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申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春秋(约公元前688年—战国早期)‌
‌中文名‌:东申国
‌别称‌:信阳之申、申城‌
‌国号‌:申
‌爵位‌:侯爵
‌所属洲‌:亚洲
‌开国君主‌:申伯‌(周宣王
姬静 之舅)(楚文王东迁后复立)‌
‌首都‌:信阳(今河南信阳)‌
‌主要城市‌:信阳(申城)‌
‌政治体制‌:附庸国(楚国控制)‌
‌国土面积‌:约信阳周边区域)
‌相邻国家‌:楚国、息国、蔡国‌
‌地位‌:楚国北境军事屏障


‌历史事件‌:
1.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南申国,迁其遗民至信阳‌
2.公元前529年:楚平王复立东申国为附庸‌
3.战国早期:被楚国吞并,后为春申君封邑‌


‌存续‌:约公元前688年—战国早期‌
‌末代君主‌:史载缺失

 

【概述】

       东申国(Dōng shēn Guó),又称“信阳之申”,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姜姓诸侯国。其起源可追溯至南申国灭亡之后,楚文王为安置南申国遗民,将其迁至今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建立了东申国。作为楚国的附庸国,东申国地处楚国北部边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申国组建的申息之师(注:楚国以北境申、息两地兵力为核心的精锐部队)在邲之战(公元前597年)等战役中表现突出,详见【军事】章节)的军事行动,在楚国对外扩张与防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楚国北方的重要屏障,其军事力量与地理位置使其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随着时间推移,东申国在战国早期被日益强大的楚国正式吞并,融入楚文化体系。然而,东申国的历史印记并未随时间湮灭。如今,河南省信阳市仍有“申城”这一别称,正是源于东申国的历史渊源,成为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历史脉络】

     东申国(信阳之申)

1. 起源与建立

       东申国起源于西周时期姜姓诸侯国申国,是其分支之一。申国先祖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太岳伯夷,属姜戎族群的一支。在周宣王统治时期,因分封制度的推行,申国逐渐分为两系:一为位于今陕西眉县的西申国,另一为位于河南南阳的南申国。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出兵灭南申国,并将其遗民迁至今河南信阳一带,建立东申国,作为楚国的附庸政权,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2. 政治地位与存续

        东申国虽名义上仍称“国”,但实际上已沦为楚国的附庸,其政治与军事皆受楚国节制。作为楚国北境的重要屏障,东申国曾参与“申息之师”等军事行动,在楚国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存在时间大致从公元前688年开始,延续至战国早期,具体灭亡时间尚无确切记载,最终被楚国完全吞并。

 

3. 地理与文化影响

     东申国的都城设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一带,因此地与“申”有密切关联,后世信阳亦被称为“申城”。作为楚国北方的重要据点,东申国在区域政治、军事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今日信阳简称“申”,即源于东申国的历史渊源,可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4. 灭亡与后续

       进入战国时期后,随着楚国的进一步扩张,东申国被正式纳入楚地,设为申县,辖于楚国行政体系之中。其遗民逐渐融入楚文化体系,成为楚国治理北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申国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仍在信阳地区延续。 争议与补充 由于东申国地处边陲,非中原正统诸侯,加之与西戎族群存在关联,因此在传统史书中记载甚少,其具体世系与历代君主名讳大多已不可考。

         此外,关于其地理归属,学界尚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东申国并非独立分支,而是南申国遗民在迁徙后重新建立的政权,其历史地位与演变过程仍有待进一步考证与研究。

 

【军事地位】

     东申国作为楚国的重要附庸国,在军事上具有特殊地位。其军事力量主要由楚国直接掌控,是楚国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身地位

      东申国参与组建的“申息之师”是楚国北境的一支精锐部队,以申、息两县(今河南信阳、息县一带)的兵力为核心,常年驻守边疆,肩负着防御与征战的双重使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申息之师屡建战功。

 

申息之师

      是楚国一支历史悠久且极具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其名称源自于楚国附庸国——东申国(今河南信阳)与息国(周文王第37子羽达封国)(今河南息县)两地所征调的兵力组成。该部队的建立时间可追溯至春秋中期,大约公元前7世纪,是楚国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楚国北境的常备军,申息之师不仅承担着边防防御的重要职责,同时具备强大的远征作战能力。其军事性质决定了这支部队既要在边境地区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入侵,又能在楚国对外扩张和征战中发挥关键作用。凭借其地理优势与兵员素质,申息之师在楚国的军事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楚国强盛时期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之一。

 

伐晋灭戎

       公元前597年,楚国名相孙叔敖统率申息之师,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此役不仅巩固了楚庄王的霸主地位,被《史记·楚世家》列为庄王称霸标志性事件。此外,申息之师还多次参与边境防御作战。例如,公元前585年,晋国出兵讨伐蔡国,楚国迅速调遣申息兵力前往救援,成功迫使晋军撤退,展现了其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进入战国初期,楚国左司马眅率申息之师参与对戎蛮的征讨,进一步拓展了楚国的势力范围,而其墓中出土的编钟、漆器等文物,也从侧面印证了申地与楚都之间密切的军事联系。

 

军事性质

     东申国虽保留“国”之名号,但实际军事指挥权始终掌握在楚国手中。申地贵族如彭仲爽等人虽曾担任楚国要职,如令尹之位,协助治理申地,但整体上仍受楚国节制。同时,申息地区因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成为楚国重要的兵源地和军事后勤基地。楚庄王时期,甚至曾考虑将申、吕两地划为赏田,后因巫臣的劝谏而未实行,足见其在楚国军事布局中的战略价值。

 

军事遗产

      随着东申国的最终灭亡,其军事力量被完全纳入楚国体系,申地的军事传统也随之融入楚军之中。

        信阳作为“申”的简称延续至今,成为这一历史记忆的地理见证。部分申人后裔更成为楚军中的骨干力量,继续在楚国的军事发展中发挥作用。

 

【经历战争】

       东申国的战争史(约公元前688年—战国早期)

一、 楚灭南申与东申国的建立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以借道邓国为策略,发动对南申国(位于今河南南阳)的征伐。南申国被灭后,楚国为安置其遗民,将部分民众迁徙至今河南信阳一带,并在此建立东申国。东申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既延续了申国的部分血脉,也标志着楚国势力在中原地区的进一步扩张。

 

二、申息之师与楚晋争霸

       作为楚国北部的重要屏障,东申国的军事力量被纳入楚国著名的“申息之师”体系,成为楚国对抗晋国、争夺中原霸权的重要力量。在楚晋争霸的关键战役中,申息之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1.邲之战(公元前597年):这是楚庄王确立中原霸主地位的关键一役。申息之师作为楚军主力之一,协助楚庄王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大败晋军,极大地提升了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成为楚国强盛的重要转折点。

      2.边境防御战:除了参与大规模会战,申息之师还长期驻守楚国北部边境,承担起抵御晋国、郑国等势力进攻的任务。例如,在公元前585年晋国伐蔡期间,楚国即调遣申息兵力出战,成功逼退晋军,确保了楚国北疆的安全。

 

三、楚国内战与东申国的覆灭

         随着楚国政治局势的动荡,东申国也经历了多次变局:

         1.楚灵王时期(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灭蔡之后,进一步迁徙申国遗民至楚地,东申国可能在此时被彻底废除。楚平王即位后实行复国政策,东申国或曾短暂恢复,但已失去独立地位,仅作为楚国的地方势力存在。

         2.战国早期:随着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进一步扩张与中央集权加强,东申国最终被楚国完全吞并,设为“申县”,治所位于今河南信阳一带。至此,东申国作为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东申国的历史虽短暂,却见证了楚国从春秋时期逐步崛起、参与中原争霸,到战国时期完成地方整合、强化统治的历史进程。它既是楚国军事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兼并、政治变迁的缩影。

 

【疆域】

 

1. 核心区域

       东申国的主要疆域位于现今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其政治与军事中心为谢城(今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附近)。作为楚国北境的重要据点,谢城不仅是东申国的都城,也是楚国抵御北方诸侯、拓展势力的关键前沿阵地。

 

2. 疆域范围

       初期范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南申国后,将部分申国遗民迁徙至信阳地区,建立起东申国。此时的东申国疆域主要涵盖今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及其周边地带,地域虽不算辽阔,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后期扩张:作为楚国的附庸国,东申国在楚国的支持下,可能一度控制了淮河上游的部分区域。然而,由于史料记载有限,其具体边界已难以准确厘清。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东申国在其存在期间,始终处于楚国北疆防御体系的重要位置。

 

3. 战略地位

       东申国地处楚、晋、郑三国交界地带,战略位置极为关键。它扼守淮河上游,是楚国向北扩张、抵御中原诸侯南下的军事屏障。同时,这里也是楚国重要的军事驻防地,著名的“申息之师”便长期驻扎于此,成为楚国北境防御的重要力量。

 

4. 疆域变迁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南申国后,东申国初步建立,其疆域局限于信阳一带。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将申国遗民迁至楚地,随后楚平王复立东申国。由于迁徙与重建,此时的东申国疆域可能有所缩小,政治地位也进一步依附于楚国。

         进入战国早期,东申国最终被楚国完全吞并,并在其地设立申县,治所仍在今信阳一带,标志着东申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 争议与补充 关于东申国的起源,学界尚存一定争议。

         有学者认为,东申国并非独立的申国分支,而是南申国遗民在楚地重建的政权,其疆域可能还包括南阳的部分区域。

         此外,信阳市长台关出土的楚墓中发现了大量带有申国贵族铭文的器物,这些考古发现为东申国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证,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东申国历史与疆域的认知。

 

【文化】

        东申国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个姜姓诸侯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其祖先可追溯至太岳(今山西霍山)伯夷,属于姜戎的一支,与齐、许、吕并称为“四岳”或“太岳之胤”。申人崇尚自然,崇拜闪电图腾,这一信仰体现在“申”字的象形来源,即象征闪电的形态。此外,东申国可能保留了西戎民族对自然神灵的信仰体系,体现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政治文化

      东申国虽名义上为诸侯国,但实际上长期依附于楚国,成为其附庸。尽管深受楚文化影响,申国仍努力维系自身文化传统。东申国与周王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姻关系,如周太王的妃子“太姜”即为申国女子。然而,由于其西戎背景,以及申侯曾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的历史事件(即“烽火戏诸侯”),申国在后世史料中记载较少,历史地位较为模糊。

 

考古发现

       信阳长台关楚墓中出土的申国贵族器物,如漆器、编钟等,揭示了申国文化兼具楚文化与本土传统的双重特征。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申国贵族的生活风貌,也体现了其在礼乐制度上的独特性。此外,申国遗民在楚国军队中形成了著名的“申息之师”,这一军事力量在楚国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延续至战国时期,成为申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语言与文字

         东申国可能使用西周时期的金文系统,但由于文献留存极少,目前仅能在《诗经》等典籍中找到零星提及,如“申伯信迈,王饯于郿”,反映了申国贵族与周王室之间的交往。 由于东申国史料稀缺,其文化面貌多依赖考古发掘与后世学者的推测。

           部分学者认为,东申国在政治与文化上独立性有限,更像一个半独立的政治实体,其文化特征也多处于融合与过渡状态。尽管如此,东申国在中国古代多元文化格局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研究周代诸侯国体系与民族融合的重要对象。

 

【后裔去向】

        东申国灭亡后,其后裔的去向与分布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人口迁徙与文化融合现象。

 

1. 融入楚国

     东申国于公元前680年前后被楚国吞并后,其贵族阶层与平民百姓大多被纳入楚国的统治体系之中。部分东申遗民被编入楚军,成为著名的“申息之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军队在楚国对外扩张和争霸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申地的战略地位也使其成为楚国北境的重要军事基地,东申遗民在此继续生活、繁衍生息,并逐渐接受楚文化的影响。

 

2. 迁徙至楚地

     在楚灵王时期(公元前529年左右),楚国灭蔡后进行大规模人口迁移,部分东申国的遗民也被迁至楚国腹地,主要分布在今湖北、湖南一带。这些申人虽远离故土,但仍保留了一定的文化传统。至楚平王时期,随着政局稳定与政策调整,一些曾被迁徙的申人可能重返原居地,回到今河南信阳一带定居,继续繁衍发展。 进入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疆域的进一步扩张和内部治理的深化,申国遗民逐渐与楚人融合,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部分贵族后裔以“申”为氏,延续家族姓氏,并在楚国地方政权中担任官职,成为地方士族的重要成员。

 

3. 姓氏传承

        东申国灭亡后,其姜姓后裔多以国名为姓,形成了“申”姓,成为后世申姓的重要起源之一。此外,也有部分后裔因战乱、迁徙或其他原因融入其他姓氏,如谢、吕等姓,进一步扩大了东申遗民的姓氏分布范围。这些姓氏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中华文化姓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争议与补充

         关于东申国遗民的去向,学界尚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推测,部分遗民可能向北迁徙至晋国,或向东迁移至吴越地区,但目前尚缺乏确凿的历史文献或考古证据予以证实。因此,这一部分观点仍停留在学术讨论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总体而言,东申国灭亡后,其遗民主要融入楚国社会,部分迁徙至楚地,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当地族群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同时,他们以“申”为姓,延续了古老国族的血脉与记忆,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支。

 
 
【其它阅读】

=====

东申国(dōng shēn guó) (信阳之申)周朝姜姓诸侯国 申国晚期(约公元前688年—战国早期‌)

2025年9月2日 13:55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东申国(dōng shēn guó) (信阳之申)周朝姜姓诸侯国 申国晚期(约公元前688年—战国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