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初期(武王伐纣至周公东征期间)

中文名:鄘国(金文作墉)

别称:古鄘、鄘南(隋唐文献对今新乡地区的古称)

国号:鄘(周人将商都朝歌以南地区称鄘,意为南疆屏障)

爵位:侯爵(三监均为周文王子侄封国)

监管者:蔡叔度(《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或兼领鄘地)

首都:鄘城(今河南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店后营村,考古发现西周早期城址)

主要城市:鄘南邑(今新乡县古鄘城村)、共邑(今辉县,后为卫国别都)

政治体制:宗法分封制(周王室直属军事殖民据点)

国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北至卫河,西抵获嘉,南接共邑)

相邻国家:邶国(朝歌以北)、卫国(朝歌)、黄河对岸的芒国(殷商残余势力)

末代君主:蔡叔度(因参与三监之乱被流放,鄘国废)

 

【概述】

          鄘国是西周初期在今河南省新乡市东北一带建立的一个重要封国。周武王灭商之后,为加强对殷商遗民的控制,将商都畿内地区划分为邶国、鄘、卫三国,并派遣王室亲信进行统治,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体系。

         鄘国的都城位于朝歌以南(今新乡市牧野区店后营村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随着“三监之乱”的爆发,由周公旦率军平定叛乱,鄘国政权随之消亡,其原有辖境主要涵盖今新乡市西南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周武王正是在鄘国属地新乡附近的牧野地区,发动了决定性的牧野之战,最终击败商纣王的军队,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考古发现,鄘国都城遗址北不过卫河,西邻获嘉同盟山,其地形特征与出土的半环形土岭遗迹高度吻合,进一步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 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新乡县正式设立行政建置,其地仍保留有“鄘南”的古称,反映出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此外,《诗经·鄘风》中收录的十篇诗歌,生动记录了当时鄘地的社会风貌与民俗风情,成为研究这一地区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历史脉络】

      周初实行分封制,为稳固政权、安抚殷商遗民,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地,并设立“三监”——即管叔、蔡叔、霍叔,共同治理原商王朝的核心区域。

       这一举措既是对殷商遗民的安抚,也是周人加强对商王畿地区军事控制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一政治安排并未长久维持。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引发内部权力纷争。管叔、蔡叔、霍叔与武庚禄父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叛乱爆发后,周公旦果断率军东征,经过三年征战,最终平定叛乱。

 

      武庚被诛杀,管叔被杀,蔡叔、霍叔被流放,鄘国也因此被废除,其辖地并入后来建立的卫国。从周初分封至三监之乱平定,鄘国大约存续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仅短短三年。

 

        在地理上,鄘国的辖境大致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西南地区,北以卫河为界,西邻获嘉同盟山一带,是当时周人控制中原地区的重要据点。

 

            在文化方面,鄘地的风俗与人文风貌也在《诗经·鄘风》中得以体现。《鄘风》共收录诗歌十篇,内容多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社会风貌,是研究鄘国乃至当时中原地区文化与社会结构的重要文献。

 

          尽管鄘国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历史影响深远。在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新乡县正式建置时,仍保留“鄘南”之称,可见其历史记忆在地域文化中得以延续。

 

          现代考古也在新乡市店后营村发现了与鄘国都城相关的遗址,进一步印证了鄘国的历史存在,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其它阅读】

=====

鄘国(yōng guó)(又称“古鄘”或“鄘南”)周初分封监管殷遗民(三监体系)诸侯国之一(约前1046年~约前1043年)

2025年9月7日 12:3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子姓诸侯国    鄘国(yōng guó)(又称“古鄘”或“鄘南”)周初分封监管殷遗民(三监体系)诸侯国之一(约前1046年~约前10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