,须句国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其国力弱小,难以抵御强邻的侵扰,多次遭受邾国的侵略。最终,在公元前620年被鲁国所兼并,失去政治与经济的独立地位。作为鲁国的附庸,须句国的资源调配权逐渐被大国掌控,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原有的经济体系也逐渐被纳入鲁国的整体经济布局之中。

 

4. 手工业与贸易发展有限

       尽管史书中未见关于须句国手工业与商业的明确记载,但结合同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发展情况推测,须句国可能也存在一些基础性的手工业活动,如陶器制作、青铜器铸造以及简单的纺织业等。这些手工业多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祭祀活动。至于贸易往来,受限于国家规模、交通条件以及政治地位,须句国的商业活动应以本地交换为主,对外贸易极为有限,难以形成可观的经济规模。

 

           综上所述,须句国的经济体系以农业为根基,以祭祀经济为支撑,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国小势弱,长期依赖大国庇护,其经济自主性不断削弱,最终在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洪流中走向消亡。尽管须句国未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经济形态,仍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小国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重要发现】

       2018年,梁山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新发现,一处属于周代的祭祀坑重见天日,为研究古代须句国及其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该祭祀坑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村附近,地理位置与历史记载中的须句国故城遗址密切相关,进一步印证了该区域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此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多件具有典型须句国风格的青铜礼器,部分器物上可见“须句”铭文,明确表明其与须句国文化的直接联系。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燎祭遗迹,这种祭祀形式与古代文献《左传》中“崇明祀”的记载高度吻合,为解读先秦时期祭祀制度提供了有力佐证。

         通过碳14测年技术测定,该遗存的年代被确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填补了该区域周代考古研究的空白。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首次以实物形式证实了须句国作为“风姓四国”之一的祭祀体系,也为进一步研究商周时期济水流域地方方国的政治、宗教与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此次考古成果为探索中国古代区域文明的多样性与融合性,提供了关键线索和研究基础。

 

【后裔去向】

     须句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其国运终结之后,其后裔的去向与姓氏分化,成为了研究古代姓氏源流与族群迁徙的重要线索。

 

1. 姓氏分化

     须句国灭亡之后,部分王族与国民以国名为姓,称“须句氏”,后逐渐简化为“须”姓或“句”姓。其中,“须”姓主要分布于今山东、河北一带,尤以渤海郡为聚集地,世代繁衍,成为当地望族之一。“句”姓则与“须”姓同源,皆源自须句国遗民,延续了古老的风姓血脉。

 

2. 迁徙与融合

        公元前620年,须句国被鲁国吞并,其地改为“须昌邑”。部分须句国后裔逐渐融入鲁国社会,或成为贵族门客,或归于平民阶层,参与鲁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风姓后裔随东夷部落南迁,进入淮河流域,与淮夷等部族融合,延续了须句国的文化与族群血脉。

 

3. 文化传承

        须句国自古肩负着祭祀太昊伏羲与济水的神圣职责,其宗教传统体现了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敬。随着须句国的灭亡,这些祭祀职能虽不再以国家形式存在,但很可能通过鲁国或其他风姓诸侯国得以延续,融入更广泛的中华文化体系之中。 

 

【名人】

        须句国虽然在政治版图上并不显赫,但却孕育和关联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与文化传承。 首先,须句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成员在历史中留下了重要印记。

 

   1.成风:须句成风作为须句国的公主,嫁入鲁国成为鲁庄公的夫人,并生下了公子申,即后来的鲁僖公。她在鲁国政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风不仅以智慧和远见著称,更是在关键时刻劝说鲁僖公出兵援助须句复国。她以“尊崇明祀,保护弱小”为理由,强调维护周礼的重要性,展现了深厚的政治素养与家国情怀。

 

    2.‌鲁僖公(公子申):在须句国遭遇灭亡危机的过程中,鲁僖公(即公子申)成为复国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由于母亲成风与鲁国权臣季友关系密切,他得以被立为鲁国国君。在位期间,他于公元前639年采纳母亲建议,果断出兵援助须句,协助其摆脱邾国的侵略,实现复国。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鲁僖公的政治决策力,也反映出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周礼制度下的道义责任。 须句国虽最终走向灭亡,但其文化与姓氏传承并未就此断绝。

 

       3.须贾:战国时期,魏国大夫须贾便可能是须句国后裔。他在历史上以“须贾赠袍”的典故闻名,出自《史记·范雎列传》。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须贾的宽厚与仁义,也通过姓氏的延续,将须句国的历史记忆延续至后世。 此外,须句国的文化渊源还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据传,太昊伏羲氏为须句国的先祖之一,被周王室列为风姓四国共同祭祀的祖先。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人物,伏羲氏的文化影响深远,贯穿须句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这种与上古圣王的联系,不仅增强了须句国的文化认同,也为后人理解其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料记载】

 句国的记载可见于《春秋左传》。

      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所载,邾国出兵攻灭须句,须句国君被迫逃亡至鲁国。鲁僖公因母亲成风乃须句公主,遂应其请求出兵伐邾,一度帮助须句复国。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诸侯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鲁国与须句国之间深厚的姻亲纽带。

      《左传·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又记载鲁文公再次伐邾,夺取须句之地,但未再恢复其国,而是改置鲁国公子镇守,标志着须句国的最终灭亡。杜预在注释中明确指出,须句国为风姓,属太皞之后,并考证其地理位置在“东平须昌县西北”,进一步明确了须句国的历史与地理背景。

      《公羊传》亦对须句国有所提及。《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与《左传》互为补充,记录了鲁国伐邾并收复须句的史实。何休注中指出“须句”为“风姓东夷太昊之后”,强调其与东夷族群的渊源,也为后人研究须句国族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记》亦间接保留了须句国的文化印记。《郑世家》中提及战国时期魏国大夫须贾,其姓氏或源自须句国之后,虽未明言其直接关系,但为须句国后裔在后世的延续提供了可能的历史线索。

 

       《逸周书》亦涉及周初东夷方国的分布,或可间接反映须句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则从姓氏学角度记载须姓源流,明确指出须姓源于须句国,称其为“太昊伏羲氏风姓后裔”,进一步印证了须句国与上古风姓族群之间的密切联系。

      清代学者蒋作锦所著《东原考古录》对须句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认为其遗址位于“须昌城南三十里”,即今山东东平湖一带。这一考证为须句国的地理归属提供了较为具体的依据,也为今人探寻其历史遗迹提供了方向。 

 

【先祖世系】

上古皇帝世系

 
【其它阅读】

=====

须句国‌(xū jù guó‌)(须朐国) 上古“风姓四国”之一‌(约公元前11世纪—前620年)‌

2025年9月5日 16:2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须句国‌(xū jù guó‌)(须朐国) 上古“风姓四国”之一‌(约公元前11世纪—前6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