鄫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夏朝至春秋时期

‌中文名‌:鄫国(亦作缯国)

‌别称‌:曾国(部分文献混淆)

‌国号‌:鄫(或缯)

‌爵位‌:侯爵(夏朝封国,周代附庸)

‌所属洲‌:亚洲

‌开国君主‌:曲烈(夏少康次子)‌

‌首都‌: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一带‌

‌主要城市‌:鄫城(今山东兰陵鄫国故城遗址)

‌政治体制‌:诸侯国(夏朝封国,后为鲁国附庸)

‌国土面积‌:较小,约今山东兰陵、枣庄一带

‌相邻国家‌:鲁国、莒国、邾国、宋国‌
‌地位‌:夏朝遗脉,春秋时期小国,后为鲁国附庸


‌历史事件‌‌:

春秋争霸牺牲品‌:鲁、莒、邾三国争斗,鄫国被灭‌
‌宋襄公称霸‌:公元前640年,宋襄公令邾文公杀鄫子祭神‌
‌归属鲁国‌:公元前568年,鄫国正式成为鲁国附庸,次年即被灭‌


存续‌: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6世纪

‌末代君主‌:鄫子(具体名不详)‌
 

 

【概述】

     鄫国(亦作缯国),为夏朝少康帝次子曲烈所受封之国,属姒姓诸侯国之一,历经夏、商、周三代,延续至春秋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鄫国的核心区域位于现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一带,地理区位虽不显赫,但文化积淀深厚。作为鲁国的附庸国,鄫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争霸的夹缝之中,国势日渐衰微。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意图称霸诸侯,借鄫国以祭神为名,由邾国出兵俘杀鄫国君主,最终导致鄫国灭亡,国祚至此终结。 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鄫国的历史地位。位于今兰陵县向城镇的鄫国故城遗址,曾出土大量青铜器与陶器文物,展现出其在夏商周时期作为周边小国的文化特征与社会面貌。这些文物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古代鲁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鄫国的兴衰历程,是春秋时期众多小国命运的缩影,折射出当时弱国在大国争霸格局中的无奈与脆弱。

           2013年,鄫国故城遗址因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与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遗址之一。

 

【国号来由】

         鄫国(亦作缯国)作为古代重要的诸侯国,其国号的来源与夏朝部族体系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族名衍生说: 鄫国为姒姓诸侯国,属于夏后氏的分支。据《史记》记载,夏部落由十二个姒姓氏族组成,其中便包括缯氏(即鄫氏)‌ 国号“鄫”正是从这一氏族名称中演化而来,体现了夏商周三代时期“以部落名为国号”的传统命名方式‌。

         封地关联说:相传鄫国的建立者曲烈受封于“鄫”地,国号即由此而来。夏朝时期的封国命名往往依据封地所在,例如大禹曾被封为“夏伯”,其子启则建立了“夏朝”‌。鄫国的地理位置,据史料记载,位于今山东兰陵一带,也有说法认为其封地在河南方城。无论是山东兰陵的鄫国故城遗址,还是河南方城的古鄫地,都表明地名与国号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进一步支持了以封地命名国号的观点‌。

          图腾文化说:在夏商时期,许多国号都蕴含着图腾文化的象征意义。有学者提出,“夏”字在甲骨文中形似蝉,而“鄫”字也可能与夏族某一分支的图腾崇拜有关‌。尽管这一观点尚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支持,但它为理解鄫国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起源】

          方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献表明,从夏周时期到战国初期,方城境内一直存在着一个古老的诸侯国——缯国。

     据《世本》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料中提到少康共有九子,其中曲烈为次子,这充分说明在夏代就已经存在缯国,并由夏王室分封而建。 根据文献考证,缯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国语·郑语》中韦昭注云:“缯,申之与国也。”这表明在西周时期,缯国与邻近的申国之间存在密切的邦交关系,两国比邻而居,互为盟友。《左传·哀公四年》中亦有“致方城之外于缯关”的记载,杜预注释指出负函、缯关皆属楚地。结合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与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实》的相关论述,可以确定缯国及缯关的具体地理位置,即今日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从文物考古的成果来看,夏代曲烈受封之地——缯国,极有可能位于方城县八里桥一带。

   《国语·周语·郑人伐滑》中有“杞、缯则大姒”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当时位于今方城县一带的缯国为姒姓之国,属于夏禹的后裔。根据《辞源》解释,“缯”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这也反映出缯国在当时可能已有较为发达的丝织业。 方城境内多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文化遗址,特别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如石斧、石钺、石玦、陶尊、灰陶等。这些文物的文化特征与二里头遗址的夏代文化高度一致,具有明显的夏代风格。其中,出土的石钺尤为引人注目,作为权力的象征,它很可能是缯侯曲烈的专属之物,印证了八里桥一带正是缯国的政治中心。 综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方城县境内的缯国,是夏代初期由少康分封的侯爵之国,其始封之君即为曲烈。方城八里桥的夏代遗址,正是缯侯曲烈所建侯国的国都所在地,也是曾氏家族的起源地。

    鄫国(即缯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其历史贯穿夏、商、周三代,延续近两千年,直至春秋时期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这一古老封国的兴衰历程,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也为方城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脉络】

一、夏朝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

   始封建国

   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在位期间,为巩固宗族势力,将其次子曲烈分封于缯地(今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一带),建立了姒姓侯国——缯国。该国以丝织业闻名于世,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中心之一,展现出夏朝时期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战略地位 缯国地处南阳盆地北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随枣走廊与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在夏朝南境防御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承担着抵御三苗势力北上的军事职责,是夏王朝南方边防的重要屏障。

 

二、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方城延续

    随着夏商更替,缯国并未因政权更迭而消亡。考古发现表明,方城八里桥遗址出土了大量具有夏商过渡风格的文物,证实了缯国在商代仍继续存在,延续了其政治与文化传统。 甲骨文佐证 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记载有“缯关”地名,位于今河南方城一带,与史书记载的缯国地理位置高度一致。这为缯国在商代的持续存在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证据,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在商朝南方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申国附庸

   西周建立初期,缯国成为姜姓申国的与国,双方结成联盟,共同肩负起拱卫周王室南方疆域的重任。这种政治依附关系不仅保障了缯国在周初的稳定,也使其在区域联盟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东迁山东 西周中期,随着周王室向东扩张的进程,部分姒姓族人从河南缯地迁徙至山东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向城镇),建立了新的鄫国。这一迁徙标志着缯国族系在地理上的延伸,也为鄫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埋下伏笔。

 

四、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67年)

   依附鲁国

   进入春秋时期后,鄫国国力渐趋衰弱,面对周边强国的压力,不得不长期依附于鲁国。尽管如此,鄫国仍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祭祀体系和宗庙制度,显示出其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坚守。 最终灭亡 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攻灭,国祚至此终结。亡国之后,鄫太子巫逃奔鲁国,并以“鄫”为姓,后简化为“曾”,由此开启了曾姓的历史传承。鄫国的灭亡不仅标志着一个古老侯国的终结,也促成了曾姓大宗的形成,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示好鲁国】

       为了维护鄫国的稳定与继承秩序,鄫子决定采取措施以确保公子巫的继承权不受威胁。在此背景下,鄫子选择向鲁国示好,希望通过与鲁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获得外部支持,稳固公子巫的继承地位。 此前,鲁僖公曾将女儿嫁予鄫子,生下了公子巫,这层姻亲关系成为鄫国寻求鲁国支持的重要基础。鄫子希望通过加强与鲁国的外交往来,借助鲁国的影响力来制衡国内因莒国势力介入而产生的动荡。

      与此同时,因姒氏的女儿与莒国君主育有子嗣,莒国方面也意图通过这层关系影响鄫国的君位继承,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面对这一情况,鄫子更加坚定地选择依靠鲁国,以期在鲁国的支持下,确保公子巫顺利继承君位,避免国家陷入内乱。 这一外交策略不仅体现了鄫子的政治智慧,也反映出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与联姻政治的重要性。

 

经过

   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历史命运多舛,饱受周边强国的侵扰和大国争霸的影响。

   鲁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十二月,鄫国遭到南方淮夷的侵犯,向鲁国求援,但鲁僖公未出兵援助。鄫子无奈之下转而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八国国君会商,谋划救助鄫国。齐国征调各盟国大量役人前往鄫国修筑城池,以增强其防御能力。然而,役人途中发生暴动,筑城计划被迫中止。

   鲁僖公二十年(前640年)六月,宋襄公意图称霸诸侯,召集滕、曹、邾、鄫等国会盟。宋襄公命令邾文公绑架鄫子,并将其押送至次睢之社(今山东临沂城东北),以祭祀当地神灵为名,残忍地杀害了鄫国国君。

   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秋七月,鄫国再次遭到邾国的侵犯,战败后国君鄫子被杀。太子继位后,立即请求鲁国庇护。鲁国遂派遣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地(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防,鄫国自此成为鲁国附庸。 进入鲁襄公时期,鄫国的命运更加波折。

 

   鲁襄公四年(前569年)春,莒国与邾国结盟,共同反对鄫国归属鲁国。为争取晋国的支持,鲁襄公与大夫孟献子亲自前往晋国,请求晋悼公批准鄫国归附鲁国。他们向晋国解释:“鄫国不向晋国缴纳贡赋,而鲁国疆域狭小,贡赋有限,难以满足晋国的需求。因此,鲁国希望借助鄫国的赋税来履行对晋国的义务。”晋悼公最终同意了这一请求。 同年十月,莒国与邾国从东西两面联合进攻鄫国。为救援鄫国,鲁国派遣大夫臧孙纥率军攻打邾国,但在狐骀(今滕州市木石)一役中,鲁军战败。

   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夏季,鄫太子巫与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在晋悼公的见证下,达成了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九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今河南濮阳)举行会盟时,鲁国仍让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于鲁国。同年冬天,鲁国重臣季文子去世,其墓未葬于鲁国都城曲阜或封地费邑,而是安葬于鄫国境内的“西丘”。

 

   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秋,莒国趁鄫国防备松懈,发兵攻入鄫国,占领其都城,杀死鄫子,鄫国自此灭亡。

   鲁襄公七年(前566年)春,郯国国君与小邾国君穆公相继朝拜鲁襄公,寻求政治支持。《左传》记载,在莒国灭鄫之后的六年间,鄫国边境发生四次武装冲突,其城池屡次易手。莒国不甘示弱,联合邾国频繁挑衅鲁国。晋国新君晋平公介入,在溴梁(今河南济源西)盟会上命令莒、邾两国将占领的鄫国土地归还鲁国。

   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诸侯在督扬(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再次会盟,鲁国在会上拘捕邾悼公,迫使邾国割让部分土地给鲁国,并划定两国边界,同时促成鲁莒两国休战,以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鲁襄公二十年(前553年),鲁国大夫孟庄子与莒国使者在向地(今向城镇)会盟,莒国正式承认鲁国对鄫国土地的兼并。

        此后,鲁国在今兰陵设立“次室”作为行政管理机构,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治理与控制,进一步巩固其在东方的政治地位。

 

【国灭疑云】

   鄫国地处今山东南部一带,国力虽不算强盛,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常处于大国争霸的夹缝之中,外交上不得不依附于强国以求生存。

 

一说被莒国灭

       鄫国与莒国本为邻国,关系本应较为密切。然而,在春秋时期,鄫国逐渐倾向于投靠晋国与鲁国等大国,寻求政治庇护。这一外交策略引起了莒国的强烈不满。莒国作为鄫国的近邻,对鄫国的“背离”行为深感不安,认为鄫国此举损害了两国之间的传统关系。

     公元前569年,莒国联合邾国共同出兵攻打鄫国。鄫国向鲁国求援,鲁国派出大夫臧纥率军救援,但最终被莒国击败。鄫国失去了外援,形势愈发危急。尽管同年鄫国曾参与由齐国主持的戚地会盟,联合多国对抗楚国,得以暂时喘息,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被动局面。 至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误判形势,以为有鲁国作为后盾便可无视莒国的威胁,放松了戒备。而莒国则抓住这一时机,趁鲁国无暇顾及鄫国之机,果断出兵,一举攻灭鄫国。

   《左传》记载此事时指出,鄫国过于依赖鲁国的援助,却未作充分防备,结果鲁国未能及时救援,鄫国遂被莒国所灭。 此外,关于鄫国灭亡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源于《鄫氏源流流传图》。

 

一说被外姓灭

      据《鄫氏源流流传图》载,鄫国国君时泰娶莒国国君之女为妻,生子巫。鄫子与鲁成公为连襟关系,巫与鲁襄公为姨表兄弟。后夫人去世后,鄫子又娶莒君之小女,即前夫人之妹,生有一女,复嫁回莒国,形成姑舅亲。所生之子为鄫家之外孙。后夫人性格刚烈,偏爱己女,逼迫太子巫出奔鲁国,依附鲁襄公。

         公元前567年,莒国趁鄫国政局不稳之际,立鄫之外孙为君。此事被后人评论为“非灭也,以外姓嗣位,灭亡之道也”。即虽然表面上未直接灭鄫,但通过扶持外姓继承王位,实际上已取代鄫国原有宗脉,等同于灭亡。


此事被‌《谷梁传·襄公六年》记载 ( 原文‌)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夏,宋华弱来奔。‌
‌秋,莒人灭鄫。‌
非灭也。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鄫,中国也;而时,非灭也。家有既亡,国有既灭,灭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莒人灭鄫,非灭也,非立异姓以莅祭祀,灭亡之道也。


         鄫国的灭亡,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弱国在强权政治下的无奈,也揭示了宗法制度在权力更替中的脆弱性。这一历史事件成为后世研究春秋诸侯国关系与宗法继承问题的重要案例。

 

【政治地位】

         鄫国政治制度与夏、商、周三代诸侯国体系紧密相连,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延续性。

一、政治制度特征

   1.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鄫国是夏朝分封制度下的产物,曲烈受封为鄫侯后,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包括治理封地、管理民众和组织军队等权力。然而,作为诸侯国,鄫国需向夏王室定期纳贡,并在战时提供军事支持,体现出分封体制下“诸侯拱卫王室”的政治结构。进入周代后,鄫国的爵位被降为子爵,反映了周王朝对前代诸侯体系的重新调整与等级规范。

   2. 世袭统治:鄫国自曲烈受封起,至末代太子巫止,共传承53代,历时约1400年,是古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这种世袭传承充分体现了宗法制度的核心特征,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权力继承体系,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延续。

    3. 附庸关系: 进入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鄫国因国力衰弱逐渐沦为强国的附庸。尤其在鲁国的强势影响下,鄫国成为其附属国,依赖鲁国的保护。然而,这种依附关系未能保障其安全,最终因鲁国的庇护不力,鄫国被莒国所吞并,结束了其漫长的历史。

 

二、政治地理变迁

   1. 夏商时期: 鄫国最初受封于河南方城一带,位于夏朝核心统治区域的边缘地带。作为地方诸侯,其地理位置既便于拱卫王室,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商朝取代夏朝后,鄫国可能仍维持半独立状态,继续在中原地区发挥作用。

   2.周代迁徙: 周武王灭商后,为加强对前朝诸侯的控制与整合,将鄫国迁至山东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一带),并将其爵位降为子爵。迁徙后,鄫国成为“泗上十二诸侯”之一,地处山东南部,政治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有诸侯身份。

   3. 战略地位: 迁至山东后的鄫国,位于沂蒙山区与黄淮平原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兼具经济与军事价值。鄫国以丝织业著称,其国名“鄫”即与“缯”相通,意指丝织品,反映出其在丝绸生产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经济资源的掌控,使其在列国竞争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综上所述,鄫国作为延续千年的古国,不仅在政治制度上体现出分封制、宗法制与附庸关系的多重特征,也在地理变迁中见证了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与区域政治格局的演变。其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与诸侯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军事】

  一、军事体系与战略地位

   1. 早期防御性军事

   在夏商时期,鄫国作为夏后氏的分支封国,其军事力量主要用于抵御周边游牧部落的侵扰,保障封地安全。从河南方城一带出土的夏代石钺等兵器来看,鄫国在早期已具备一定的军事装备和防御能力,显示出其在当时具有一定军事组织和防御体系。

   2. 周代军事依附性

    西周时期,鄫国迁封至山东兰陵,爵位降为子爵,其军事地位也随之下降。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格局下,鄫国逐渐失去独立性,军事上依附于鲁国等大国。由于其封地盛产丝织品(“缯”即为古代丝织品的代称),具备一定的经济与战略价值,因此成为鲁国与莒国争夺的焦点。

 

二、军事冲突与结局

    1. 春秋争霸中的牺牲品

   公元前567年,鄫国在鲁国与莒国的争霸斗争中被莒国所灭。尽管鲁国曾试图通过控制鄫国来增强自身实力,但最终未能挽救鄫国的覆灭命运。这一事件反映出小国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的脆弱地位,也揭示了鄫国在缺乏强大军事支撑下的生存困境。

   2. 军事地理劣势

   考古发现显示,鄫国故城遗址位于今山东境内,城池规模较小,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墙基宽仅30米左右,难以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也难以长期抵御大国军队的围攻。这种地理与城防上的劣势,进一步削弱了鄫国在战乱年代的生存能力。

 

三、军事遗产与后世影响

    鄫国灭亡后,末代太子巫逃亡至鲁国,并改姓“曾”,其后裔在战国时期仍活跃于政治与军事领域。其中,曾参(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不仅在儒家思想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体现了鄫国后裔在鲁国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力。这一脉家族延续了鄫国的文化与精神遗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与人文财富。

 

【疆域】

 一、夏商时期的疆域(河南方城说)

   鄫国最初的封地可追溯至夏代,据记载,少康的次子曲烈受封于“缯地”,其地理位置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北部。这一时期的鄫国疆域大致涵盖南阳盆地东北边缘,东接随枣走廊之西端,地理形势险要,战略意义突出,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 进入商代后,尽管中原政权更替,鄫国作为夏后氏的分支,仍可能维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其疆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展,向南延伸至泌阳一带,成为商王朝南部边疆的屏障,肩负着防御江汉平原三苗势力的重任。

 

二、周代的疆域(山东兰陵说)

   随着周武王灭商建周,鄫国的政治地位发生变化,被重新迁封至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西北部。此时的鄫国疆域大幅缩小,实际控制区域约为30平方公里,以兰陵故城为中心,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国格局。 至春秋时期,鄫国虽为“泗上十二诸侯”之一,名义上与周边诸侯并列,但实际上其疆域仅限于兰陵周边地区。其东部与费县接壤,西部连接鲁国,南邻莒国,北靠齐国,地处于列强环伺的夹缝之中,生存空间极为有限。

 

三、疆域特点与历史命运

   从地理位置来看,鄫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早期在河南方城时期,其控制南北交通要道,具有军事与商贸双重意义;迁至山东兰陵后,则位于鲁南重要的丝织业产区,具备一定的经济资源。 然而,由于疆域狭小、国力有限,鄫国始终难以摆脱小国的局限。在周代尤其西周以后,其政治影响力日益减弱,最终因地理狭隘、国力衰微,被邻近的莒国所吞并,结束了其延续千年的历史。

 

四、各时期疆域对比

时期  核心区域  控制范围  面积估算
夏代  河南方城八里桥  方城-叶县一带  50-100km²
商代  河南方城  南阳盆地东部  200-300km²
西周  山东兰陵  沂沭河中游  1500km²
春秋前期  山东兰陵  兰陵-郯城-苍山三角区  3000km²

 

 

【经济】

鄫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封国,鄫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理环境中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和丝织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展现出其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一、经济基础

   农业经济是鄫国早期发展的根基。作为夏后氏的分支封国,鄫国在立国之初便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位于河南方城时期的鄫国,依托当地肥沃的土地资源,发展出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公元前九世纪,鄫国迁都至山东兰陵后,继续沿袭并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有效支撑了国内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丝织业则是鄫国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支柱产业。国名“缯”即为古代丝织品的代称,可见丝织业在鄫国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考古发现表明,山东兰陵地区曾出土西周时期的丝织品残片,印证了鄫国在丝织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丝织业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为鄫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经济制度

   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鄫国延续了商周时期的“工商食官”体制。手工业者,特别是丝织工匠,通常由国家统一管理与调配,其产品主要用于贵族阶层的消费以及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物资交换。这种制度保障了手工业的稳定发展,也强化了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局势的加剧,鄫国逐渐成为鲁国的附庸国。在经济层面,鄫国需定期向鲁国进贡财物,同时在贸易通道的安全与畅通方面依赖鲁国的军事保护。这种附庸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鄫国的自主性,但也为其丝织品的流通提供了保障,使其在区域贸易中保持一定优势。

 

三、经济地理

   地理条件对鄫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早期位于河南方城时,鄫国控制着南北交通要道,成为连接中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节点,为其物资流通和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迁都至山东兰陵后,鄫国凭借对泗水流域丝织品贸易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区域经济优势。

   兰陵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揭示了鄫国城市经济的多功能特征。城内设有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集中进行丝织品的生产与加工。同时,这些区域也具备贸易集散功能,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平台。这种生产与贸易相结合的城市经济结构,为鄫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综上所述,鄫国在农业、丝织业、经济制度及地理优势等方面构建了多元化的经济体系,不仅体现了其在夏商周时期的地方特色,也为后世研究古代诸侯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样本。

 

【文化】

一、姓氏与宗族文化

    鄫国为夏禹后裔,属姒姓分支。少康中兴夏朝后,次子曲烈受封于鄫,成为鄫国的开国之君。自曲烈受封建国起,后人以国为氏,形成了早期的“鄫”姓。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所灭,太子巫逃亡至鲁国,为纪念故国遂去“鄫”字之“邑”偏旁,改姓“曾”,成为曾姓的得姓始祖,这一历史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姓氏文化印记。

   宗族制度方面,鄫国自曲烈受封至太子巫,共传53代,历时1400余年,世系清晰、传承有序,充分体现了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性与延续性,也反映出鄫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对祖先传承的重视与坚守。

 

二、礼乐与祭祀文化

   随着历史的演进,鄫国在西周时期经历迁封,受周王朝统治影响,逐步吸收周代的礼乐文明。考古发现表明,鄫国在礼器制作方面已具备较高水平,其出土的青铜器不仅造型精美,且符合周礼制度的规范,显示出其对周代礼乐制度的认同与融合。

   作为夏后氏的分支,鄫国始终保持着对大禹的崇敬与祭祀传统。其祭祀体系既延续了夏朝对禹的祖先崇拜,又兼容了周代的宗庙制度,体现出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延续性。这种双重祭祀体系不仅彰显了鄫国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尊重,也反映了其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独特地位。

 

【典籍记录鄫国】

   根据《词源》记载,“鄫”为郑国之地,春秋时期曾有“次于鄫”的历史事件,其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睢州境内。

   《辞海》也对“鄫”作了解释,指出其为春秋时期的古地名,属于郑国的属地,具体位置在今河南省柘城县的北部。

   《春秋·襄公元年》中,曾明确记载:“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这一记载表明鄫地在当时已成为诸侯会盟的重要地点,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王力·古汉语字典》也引用了相同的文献,并指出鄫为郑国的附庸国,其地理位置与《辞海》所述一致,位于今河南省睢县东南。

   此外,杜预在注释中进一步明确了鄫的具体位置:“鄫,郑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这一注解与《汉语大字典》的记载相吻合。

   《汉语大字典》指出,鄫为姒姓之国,地处今河南省柘城北部、睢县东南一带。这些文献的综合记载,为我们了解古鄫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缯、鄫、曾分布】

一、河南方城(姒姓缯国)

         河南方城,古为姒姓缯国,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禹贡》记载,此地属豫州之域,乃夏禹之故国。《世本》亦有载:夏代少康王封其少子曲烈于缯。

   《辞海》释“鄫”字,指出其亦作“曾”或“缯”,为古代国名,其地即在今河南方城县一带。 西周末年,缯国曾联合申国与犬戎攻杀周幽王,直接导致西周灭亡,可见其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进入战国时期,曾国(即缯国)依然存在,并以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为都城。据《汉语大字典》记载,缯国地处中原,后附属于楚国,在楚文化影响下逐步融入战国时代的政治版图。

    《左传·哀公四年》中提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其中的“缯关”即指缯国之地。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进一步指出,缯地曾广泛种植桑、柞、麻等作物,盛产优质蚕丝。缯人以丝织品闻名,其所织之“缯”成为部落图腾,亦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方城县官方网站亦明确指出,从历史典籍中可以确认:缯国是缯绸的发源地,其丝绸工艺为后世苏沪湘绸之母,堪称古代丝绸中的“国品”。 关于缯国都城遗址,据考证即位于今方城县城南八里桥畔。该地夏商时期文化层广泛分布,出土了象征王权的石钺、陶爵、陶鼎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征与二里头文化高度一致,印证了此地与夏代文明的密切联系。

   地理上:此地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其所处之“夏路”,即为夏人所开辟之路,具有重要的交通与军事意义。 此外,其北面天然隘口名为“缯关”,正是缯国的关口所在;北山之上尚存“天书岩画”,经考证为夏人所作,极具历史价值。境内名为“缯丘”之地,正是缯人聚居之所,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脉络清晰。 据贺金峰《方城“缯国”、“缯关”、“缯氏”考》记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中提到:“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由此可知,楚惠王是在得知曾侯乙死讯后,于西阳为其制作宗庙礼器并进行祭奠。由此可见,战国初期的“曾”国即位于西阳,也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一带,与申国接壤,因此曾联合申侯及西戎,在骊山之战中攻杀周幽王。此“缯国”地位显赫,系侯爵之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二、山东兰陵(商周鄫国)

   山东兰陵,古为鄫国之地,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据《说文解字》记载:“鄫,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词源》亦释“鄫”为古国名,属姒姓,春秋时期被莒国所灭,其地即在今山东兰陵县境内。

   《辞海》则进一步指出:“鄫”亦作“鄫”,为古国名,属姒姓,位于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于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

   《王力·古汉语字典》与《汉语大字典》均释“鄫”为周代诸侯国,后灭于莒,地属齐国,隋唐时期曾设鄫州,遗址大致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西晋学者杜预注曰:“鄫国,今琅邪鄫县。”

 

   据传,少康中兴夏室之后,封其次子曲烈于缯地(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西北)。彼时,中原地区的游牧文化正逐步向农耕文化过渡。曲烈于缯关建立部落方国,因其地北依沂蒙山区,南接黄淮平原,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种植,所产丝麻织品名为“缯”,因而得名“缯国”。其都城遗址即今兰陵县向城镇的鄫城前、鄫城后两村之间(据《苍山县志》记载)。据学者谭其骧考证,夏代有据可考的部落方国约有30个,缯国即为其中之一。

   公元前16世纪,商汤起兵伐夏,缯国与东方八个小国各派精兵千余人、战车百乘,组成八国联军参与作战。缯军在伐辛之战中取得胜利,助力商汤最终击败夏桀。商汤率五千精锐之师与夏桀战于鸣条(一说今河南商丘东部,一说今山西运城),夏朝灭亡,商朝建立。至商朝第十四任君王祖乙时期,商都迁至“庇”(今山东费县),缯国遂成为商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之一。由于国邑规模不断扩大,缯国亦称“鄫国”。在整个商代历史中,鄫国长期作为商王室的附属方国存在,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周天子推行分封制度,对原有的部落方国也予以册封。鄫国作为夏禹之后,继续受封于鄫城。由于华夏与东夷的地理分界以沂水为界,鄫国位于沂水以西,虽地处东方,却不属东夷之列,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东方古国之一。

   清代学者江永在《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所指即为鄫国遗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争霸,列国兼并之势日盛。鄫国等小国多依附于强国以求自保。当时,齐、鲁为东方大国,鄫国则长期依附于鲁国。公元前660年,鄫国国君鄫朴娶鲁僖公之女季姬为妻,后又娶莒国女子为妾,并欲立其子为嗣,引起鲁僖公不满。

   公元前646年,季姬回鲁省亲,鄫君未亲迎,鲁僖公大怒。公元前644年冬,淮夷入侵鄫境,鄫君向鲁求援,因鲁僖公心存芥蒂而未予支援,鄫君转而求助于齐国。齐桓公倡导“尊王攘夷”,遂召集八国会盟,策划救援鄫国。最终决定加固鄫国城防以抵御淮夷入侵。然因筑城劳役繁重,军士发生兵变,工程被迫中止。尽管如此,此举仍向淮夷表明,东方诸侯不容蛮夷侵犯鄫国。淮夷迫于压力,遂退兵,鄫国得以暂时保全。 公元前591年秋,鄫国遭邾国入侵,鄫君世美率军迎敌,因敌强我弱而战败被杀。太子时泰继位后,因国力衰弱无力复仇,只得请求鲁国庇护。

   鲁国为保护鄫国,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军,鄫国逐渐沦为鲁国的附庸。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夏,鄫太子巫与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晋悼公同意,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自此,鄫国正式成为鲁国附庸。同年九月,诸侯于戚地(今河南濮阳戚城)会盟,鄫国虽以独立身份参会,实则听命于鲁国。同年冬,鲁国名臣季文子(季孙行父)去世,葬于鄫城西丘(今文峰山),以示鄫国已归鲁国管辖。莒国对此深感不安,认为鄫国附鲁将危及其安全,遂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秋,突袭鄫国,迅速攻陷鄫城,杀害鄫君时泰,并扶持其庶子为傀儡国君,同时追杀嫡子太子巫。

   太子巫率众逃往鲁国避难,受聘为卿士,悲叹“国之不存,留邑何用”,遂将“鄫”姓改为“曾”姓。 至此,历经1577年的鄫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至公元前538年,莒国亦为鲁国所灭,鄫国故地最终并入鲁国版图。 

 

三、湖北随州(姬姓曾国)

    湖北随州,古称曾国,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一带。根据《词源》记载:“‘曾’一作‘鄫’,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铜器。或谓此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一说曾、随为二国。

   《辞海》对“鄫”的释义也与“曾”相同,指代古代曾国,位于今湖北随州市区域。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专家通过对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最终得出“曾随合一”的学术结论。也就是说,在距今约2400年前的汉东地区(今湖北随州一带),史书记载的随国与曾国实为同一国家。因此,随州即为曾国都城所在地,曾都之名由此而来。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启用“曾都区”这一名称,标志着曾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曾国为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爵位为侯爵。它因1978年3月在随州擂鼓墩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而闻名于世。此次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在内的15000余件文物,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曾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礼乐制度,也揭示了曾国国君曾侯乙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据部分学者研究,曾国最初可能封于今河南方城县的缯国故地,因袭古国之名而称“曾”,但未加“邑”部以示区别。西周末年,曾国逐渐强盛,曾与申侯、西夷、犬戎联合攻杀周幽王于骊山。进入春秋时期后,随着楚国的崛起,曾国与楚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逐步向南扩张,最终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湖北随州地区。

 

   战国末年,曾国为楚国所灭。此说将河南缯国与湖北曾国的历史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进一步丰富了曾国的历史脉络。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亦有记载:“在汉水流域及其以南,有一些黄帝后裔建立的国家,如姬姓的隋、唐、曾、巴。”其中所指的“曾”,正是湖北随州的曾国。

   关于曾侯乙本人,据史料记载,他名乙,是曾国的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精通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艺术造诣颇深的文化人。1978年出土的“四龙曾徽”即为其国家象征。该徽号图案构思精巧,融合文字、美术与雕刻艺术于一体,采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手法,上部以阳纹为主,下部以阴纹为主,整体结构对称美观,每组两条龙看似相同,实则姿态各异。

 

   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考证指出:“曾侯乙墓出土的四龙曾徽,确是一种由四龙组成的徽号,与一般正体字或篆鸟虫书风格迥异,在出土文字中极为罕见。正置倒置均可释为‘曾’字。” 经过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确认,此“四龙曾徽”仅为曾侯乙所代表的曾国国徽,与姒姓鄫国后裔所衍生的曾姓并无直接关联,体现了曾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身份。

 

争议(河南vs山东)

1. 同名异国现象

     有学者指出,“缯”“鄫”虽名称相近,实则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两个政治实体。河南方城地区的“缯”为姒姓诸侯国,属于夏商周三代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而山东兰陵的“鄫”则出现在商周之际,地处东夷文化边缘地带,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此外,湖北随州一带的“曾国”(姬姓)则与上述两地无直接关系,属于楚国体系下的封国,应视为另一独立的政治实体。

 

2. 文献记载的矛盾

     在文献记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例如,《左传》杜预注中将鄫国解释为“郑地”,即今河南睢县一带;而《说文解字》则称“鄫”在“东海”,即今山东兰陵一带。这种地理位置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学界对鄫国地望的争议。 从考古资料来看,兰陵鄫国故城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显示出较为完整的城址结构;而方城八里桥遗址则为典型的夏文化聚落,二者在文化面貌上存在明显差异。

 

 

3. 学术观点分歧

     目前,学界对鄫国地望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曲烈最初受封于方城之“缯”,其后裔因战乱或政治变动东迁至山东兰陵,并改称“鄫国”。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河南方城的“缯”与山东兰陵的“鄫”实为两个独立的方国,彼此之间并无直接承袭关系,而兰陵鄫国应为商代时期新建立的诸侯国。

 

最新考古与文献证据

     1. 方城地区的考古证据: 近年来,方城莫沟地区的萤石矿床考古调查揭示出夏商时期文化层的连续分布,出土遗物与二里头文化高度一致,进一步支持该地为早期缯国所在地的推断。

     2. 兰陵地区的考古证据: 兰陵鄫国故城遗址的发掘成果也十分丰富,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宫殿基址、贵族墓葬群,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部分青铜器铭文明确记载了鄫国的子爵地位,为确认其政治身份提供了有力佐证。

 

未来研究方向

     1. 基因考古的应用: 为进一步厘清鄫国族群的迁徙路径,未来可对两地遗址出土人骨进行DNA检测,分析其遗传背景与族群关系,从而判断是否存在从河南向山东的迁徙过程。

     2. 文字学与铭文研究 :“缯”“鄫”“曾”三字在字形与含义上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实体变迁。结合甲骨文、金文及出土文献,进行系统的文字学分析,将有助于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坚实的语言学基础。 

 

【后裔去向】

         鄫国(缯国)作为夏朝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后裔的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和分支,展现出这一古老族群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与发展。

 

一、鄫国灭亡后的直接后裔

   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所灭,标志着这个古老封国的历史告一段落,但其后裔的传承并未终止。其中,鄫国太子巫在国破之后逃奔鲁国,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姓,改姓“曾”,成为曾姓的始祖。这一支系在鲁国安定发展,逐渐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重要家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参(又称曾子)。他以孝道著称,著有《大学》《孝经》等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鄫国遗民选择留在故地,未随太子巫迁徙。这些遗民逐渐融入莒国或周边其他诸侯国的社会结构之中,与当地族群融合,虽未留下显著的历史记载,但他们的血脉和文化元素仍以隐性的方式延续下来。

 

二、其他姒姓分支的延续

   鄫国虽为夏朝少康之后,但夏后氏的其他分支也在历史中有所延续。例如,与鄫国同源的杞国,位于今河南杞县至山东新泰一带,其王室同样出自夏禹后裔。杞国历经春秋至战国初年才最终灭亡,其遗民在国家覆灭后部分迁徙至楚地,融入当地社会。 此外,越国王室也自认为是夏禹的后裔,其血脉中可能包含部分姒姓成分。越国在战国时期灭亡后,族人或南迁至江南、岭南地区,或融入百越族群,将夏文化的影响带至更广阔的南方地域。

 

三、姓氏演变与文化传承

   随着历史的演进,鄫国后裔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自身的文化传统。其中,曾姓作为鄫太子巫后裔的主要姓氏,在鲁国逐渐形成大宗,并随着人口迁徙不断向南方扩展,先后在江西、湖南等地扎根发展,成为南方的重要姓氏之一,至今仍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社区。

   部分姒姓后裔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改姓“夏”、“禹”等姓氏,融入华夏族群的主流文化之中。这些姓氏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族群的迁徙与融合,也体现了中华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鄫国虽已湮没于历史,但其后裔以不同的形式延续至今,或以曾姓显扬于世,或融入其他姓氏与族群之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名人】

         鄫国,又称缯国,作为夏朝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历史名人主要与曾姓后裔密切相关,不仅在古代政治、文化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下是鄫国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一、鄫国宗室名人

   曲烈 :夏朝少康王的次子,受封于鄫,成为鄫国的开国之君,亦为曾姓的得姓始祖。他以仁德治国,奠定了鄫国早期的政治基础,其后裔世代传承,形成了今日庞大的曾姓族群。

   太子巫: 春秋时期鄫国的末代太子。在鄫国灭亡之际,他逃奔鲁国,并为延续家族血脉而改姓“曾”,成为曾姓的重要传承者之一。他在鲁国定居后,努力维系家族文化,为曾姓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曾姓后裔名人

   曾参(曾子) :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被后世尊为儒家“宗圣”。他以孝道著称,参与编纂《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巩: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文辞典雅、结构严谨的散文著称,代表作有《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等。曾巩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还在仕途中秉持清正廉洁之风,深受百姓爱戴。

   曾国藩: 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湘军的主要统帅之一。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倡导“自强求富”,致力于引进西方科技与制度,为近代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修身治国的理念,至今仍影响深远。

          这些历史人物不仅展现了鄫国及其后裔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贡献,也成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缯曾渊源】

       曾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鄫国,据史书记载,曾氏始祖为鄫国太子巫。鄫国在历史上亦称“缯国”,其存在可从《春秋》、《汉书·地理志》等典籍中找到明确记载。

        地方志如《峄县志》、《临沂县志》以及宗圣祠碑文均有明确记载:“宗圣曾子曲烈之后;曲烈,少康少子,封国于临沂之西境,即古鄫国故里。”这一历史线索为曾氏族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深入考证曾氏起源,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稿审会的专家学者,并联合省考古界人士,多次前往实地考察。经过详尽调研与学术论证,专家一致认为,曾氏家族的根源就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原苍山县)向城镇境内的鄫国故城。

       鄫国故城地理位置优越,西北及北侧青山环抱,景色秀丽,灵气充盈。其中一座名为“葬山”的山丘,据考古学家实地勘察及出土文物推断,应为古鄫国贵族的陵寝之地。在此地曾出土一套苍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小型青铜编钟、一套石磬礼乐器,以及成组的青铜鼎、壶等礼器。这些文物属于东周时期,与鄫国存在的历史时期高度吻合,是鄫国曾经辉煌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据传,鄫国灭亡后,太子巫心怀悲怆,离开故土,逃至鲁国。他在今平邑县一带修建武城邑,以“曾”为姓,开始了新的家族传承。太子巫虽未能实现复国之愿,但其家族却在文化与思想领域开枝散叶,四世孙曾参即为其中杰出代表。曾参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曾参与编纂《论语》,并著有《孝经》,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家伦理体系,被后人尊为“宗圣”。

          自此,曾氏家族与孔氏、孟氏、颜氏等儒家圣贤后裔一样,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家族嫡系世代承袭爵位,享有朝廷赐予的优待与特权,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家族谱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曾氏家族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姓源流】

   曾姓起源于古代帝王少康时期。据记载,少康于丙辰年(公元前1565年)分封其子嗣于多地,其中长子伯传,又名曲烈,受封于荥河,即今河南郑州夏城一带;次子仲原,又名窦龙,受封于陕地(今河南陕县);次年丁巳年(公元前1564年),又封其子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开启了鄫国的早期历史。

   据竹南曾氏世次源流记载,鄫国初建之地在河南荥阳圣水峪潧水(溱水)流域的鄫水城,因水得名,故称鄫国。鄫字亦作潧,亦通曾,由此奠定了曾姓的历史渊源。 根据夏氏家谱记载,少康之子包括季子杼及其兄弟曲烈与无余。其中,无余又名榆。窦氏家谱亦有记载,确认少康次子为窦龙,即仲原。由此可知,少康之子分别为曲烈(伯传)、窦龙(仲原)、榆(无余)及季杼,构成当时重要的宗族世系。

 

   潧水与鄫水城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地处黄河以南,圣水峪潧水流域,即今日贾鲁河上游袁河一带。潧水源头出自新密市白寨镇北部杨树岗村圣水峪黑龙庙附近,是鄫国早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郑州市区位于贾鲁河东南方,属于贾鲁河流域的一部分。而郑州夏城遗址则位于郑州市区城东路与城南中路交界处,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经C14测年确定为公元前1570年前后,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3570年±135年,为研究鄫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鄫国由曲烈所建,是当时东方的重要诸侯国。然而,鄫国后为莒国所灭,太子巫为纪念故国,遂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除“邑”旁,改称“曾”氏,成为曾氏得姓之始祖,开启了曾姓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出土资料】

        在查阅相关史料、辞书及官方网站后,发现古代与“曾”相关的古国共有三个:

   1.其一为位于今河南方城县一带的缯国。

   2.其二为位于今山东兰陵县(旧称苍山县)西北的缯(鄫)国,其三为位于今湖北随州的曾国。。

   3.与“曾”有关的古地名还有一个,即春秋时期郑国境内的“鄫”地,位于今河南柘城县北部。

 

   目前存在争议的是,河南方城县与山东兰陵县均声称曲烈所建之缯国位于本地,双方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然而,从历史记载来看,两县确实都曾存在过古缯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两个古国之中,山东兰陵的缯国被广泛认为是曾姓的发源地。笔者亦倾向于支持曲烈建国于山东兰陵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依据:

   1.首先,从姓源来看,河南方城一带的缯国尚未有明确记载其姓氏来源,而山东兰陵的缯国为姒姓国,曾姓正是由姒姓演变而来,具有明确的血缘传承关系。

   2.其次,从爵位等级来看,河南方城缯国的国君为侯爵,而山东兰陵缯国的国君为子爵,二者地位有明显差异。周代的分封制度始于周武王,延续至成王时期,所封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五等以下则为附庸国。虽然各国国君在谥号上统称为“公”,但其实际受封爵位则反映了其地位高低。周天子虽尊崇前代礼制,但对上古遗留下来的方国所授爵位普遍较低,仅保留其贵族身份而已。唯有与周王室同宗或有大功之臣,方可受封为伯爵、侯爵甚至公爵。例如姜子牙因辅佐有功受封于齐,初封时仅为侯爵,直至齐桓公时期才自称为公爵。

   3.从历史时间来看,山东兰陵的缯国远早于河南方城的缯国。据记载,兰陵缯国建立于夏代中叶,距今已有约四千年历史;而河南方城的缯国则始封于西周初期,中间隔了整个商代时期。因此,“山东缯国系由河南缯国迁徙而来”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综上所述,无论从姓源、爵位还是建国时间来看,山东兰陵作为曲烈所建缯国的所在地,具有更为充分的历史依据,亦应被视为曾姓的重要发祥地。

 

【人物与称号关系】

  一、曾国世系与称号体系

    “曾伯”系列: 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青铜器中,“曾伯”铭文较为常见,如曾伯陭、曾伯文等。根据学者对相关墓葬等级的研究,“伯”应为行辈之称,而非爵位,可能代表宗族中的分支首领。以苏家垄M79曾伯墓为例,其出土铜器的组合与规格表明墓主身份地位尊崇,仅次于曾侯,进一步印证了“曾伯”在宗族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曾侯”系列 :曾侯谏(见于叶家山M107)、曾侯與(随州文峰塔墓地)等青铜器铭文明确记载其为曾国国君。从墓葬规模与礼器组合来看,其规格符合诸侯身份。

   曾侯乙(擂鼓墩M1):为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其墓中出土的编钟铭文明确记载其继承自“南公”世系,进一步揭示了曾国统治阶层的世袭脉络。

 

二、关键人物解析

     宫父穆 :宫父穆为西周晚期人物,名穆,字宫父,见于井氏家族金文记载。其“穆”为生前称号,而非死后谥号,推测其为井氏大宗的宗子,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宗族地位。

   陭与从宠: 陭为春秋早期的曾国贵族,其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他曾参与“金道锡行”的军事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与军事影响力。从宠或为其僚属,反映了当时贵族内部的从属关系。

   黍(雨上黍下): 该字形见于曾侯與编钟铭文,学界对其释读尚存争议,或为曾国祭祀用器之名,亦可能与特定礼仪制度相关。其出现与“南公”世系存在密切联系,暗示曾国宗族制度与礼器体系的延续性。

   马白(左尹右马): 战国早期曾国出现的职官名称,左尹为楚国官制影响下的重要职位,右马或为军事职务,表明当时曾国在政治体制上已受到楚国深刻影响,体现出楚文化对曾国的渗透与融合。

 

三、曾国与楚国的互动

   楚文化影响: 春秋晚期的曾国青铜器逐渐出现楚式风格特征,如曾侯乙墓出土器物中的崇凤纹饰以及尚左礼制的体现,均反映出楚文化在曾国的渗透与传播。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器物形制上,也反映了曾国在地缘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政治关系: 曾侯與编钟铭文记载了“昭王南行”事件,表明曾国在周楚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楚式礼器,进一步印证了曾国在这一时期已逐渐附庸于楚国,成为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料记载】

  《世本》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是现存最早系统记载鄫国起源的典籍之一,其中明确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为研究鄫国的起源提供了权威依据。

 

      唐代谱牒学的重要著作《元和姓纂》则详细记录了鄫国太子巫因国亡奔鲁,并改姓“曾”的历史事件,成为后世曾姓起源的重要佐证,也为鄫国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国语·郑语》中由韦昭所作的注释提及了西周时期缯国与申国之间的地缘关系,进一步印证了鄫国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存在与影响。   

 

  《左传》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编年史,记载了鄫国在春秋时期与莒、鲁等国的外交与军事互动,例如哀公四年中“致方城之外于缯关”的记载,反映了鄫国在当时地缘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姓氏考略》则从姓氏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曾姓的源流演变,明确指出曾姓与鄫国之间的传承关系,为理解鄫国后裔的迁徙与文化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学者江永所著《春秋地理考实》以及高士奇的相关研究,是对鄫国地理方位进行系统考证的重要学术成果,为后人厘清鄫国的具体位置和历史沿革提供了坚实支撑。

 

   《武城曾氏泸州广安图谱》作为现存曾氏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存了鄫国始祖曲烈与太子巫的画像,还详细记载了其世系传承,为研究鄫国后裔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曾子家世探源》则从文化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鄫国与儒家曾氏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揭示了鄫国在儒家文化发展中的潜在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一古老封国的认识。

 

 

【都城遗址】

       鄫国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鄫城后村与鄫城前村之间,又作“曾”、“缯”,乃姒姓诸侯国,子爵。据史书记载,鄫国为夏代少康之少子曲烈的封地,历史悠久,延续至春秋时期被鲁国所灭,后鲁国亦亡,鄫地遂归于楚。汉代设缯县,属东郡;东汉时期归属琅琊郡;晋代沿袭旧制,此后逐渐荒废。

 

   隋代复置缯城县,至唐初设为鄫州治所,贞观年间州县俱废,遗址遂成今貌。 遗址整体为夯土城墙,城垣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墙长435米,南墙长455米,东墙长600米,西墙长414米。

   四周城墙断续可见,高低不一,东南角高达9.2米,东北角高达10米,西北角则已夷为平地。

   城内中部偏西处有一高台区,与东城墙相连,东西长300米,南北宽40米,高约8米,据推测为宫殿遗址,至今仍可见部分墙基。

   遗址中曾出土鬲足、陶豆柄、铜镞、圆瓦当、半瓦当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考古价值。 2013年,鄫国都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7-0248-1-248。 另有一说认为鄫国都城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南八里桥畔。

 

   《国语·周语》载“杞、缯则大姒”,表明当时仍存在的缯国为姒姓,乃夏禹后裔。《辞源》中“缯”为丝织品总称,或与缯国早期文化相关。方城境内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文化遗址,尤以八里桥夏代遗址最为典型,出土大量石斧、石钺、石玦、陶尊、灰陶等文物,其文化特征与二里头文化高度一致。其中所出石钺为权力象征,据推测其最早的主人应为曲烈。

   据考证,方城县境内的缯国乃夏代始封之侯爵国,八里桥夏代遗址即为缯侯曲烈封国之都城,亦为曾氏族姓的重要起源地。缯国历史悠久,自夏代始封,迄今已逾四千年。其地望属古豫州之域,即今方城县一带。

 

   《禹贡》载豫州乃夏禹故地,《世本》亦记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辞海》释“缯国”即今方城境内。 遗址所在区域夏商文化层丰富,出土文物众多,包括象征王权的石钺、陶爵、陶鼎等,文化特征与二里头夏代文化一致。该地地理位置优越,南接湘汉,北通河洛,东连江淮,西控武关,地处中原战略要冲,为古代“夏路”要道,即夏人所开辟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帝王世系】

曲烈世系 ~~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昌意,【六世颛顼,【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姒中康~【十一世姒相~

【十二世姒少康(夏朝第六代君主


夏王朝时期
【十三世】01    曲烈(姒少康,少子
【十四世】 02炫忠
【十五世】03  坤仁
04 禄
05 浩源
06 富方
07   焜

 


天下归汤时期
【二十世】08    伯基
09    锐
10    汪
11    志梁
12    煌
13    相奎
14    世
15    政治
16    模
17    瑞焕
【三十世】18    垠
19    锦容
20    洪
21    桂茂
22    昭
23    培元
24    硅
25    允漆
26    杞
27    燋熹
【四十世】28    埙和
29    成锐
30   一猜
31    椿
32    炯
33    坦
34    销
35    福波
36    时荣
37    炳
【五十世】38    均柞
39    铃
40    浤仁
41    一松
42    炲
43   墅
44    镇玉
45    沪
46    祥博
47    炻
【六十世】48    台埕
49    字鉴
50    沛
51    朴
52    世,美(前640—前591
【六十五世】53    时泰(前591—前567

 
【其它阅读】

=====

鄫国(zēng guó‌)(亦作缯国),姒少康次子曲烈封国,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1400年

2025年9月3日 16:1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鄫国(zēng guó‌)(亦作缯国),姒少康次子曲烈封国,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1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