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周代

中文名:申国(三申)
外文名:Shen State
简称:申
所属洲:亚洲
官方语言:上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申侯
主要民族:华夏族、戎族


存续

1. 西申国(可能早在商代已存在,周武王分封~前771年亡)

2.南申国前821年~前688年亡)

3.东申国(前688年~战国早期‌亡)

 

【概述】

        申国,指的是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诸侯国,最初为申伯之国。在周宣王时期,申国获得增封,部分仍留于宗周以西的申国势力发展为申侯之国。据一说,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一带;因其位于宗周以西,故又被称为“西申”。此后,申侯之女成为周平王的母亲,在周朝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于申国的分支,除西申国外,历史上还存在南申国与东申国之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地理位置,学界尚存在一定争议。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南申国是由西申国增封而形成,后被楚国所灭,随之形成的东申国则成为楚国的附庸国。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西申国增封之后直接发展为东申国,并不存在所谓的南申国。不同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对申国的演变提出了多种解读,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古国的历史内涵。

 

【三申之别】

       申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重要姜姓诸侯国,其历史跨越数百年,主要分为西申国、南申国和东申国三个发展阶段。申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后期又深受楚国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1. 西申国

         西申国起源于西周初年,为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北一带。作为周王室西部的重要屏障,西申国肩负着防御西戎、维护王室安全的战略使命,在西周早期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地位。 在周宣王时期,西申国君申伯因功勋卓著,被重新分封至南阳地区,建立南申国。此举虽提升了申伯的地位,但也削弱了西申国的实力,使其逐渐失去原有的战略优势。 至西周末年,周幽王废黜申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引发申侯强烈不满。申侯遂联合犬戎进攻镐京,最终攻破都城,导致西周灭亡。这一事件成为周朝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西周灭亡后,西申国逐渐衰落,其具体消亡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但其影响力已随周王室的东迁而大幅减弱。

  西申国结局‌:申侯扶持外孙姬宜臼(周平王)继位,开启东周时代‌,‌西申国因参与灭周行动,虽短期权倾朝野,但随后因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其地望(陕西眉县一带)逐渐被秦国吞并,具体消亡时间无明确记载‌。

 

2. 南申国

         南申国建立于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由申伯受封于南阳(今河南南阳)而形成,史称“南申国”。作为周王室在南方的重要据点,南申国最初承担着遏制楚国北上扩张的重任。 然而,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南申国逐渐由周王室的屏障转变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军攻灭南申国,并在此设立申县,将其纳入楚国行政体系。部分南申贵族被迁徙至今河南信阳地区,建立了东申国,延续了申国的血脉。

       南申国‌结局‌:周宣王时期分封的南申国(今河南南阳)为遏制楚国而设,但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灭,设为申县‌。

 

3. 东申国(信阳之申)

         东申国的建立源于楚文王对南申国的吞并。楚国将部分申人迁往信阳,设立新的据点,以加强对北境的控制。东申国虽为楚国附庸,但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 东申国组建了著名的“申息之师”,在楚国参与的多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楚晋争霸中表现突出。这一时期,申国虽已不再拥有独立地位,但仍为楚国提供重要军事支持。 至战国早期,随着楚国整体国力的衰退,东申国也逐渐衰落,最终消失于历史舞台。申国后裔逐渐融入华夏族群,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东申国‌结局‌:楚灭南申后,将部分申人迁至信阳(今河南信阳),建立附庸国“东申国”,其军队“申息之师”曾助楚庄王争霸,后于战国早期消亡‌。

 

申国与周王室、楚国的关系

        申国与周王室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西申国在西周时期是王室的重要屏障,但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的事件,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也反映出诸侯与王室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 随着楚国崛起,南申国成为其扩张的牺牲品,最终被楚文王吞并。东申国则成为楚国北部的重要军事重镇,见证了楚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

 

历史影响

           申国的历史虽已远去,但其影响深远。申国灭亡后,其后裔多以国名为姓,成为申姓的重要起源之一,延续至今。 此外,在南阳、信阳等地,至今仍保留有与申国相关的文化遗迹,如申伯楼、楚长城等,成为研究古代申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遗迹不仅记录了申国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

 

【三申角色】

     1.西申为灭周的主导者,肩负着改变历史格局的重要使命。

     2.南申则处于抗楚的前线,承担着抵御外敌、守护疆土的重任。

     3.东申则作为楚国的附庸,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展现出不同的政治立场与生存策略。这三位角色不仅体现了地域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复杂的历史关系与权力博弈,为整个故事或叙述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与深度。

 

【历史脉络】

 周初受封

       申人的祖先为姜姓四岳之后,与周王室有着深厚的渊源。关于“申”姓的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中提到:“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可见申人在早期便已与诸侯国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姻关系。《国语·周语中》亦有记载:“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注曰:“四国皆姜姓。”这表明申人属于姜姓族群的重要分支。 自西周成王以来,申人历经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九代君王,长期担任周王室西部边陲的方伯,肩负镇守边疆的重要职责。其主要活动区域位于周都丰、镐以西,与秦国相邻,大致在今天甘肃与陕西交界的小陇山南麓一带。这一地理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申人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联姻王族

        进入西周后期,申国在周王室中的地位更加显赫。申人在王室中担任要职,如周厉王时期的大臣“申季”,即是申国贵族入仕周廷的代表人物。此外,周厉王还迎娶申国女子为王后,进一步巩固了申国与周王室之间的政治联盟。据《竹书纪年》记载,申侯不仅拥有稳固的宗法基础和边疆治理经验,更因与王室世代通婚而具备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成为西周晚期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宣王改封 周宣王时期,为了加强南方地区的统治,决定将申伯从原封地郿地迁封至谢地,这一历史事件在《诗经·崧高》与《诗经·黍苗》中均有详细描述。此次改封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削弱西申国对宗周西部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助申伯作为天子姻亲和辅政大臣的身份,坐镇南方边疆,推动周王朝对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与控制。 尽管申伯被迁封至南方,其部分支系仍留在原封地,继续在当地维持影响力,并由其君主以“申侯”之号称雄一方,延续了申人在西部的政治传统。

 

灭亡西周

          在西周末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太子姬宜臼被废,其母申后携其逃往西申,寻求其兄申侯的帮助。申侯因不满周幽王的统治,遂联合鄫国与犬戎共同发兵进攻西周王室。最终攻破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终结了西周王朝的统治。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西周的覆灭,也开启了东周列国纷争的新时代。

 

【军事】

 

军事制度与特点

     申国作为周代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其军事制度与战争实践体现了当时诸侯国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地域与文化风貌。申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独立诸侯国到被楚国吞并成为其重要军事力量的转变,其军事组织、战略运用与文化影响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军事组织与兵制

       申国在被楚国吞并后,其军队成为楚国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申息之师”。这支军队以勇猛善战著称,在楚庄王争霸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申国原本作为周代诸侯国,很可能沿袭了西周时期“六军”或“八师”的兵制体系,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即百姓平时务农,战时应征入伍,形成半常备军的组织形式。这种制度不仅保障了国家的军事动员能力,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生产秩序。

 

军事战略与战争实践

       申国善于运用政治联姻与外交联盟来增强自身实力。例如,申侯之女嫁与周幽王,借此提升申国在周王室中的地位。然而,随着周幽王废申后、改立褒姒为后的政治变局,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此后,东申国迁至今河南信阳一带,成为楚国北境的重要屏障。在此期间,申国积极参与楚国的对外防御与扩张战争,为楚国巩固北方防线、拓展势力范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事文化

       申国的尚武精神对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申国灭亡后,其后裔融入楚国社会,进一步强化了楚国的军事传统。例如,申包胥在楚昭王时期“哭秦庭七日”以求秦军援助,最终帮助楚国复国,这一典故成为忠诚与坚韧的象征,体现了申国后裔在楚国军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兵器

        申国军队在作战中主要使用青铜兵器,如戈、矛等,战术上受到周礼思想影响,重视车战与阵型配合,展现出典型的中原军事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申国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内部还存在不同分支。例如,西申国位于今陕西一带,后被秦国所灭,部分申戎后裔可能融入西戎族群。这些分支在地理环境、民族构成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也导致其军事制度与中原申国有所不同,显示出多元化的军事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申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实践不仅反映了周代诸侯国的普遍特征,也展现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演变。无论是“申息之师”的勇猛善战,还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安排,亦或是对楚国军事文化的深远影响,都使申国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后裔去向】

        申国后裔的主要去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入华夏主流族群

         随着申国的逐渐消亡,申人逐步融入华夏主流社会。其中,南申国(今河南南阳一带)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灭后,部分申人归附楚国,并在楚国政治与军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组成的“申息之师”成为楚国的重要军事力量,曾参与楚庄王争霸中原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此同时,东申国(今河南信阳一带)在战国早期随着楚国的衰落而逐渐消亡。其后裔以“申”为姓,融入华夏族群。至今,河南信阳仍保留有“申”这一地名,成为申国历史的重要印记。

 

二、姓氏传承与发展

         申国灭亡之后,原申国公族后裔以国名为氏,逐渐形成申姓,成为姜姓炎帝后裔的重要分支之一。申姓的传承不仅延续了古老的炎帝血脉,也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众多杰出人物。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申氏后裔活跃于齐、楚、鲁、韩等多个诸侯国,其中楚国的申包胥以忠诚果敢著称,为楚国复兴立下汗马功劳;韩国的申不害则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推行变法,影响深远。

 

三、迁徙与地域分布

       申国灭亡后,部分遗民为逃避战乱或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南申国的部分居民东迁至信阳,成为东申国居民,也有部分人南迁至湖南、湖北等地,融入当地社会。随着时间推移,申姓后裔在后世的分布愈加广泛。

        至明清时期,申姓族人已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随着移民潮的兴起,也有部分申姓后人迁徙至东北、江南等地,进一步扩展了申姓的地域分布。 

 

【史料记载】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申国的历史事件有较为系统的记录。

       《周本纪》:详细记载了周幽王废黜申后、改立伯服为太子的事件,这一决定引发申侯联合犬戎攻入镐京,最终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随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启东周历史。此事件标志着西周王朝的终结和申侯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郑世家》:提到郑武公娶申侯之女为妻,反映出申国与郑国之间的政治联姻与外交关系,体现了申国在当时的影响力。

       《晋世家》:在描述晋献公借道伐虢的过程中,提及申国的存在,说明申国在春秋时期仍与周边诸侯国保持一定的互动关系。

      《诗经》:《大雅·崧高》,此诗为周宣王为申伯南迁谢邑(今河南南阳)所作,内容详细描绘了申伯受封为侯、迁都谢邑以及其在边疆治理中的功绩。该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提供了关于申国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的重要信息。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申国在春秋时期参与诸侯会盟及与楚、郑等国的外交活动,显示出申国在当时诸侯体系中仍具一定地位。例如,申国曾与楚国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成为楚国北上扩张过程中的附庸国之一。 

         《世本》是一部记载先秦世系与历史的典籍,其中明确指出申国为姜姓,为炎帝后裔,与吕国、齐国等姜姓诸侯同源。这一记载为研究申国的宗族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符在《潜夫论》中引用《世本》内容,称申国为任姓,属于黄帝后裔,并与谢国同源。这一说法与《世本》中的姜姓说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献对申国起源的不同解释,也提示后人需结合多种史料进行辨析。

        《墨子·号令》:该篇提及烽火制度,虽未直接记载申国事迹,但间接反映了申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军事联系。尤其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中,申国作为重要诸侯国之一,其反应对西周灭亡具有关键影响。

 

争议与补充说明

    《史记》的可靠性: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史记·周本纪》中“烽火戏诸侯”一节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西周时期可能尚未建立完善的烽火台制度,因此该事件可能带有后世演绎的成分,需结合考古与文献综合判断。

 

申国与谢国的混淆

        在部分碑文和出土铭文中,存在将申国与谢国混为一谈的现象。对此,需结合《世本》《诗经》等典籍加以辨析,以厘清两国的历史关系与地理分布。

 
【其它阅读】

=====

申国(shēn guó)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姜姓诸侯国,主要分为‌西申国‌、‌南申国‌和‌东申国‌三个分支

2025年9月1日 22:0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申国(shēn guó)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姜姓诸侯国,主要分为‌西申国‌、‌南申国‌和‌东申国‌三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