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姒曲烈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
本名:姒曲烈
别名:缯侯(夏商)、鄫子(西周以降)
职位:缯国开国君主
身份:夏朝少康次子,姒姓宗室
在位:约前1950年-前1900年
都城:
1.初封于河南方城八里桥(夏商时期)
2.西周东迁至山东兰陵向城镇(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夏人支系)
出生地:
主要成就: 建立夏代同姓方国缯国,延续姒姓宗祀
陵墓:河南方城八里桥夏代贵族墓葬区(推测)
前任:少康(夏朝君主)
继任:儿子 姒某
【个人简介】
姒曲烈(约公元前1950年—前1900年)为夏朝少康的次子,受封于缯地(今河南方城),建立姒姓缯国,是夏朝时期重要的同姓方国之一。其封地位于随枣走廊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肩负着防御三苗势力的重要军事职责。
曲烈在位期间,注重发展丝织产业,所产“缯”布品质精良,广受赞誉,成为当时部落的重要象征与图腾。缯国之名也因此而得。随着国力的增强,缯国逐渐发展为区域性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缯国自建立以来,历经夏、商、周三代,延续约1400年,见证了中国早期王朝的更迭与文明的演进。随着历史变迁,缯国后裔逐渐迁徙各地,衍生出曾氏等多个姓氏,延续了姒姓血脉与文化传承。
【人物生平】
姒曲烈(约前1950年—前1900年)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次子,他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姒曲烈为夏王族后裔,其父少康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成功实现“少康中兴”,恢复了夏朝的统治秩序。在政权稳固之后,少康将次子曲烈封于缯地,建立姒姓缯国,封地位置大致位于今河南方城或山东兰陵一带。这一封国不仅是对王族血统的延续,也是夏朝在东部地区的重要据点。 缯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夏朝东部防线,扼守随枣走廊这一关键通道,承担着防御三苗等周边部族侵扰的重要军事职能。其战略地位使其在夏朝的政治与军事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缯国自曲烈受封建国之后,历经夏、商、周三代,国祚延续约1400年,直至春秋时期(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其存续时间之长,在上古诸侯国中极为罕见,也反映出该国在不同时期的适应能力与统治延续性。 随着缯国的灭亡,曲烈的后裔以国为氏,逐渐形成曾、鄫等姓氏。其中,鄫国太子巫在国破之后逃往鲁国,并改鄫为曾,成为曾姓的得姓始祖,延续了家族的历史血脉。
在河南方城与山东兰陵地区均出土了大量与缯国或鄫国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文物与遗址揭示了该国自夏至商周时期持续发展的文化脉络,也为研究上古时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曲烈的直系后裔曾子(曾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曾参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尤其以孝道思想著称,其代表作《孝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两千余年的深远影响。曾子的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也塑造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家庭、伦理与道德的核心观念。
姒曲烈作为上古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后裔不仅延续了国祚,更在文化与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印记,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血脉。
【受封缯国】
夏代少康在位期间,为巩固统治、分封宗亲,少康将次子姒曲烈封于“缯”地(今河南省方城县北部),建立了重要的诸侯国——缯国。作为夏代的重要封国之一,缯国在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其具体地理位置,学界存在一定争议,一说认为初封地在河南方城,另一说则主张位于今山东苍山一带。 随着历史的演进,周武王灭商之后推行广泛的分封制度,对原有诸侯国进行了调整。缯国亦在此背景下被迁至山东临沂市苍山县西北部,并在新的政治体系中由原本的侯爵降为子爵。迁址后的缯国在史籍中多以“鄫”字记载,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泗上十二诸侯”之一,继续在区域政治与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泗上十二诸侯国列表(春秋战国时期)
宋国:商朝后裔微子启封地,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战国时称"五千乘之劲宋"
鲁国:周公旦封地,周礼保存最完整的诸侯国(今山东曲阜)
卫国: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地,存续832年(今河南濮阳)
邾国:曹姓诸侯国,孟子曾游说于此(今山东邹城)
薛国:任姓古国,战国时被齐所灭(今山东滕州)
郳国:邾国附庸,后称小邾国(今山东枣庄山亭)
滕国:周武王弟叔绣封地,孟子称"善国"(今山东滕州)
莒国:东夷古国,存续至战国(今山东莒县)
任国:风姓古国,夏商时期即有记载(今山东济宁任城)
郯国:少昊后裔封国,以郯子问官闻名(今山东郯城)
费国:季氏采邑,后为鲁国附庸(今山东费县)
邳国:徐戎分支,位于泗水下游(今江苏邳州)
【个人事迹】
技术发明
传说中曲烈精于工艺与工具改良,创制了木工矩尺、捕鱼网罾以及陶器甑等实用器具,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农耕文明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些发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早期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政治活动
缯国曾积极参与商汤灭夏的重要历史进程,在西周时期作为夏禹后裔被重新封国,延续了古老的血脉传承。然而,由于史料的缺失,关于其具体政治活动及历史细节已难考详尽记载。
【封地变迁】
缯国最初的封地位于今河南方城一带,后来迁都至山东兰陵(今临沂市兰陵县),目前鄫国故城遗址仍保存于此,成为研究该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考古发现的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曾出土如石钺等具有权力象征意义的器物,有学者推测其或为曲烈时期的早期都城。 然而,由于现存史料多为后世族谱(如《武城曾氏族谱》)及《世本》等文献记载,缺乏同时期的直接佐证,因此相关历史仍需结合更多考古发现加以印证,以厘清真实的历史脉络。
【曾氏起源】
据传曲烈后裔太子巫在国灭后迁居鲁国,并改姓“曾”,成为曾姓的重要起源之一。儒家代表人物曾子(即曾参)便是其后裔,以孝道与修身齐家治国理念著称,影响深远。 此外,在考古研究中,关于湖北随州发现的曾国是否与古缯国存在关联,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不同观点仍在探讨中,这也为缯国的历史增添了更多学术研究的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缯国的历史文化,建议前往山东兰陵的鄫国故城遗址实地探访,或关注河南方城地区的夏代考古成果,以获得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旁支关联】
据史料记载,曲烈与越国始祖无余(少康庶子)为同父异母的兄弟,皆为大禹后裔,血脉相连,同属华夏古老宗族之一。这一渊源关系在《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佐证了其历史的真实性与宗族的正统地位。
曲烈初封于缯国,位于今河南方城一带,是为早期的封地所在。随着历史变迁与政治形势的发展,缯国后东迁至鄫国,即今山东兰陵一带,延续国祚约1400年。这一迁徙不仅体现了宗族势力的流动与扩张,也见证了古代中原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曲烈受封以来,其后裔世系传承有序,历经夏、商、周三代,完整延续达54代之多,平均每代间隔约为25年,与三代时期贵族世系的传承规律高度吻合。这一世系的详细记录可见于《武城曾氏族谱》,内容严谨、脉络清晰,与《国语》《史记》等权威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宗族文化研究意义。
【家族世系】
直系世系(前1950年-前567年)
【十一世】祖父:姒相
【十二世】父亲:姒少康(夏朝第六代君主
【姒曲烈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昌意,【六世颛顼,【七世鲧,【八世禹→【九世启→【十世姒中康~【十一世姒相~
【十二世姒少康(夏朝第六代君主
夏王朝时期
【十三世】01 曲烈(姒少康,少子
【十四世】 02炫忠
【十五世】03 坤仁
04 禄
05 浩源
06 富方
07 焜
天下归汤时期
【二十世】08 伯基
09 锐
10 汪
11 志梁
12 煌
13 相奎
14 世
15 政治
16 模
17 瑞焕
【三十世】18 垠
19 锦容
20 洪
21 桂茂
22 昭
23 培元
24 硅
25 允漆
26 杞
27 燋熹
【四十世】28 埙和
29 成锐
30 一猜
31 椿
32 炯
33 坦
34 销
35 福波
36 时荣
37 炳
【五十世】38 均柞
39 铃
40 浤仁
41 一松
42 炲
43 墅
44 镇玉
45 沪
46 祥博
47 炻
【六十世】48 台埕
49 字鉴
50 沛
51 朴
52 世,美(前640—前591
【六十五世】53 时泰(前591—前567
54 太子巫
得姓始祖
太子巫(曲烈五十四世孙)在鄫国灭亡后奔鲁,去邑改姓曾,成为曾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