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国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初期(前770年—前7世纪)
02. 中文名:毕国
03. 别称:毕侯国(《史记》称“毕公高之国”)
04. 国号:毕
05. 爵位:侯爵(《通志·氏族略》载“毕公高侯于毕”)
06. 开国君主: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
07. 首都:毕都(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五陵塬,周文王、武王陵附近)
08. 主要城市:镐京(西周王都,今西安西南,毕国近畿)
09. 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奉行周礼,受周王室管辖
10. 国土面积:约50-100平方公里(今咸阳渭水北岸狭长地带)
11. 相邻国家:周王室直辖地(南)、犬戎(西北)、晋国(东,春秋时)
12. 末代君主:史书未载名号
【概述】
毕国是中国周朝时期分封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国君为姬姓,爵位为公爵,地位显赫。周武王姬发在灭商建立周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安抚宗亲,分封了众多诸侯,其中便包括他的第十五弟姬高。姬高被封于毕地(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因此被称为“毕公高”。
毕公高不仅拥有封国,还在周王室中担任要职,是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对周初的政治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毕国的封赐不知因何原因逐渐中断,具体时间与缘由已难以考证。毕国的后裔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封地与特权,纷纷迁徙各地,散居四方。其中,有一支后人迁入晋国,并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魏氏家族,成为晋国的重要宗族之一,后来更在战国时期成为“三家分晋”之一的魏国的主要力量,延续了毕国一脉的历史影响。
【国号来由】
毕国(Bì Guó)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其国号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以封地‘毕’为名”。从地理上看,周武王将他的弟弟姬高(即毕公高)分封于“毕地”,即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北部、渭水两岸一带。此地古称“毕原”或“毕陌”,不仅是毕国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周王室的宗庙和陵寝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宗教地位。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命名多以封地的名称为依据,例如“鲁”“晋”等,毕国也正是遵循这一传统,以封地之名“毕”作为国号。 这一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地理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毕国作为周王室同姓诸侯,其地位显赫,承载着拱卫王室、维护宗法秩序的重要使命。
【历史脉络】
毕国,作为西周时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见证了周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1. 建国与封赐(约公元前1046年)
毕国的建立源于周武王在灭商之后所推行的宗法分封制度。为巩固新政权、稳定天下局势,周武王将宗室和功臣分封至各地,以屏藩王室。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姬高,因其卓越功勋与尊贵身份,被封于毕地(今陕西咸阳北渭水两岸),建立毕国。毕国为姬姓公爵诸侯国,地理位置靠近西周都城镐京,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地位,象征着王室对宗亲的倚重与信任。
2. 历史发展与地位演变
毕国自建立以来,长期作为周王室的近支诸侯,参与朝政事务,并在西周政治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毕公高本人曾辅佐周成王,留下“作《毕命》”的历史记载。随着西周社会结构的演变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毕国的地位虽有所变化,但始终与王室保持密切联系,成为维护周王朝统治的重要力量之一。
3. 灭亡(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22年)
毕国的灭亡发生在春秋初期,具体原因存在两种主要说法:
一是西戎入侵。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之后,关中地区陷入动荡,西戎等少数民族势力趁机侵扰,毕国可能在战乱中被攻灭;二是王室收回封地。
另一种观点认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对部分旧有封国进行调整,毕国可能在此背景下被王室收回土地,失去独立地位。 无论灭亡的具体方式为何,毕国的消失标志着西周分封体制的逐渐瓦解,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兼并、王室衰微的历史趋势。
【政治】
1. 政治地位
作为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公爵国,毕国在西周初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地位。国君毕公高,本名姬高,是周王室的同姓贵族,位列“周初四圣”之一,与周公旦、召公奭齐名,共同辅佐周王室稳定天下、治理朝政。其地位之尊崇,体现了周初对宗室贤才的倚重。 此外,毕国的封地毕原位于今陕西咸阳北部,地处周王室京畿核心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毕国在此肩负着拱卫镐京、守护周陵的重要职责,是王室安全的屏障之一,也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周朝政治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2. 政治制度
在政治制度方面,毕国严格遵循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毕公高之长子楷伯受封另建楷国,次子则继承毕国君位,形成“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支系”相结合的统治模式。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保障了毕国本宗的延续,也通过分封扩展了姬姓宗族的政治影响力,有助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在司法制度上,毕公高在辅佐成王时期推行“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废除了商朝遗留的严刑峻法,倡导宽和、公正的法律精神。他主持建立了“三刺”审判程序,即讯问群臣、群吏及万民的意见,以确保判决公正、合乎民意。这一司法改革为“成康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西周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3. 政治影响
毕公高不仅在毕国治理中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更长期担任周王室的执政大臣,参与制定《周礼》,推动礼制建设,规范诸侯行为,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他所倡导的政治理念与制度实践,深刻影响了西周早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为周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结构】
毕国社会结构深受周代宗法制度影响,呈现出鲜明的等级特征。毕国的统治阶层由周王室宗亲毕公高(姬高)及其后裔组成,形成了以“大宗—小宗”为核心的宗法体系。在这一制度下,毕公高作为周王室的重要成员,不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也对国内事务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其后裔则依据宗法关系,层层分封,形成稳定的统治网络。
继承制度
毕国实行“嫡长子继承+分封支系”的模式。毕公高长子楷伯受封于楷国,次子则继承毕国国君之位,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有效避免了内部权力纷争,也通过分封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使毕国在周初诸侯林立的政治格局中保持稳定与发展。
贵族与平民
毕国社会结构的第二个重要层面是贵族与平民的分野。贵族阶层主要包括毕国国君、卿大夫以及世袭官员,他们不仅掌握政治权力,还负责封地内的军事防御、司法审判等重要职能。例如,毕公高曾主持“三刺”审判制度,通过讯问群臣、群吏和万民来确保司法公正,体现出早期的民主参与理念。 社会的基层则由平民和农奴构成,主要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他们依附于贵族土地,承担赋税与劳役,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其中一部分平民为周初安置的商朝遗民或战争俘虏,虽地位较低,但也在周礼制度的规范下逐渐融入新的社会秩序之中。
【军事】
1. 军事职能与地位
毕国地处周王室京畿之地(今陕西咸阳北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承担着拱卫镐京、守护周文王与周武王陵寝的重任。作为西周初期的重要战略屏障,毕国在维护王室安全、稳定西部防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军队构成方面,毕国实行以“国人”为主体的军事制度。所谓“国人”,主要指贵族子弟,他们是军队的核心力量,负责战车作战与指挥。平民则作为辅助兵源,承担后勤、步兵等任务,形成“兵农合一”的军事体系。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也维持了国家的农业生产。
2. 军事制度
西周时期,战车是军队的主力作战单位,毕国作为公爵国,拥有一定数量的战车部队,这在当时是衡量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战车部队通常由贵族驾驶,配备精良武器,配合步兵协同作战,形成完整的战术体系。
3. 军事衰落与灭亡
随着西周王朝的衰落,毕国的军事地位也逐渐削弱。西周灭亡后,关中地区陷入动荡,西戎势力趁机入侵,毕国可能因此丧失了有效的军事防御能力,最终在战乱中灭亡。 另一种说法认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毕国的战略价值下降,王室出于政治和军事调整的需要,收回了毕国的封地,导致其军事力量的终结。
4. 军事遗产
尽管毕国最终走向灭亡,但其军事传统并未完全消失。部分毕国族人迁徙至其他诸侯国,继续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例如,毕万作为毕国后裔,投奔晋国后凭借军功受封魏地,成为魏氏始祖,后来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这一支系的崛起,可以说是毕国军事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疆域】
1. 核心封地
毕国的封地主要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至咸阳市北部一带,地处渭水南北两岸,史称“毕原”或“咸阳原”。这一区域不仅是毕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其经济与文化的核心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耕,为毕国的早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战略要地方面,毕国疆域紧邻周王室的都城镐京(今西安西南),是西周时期京畿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周王室的近邻,毕国承担着拱卫周陵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周文王、武王等先王的陵寝均位于毕原之上。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政治与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王室信赖的屏障与依托。
2. 疆域变迁
在西周初期,毕国的疆域相对稳定,以毕原为中心,可能还包括周边的一些附属村落或采邑。此时的毕国在周王室的支持下,政局稳定,社会安宁,是西周众多诸侯国中较为重要的一个。 到了春秋初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微以及西戎势力的不断侵扰,毕国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加之周王室对封地的重新调整,毕国的疆域开始逐步缩小,影响力也随之减弱。
3. 地理意义
毕原不仅作为毕国的核心区域,更因其是周文王、武王、周公等周王室先祖的陵寝所在地而具有极高的政治象征意义。毕国的贵族阶层长期负责主持祭祀活动,维系着与王室之间紧密的政治与宗教联系,进一步巩固了其特殊地位。毕国地处关中平原的腹地,是防御西戎东进的重要防线。其地理位置不仅关乎毕国自身的安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西周王朝的边防安全。
【外交】
毕国外交关系错综复杂,既体现了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政治纽带,也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首先,毕国与周王室保持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毕国的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姬高),作为周王室的近支宗亲,毕国在西周政治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毕公高位列周初“三公”之一,与周公旦、召公奭并肩辅佐成王、康王,共同推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毕国的封地毕原位于今陕西咸阳一带,地处周王畿核心区,直接拱卫镐京,是周王室的重要屏障,政治地位显赫,长期承担辅佐王室、稳定朝局的重要职责。
其次,毕国通过联姻方式与姬姓诸侯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政治联盟。例如,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倗伯鼎”铭文表明,毕国贵族女性“毕姬”嫁入倗国,成为倗伯夫人。这种婚姻关系不仅体现了毕国与倗国之间的亲缘纽带,也反映出西周时期通过联姻加强诸侯间合作的普遍做法。
毕国后裔毕万在春秋初期投奔晋国,被晋献公封于魏地,成为晋国的重要卿大夫,其后裔发展为魏氏家族,最终促成“三家分晋”的历史变局,显示出毕国对后世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在维护周王室权威方面,毕公高曾受命治理东郊,负责平反商纣王时期的冤狱,释放被囚禁的百姓,并表彰直谏功臣,以此巩固周王室的政治合法性。他的治理理念与政策延续至成康时期,形成了“刑措不用”的安定局面,为西周早期的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也存在多方面的互动。在与任姓诸侯的关系上,部分任姓分支,如奚仲的后裔,在迁居毕原后逐渐改姓毕氏,可能与毕国形成了文化与族群的融合。这种姓氏与族群的变迁,也反映了当时各地人群流动与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
西周晚期,毕国可能参与了周王室对西戎的防御事务。虽然相关记载较少,但从地理位置来看,毕原作为王畿要地,极有可能在抵御外敌、保障王室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
农业
农业经济
毕国的核心区域位于关中平原的渭水两岸,即今天的陕西咸阳与西安北部一带。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宜农耕生产。主要农作物包括粟和黍等粮食作物,使毕国成为西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农业的稳定发展不仅支撑了本地人口的生计,也为国家的经济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土地管理方面,毕国实行西周时期典型的井田制度。土地被划分为“公田”与“私田”两类,其中公田归贵族所有,而农民则在私田上耕作以维持生计。同时,农民还需承担为贵族耕种公田的劳役,并缴纳一定的贡赋。这种制度既保障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秩序与农业生产体系的运转。
手工业
手工业与贸易
作为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封国,毕国在手工业方面也具有较高水平,尤其以青铜器的制作而著称。考古发现的“毕公簋”等青铜器物,充分体现了毕国在铸造工艺和器物装饰方面的精湛技艺。这表明毕国可能设有专门的青铜铸造作坊,具备一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毕国承担着向周王室缴纳贡赋的义务,贡品包括粮食、布帛以及青铜器等重要物资。凭借渭河水路的便利交通条件,毕国与王都镐京之间保持了较为频繁的物资流通与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与中央王室的联系。
经济衰落
进入春秋时期后,毕国的经济状况逐渐走向衰落。西戎势力频繁入侵关中地区,对毕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体系造成了严重破坏。农田荒废、人口流失,经济基础遭到动摇,国家的稳定也受到威胁。 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对毕国的扶持逐渐减弱,毕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职能随之下降。最终,毕国原有的封地被纳入周王室直接管辖的“毕陌”区域,失去了独立的经济与政治功能,标志着其作为一个独立封国的终结。
经济遗产
尽管毕国最终走向灭亡,但其经济影响并未完全消失。毕国后裔毕万在晋国受封于魏地(今山西南部),将关中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引入晋国。这一传播为后来战国时期魏国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成为毕国历史遗产的重要延续。毕国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农业经验与文化影响在新的地域和时代中继续发挥作用。
【文化】
1. 宗法礼制与祭祀文化
毕国地处毕原(今陕西咸阳以北),是周代重要的宗族封地,也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周王室先祖的陵寝所在。毕国贵族世代负责主持周王室先祖的祭祀活动,形成了独特的“陵邑一体”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体系。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毕国在周代宗法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毕国在礼器制作方面也具有显著成就。考古发现的“毕公簋”等青铜器物,充分展示了毕国对西周礼器铸造技术的掌握。这些青铜器不仅工艺精湛,其纹饰与铭文也深刻反映了周代“尊祖敬天”的礼制传统,体现出毕国对周礼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政治文化影响
毕国在西周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尤以毕公高(姬高)为代表。他作为周成王、康王时期的辅政重臣,秉持宽仁治国理念,积极参与朝政,协助推行多项重要政策,为“成康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实践,成为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典范,影响深远。 作为周王室的近亲封国,毕国不仅肩负着拱卫镐京、维护王室安全的军事职责,还承担着管理周陵、主持祭祀等重要职能。毕国贵族长期参与周王室的朝政事务,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认同与文化归属感。其文化发展始终以周礼为核心,体现出对周王朝制度与价值观的深度认同和传承。
【后裔去向】
毕国灭亡后,其后裔逐渐迁徙至各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形成了多支重要的家族分支。
1. 晋国魏氏分支
毕国灭亡后,其后裔毕万投奔晋国,并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建立魏氏宗族。这一支系在晋国迅速崛起,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势力强大。至毕万的后代魏斯(即魏文侯)时期,魏氏与韩、赵两家联合,共同瓜分晋国,建立了战国时期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建立标志着毕国后裔在政治上的重要延续,也为后世毕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中原迁徙与郡望形成
随着历史变迁,毕国后裔不断向中原各地迁徙,并逐渐形成多个具有影响力的郡望。其中,部分后裔迁居至山东东平(今山东泰安一带),发展为著名的“东平毕氏”。这一支系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涌现出多位历史人物,如东汉的毕谌、南北朝时期的毕众敬等,皆为当时政坛或文坛的重要人物。此外,还有一支毕氏后人迁徙至河南河内(今河南焦作地区)及山西太原一带,成为当地望族。北魏时期,因鲜卑族改姓政策,部分少数民族如出连氏等改姓为毕氏,进一步壮大了毕姓在当地的影响力。
3. 南迁与民族融合
唐末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等战乱频发,毕姓族人开始向南方迁徙,避乱安居。他们逐渐分布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例如,毕球曾避居京师,而毕士安的后裔则迁徙至河南郑州一带。与此同时,毕姓也经历了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历史上,匈奴、突厥、女真等多个民族中均有改姓毕氏者。如北魏时期的鲜卑屠各部、唐代的突厥阿史那部等,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融入毕姓族群,丰富了毕姓的民族构成。
4. 现代分布
进入现代社会,毕姓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三省最为集中。此外,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也有较多毕姓族人聚居。随着明清时期的移民潮,部分毕姓族人迁徙至东北亚及东南亚地区,形成了海外毕姓的分布,进一步拓展了毕姓的文化影响力和家族网络。 毕国后裔历经数千年迁徙与繁衍,不仅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印记,也在不断演变中传承和弘扬了毕姓家族的文化精神。
【名人】
1. 毕公高(姬高)
毕公高,名姬高,是毕国的始祖,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异母弟,位列西周初年“周初四圣”之一。他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武王伐纣灭商之际,毕公高辅佐兄长建立周朝,立下赫赫功勋,后受封于毕地(今陕西咸阳北),成为毕国的开国君主。在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他主持朝政,秉持宽仁治国的理念,推动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为“成康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治国思想与实践被视为西周礼制的典范,影响深远。毕国后裔以国为氏,形成毕姓正宗,世代传承其精神与文化。
2. 毕万
毕万是毕国后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也是魏国的始祖。毕国灭亡后,毕万投奔晋国,凭借卓越的才能和战功,受封于魏地(今山西芮城),成为魏氏始祖。其后裔逐渐壮大,最终建立了战国时期的魏国,成为诸侯强国之一。据《左传》记载,晋国占卜师卜偃曾预言:“毕万之后必复其始。”这一预言在魏国建立后得以应验,充分体现了毕万家族的历史影响力与命运轨迹。
3. 其他毕姓名人
东汉末年,
1.毕谌是东平毕氏的代表人物,曾担任曹操的谋士,在乱世中展现出不凡的智慧与谋略。
南北朝时期
2.毕众敬是北魏将领,出身鲜卑族,后改姓毕氏,成为毕姓中少数民族的杰出代表,其忠勇与战功在当时备受称颂。
4. 少数民族毕姓名人
在少数民族中也有重要代表。
阿史那·社尔,原为突厥王子,归附唐朝后因功勋卓著被封为毕国公,其后人遂以毕为氏,融入中华姓氏文化之中。
金国时期,女真族的必兰部在汉化过程中改姓毕氏,成为毕姓的重要分支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姓氏的广泛传承。
【出土文物】
毕国历史虽在传世文献中记载较少,但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考古发现,逐渐揭开了其历史面貌。
1. 青铜器与礼器
毕公簋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之一,其铭文记载了毕公高受周王册封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毕国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关键实物证据。此外,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倗伯鼎也具有重要价值,其铭文“倗伯乍毕姬宝旅鼎”明确表明此鼎为倗伯为毕姬所作,证实了毕国与倗国之间的联姻关系。毕姬为毕国贵族女性,这件礼器的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提供了实物依据。
2. 墓葬与随葬品
在陕西咸阳的毕原(即毕国故地)发现了多座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统称为毕原墓葬群。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车马器及陶器,其中部分器物上刻有“毕”字铭文,进一步确认了该地为毕国的核心区域。而在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的1号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规格极高的倗国夫人墓,墓主为嫁入倗国的毕国贵族女性——毕姬。墓中出土了青铜鼎、盘、簋等礼器,其随葬品的规格甚至高于倗伯本人,反映出毕国与周王室之间密切的政治关系,也体现了毕姬身份的尊贵。
3. 其他文物
在毕国故地还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器和漆器残片,其中包括鬲、豆等典型器型,展现了当时京畿地区的工艺水平和生活风貌。此外,在毕国贵族墓葬中也常见玉琮、玉璧等玉质礼器,其形制与风格与周王室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高度一致,表明毕国在文化上与周王室保持高度同步,具有浓厚的宗周文化特征。
4. 考古意义
由于文献中关于毕国的记载极为简略,相关考古发现对于填补历史空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提供了关键材料。毕姬墓的发现更是揭示了毕国与周边诸侯国如倗国之间通过婚姻建立政治联盟的历史事实,反映了西周时期复杂的宗法与外交体系。
5. 现存文物分布
目前,毕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主要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公众了解毕国历史文化提供了直观资料。而山西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的倗伯夫妇墓相关文物,包括与毕姬密切相关的青铜器等,则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进一步丰富了对毕国与倗国关系的认知。
山西绛县毕姬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一、考古发现时间与发掘过程
毕姬墓(编号M1)位于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是西周时期倗国贵族墓葬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墓葬的发掘工作始于2004年,历时三年,于2007年完成。此次发掘不仅揭开了这座高等级贵族墓葬的神秘面纱,也为研究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中部分器物上刻有“毕姬”铭文,如倗伯鼎,由此确认墓主为来自毕国的贵族女性——毕姬。这一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与周边异姓小国之间的政治与婚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2005年:墓葬主体结构清理完成,墓主身份初步确认为西周毕国贵族女性“毕姬”。 2010年:青铜器铭文“倗伯乍毕姬宝旅鼎”被释读并公布,进一步证实了毕国与倗国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关系。 2016年:《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掘报告》正式出版,系统整理并公布了毕姬墓的全部考古资料,标志着该墓葬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研究进展与历史意义
毕姬墓的发现与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核心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毕姬墓的出土填补了西周时期关于姬姓诸侯国(如毕国)与异姓小国(如倗国)之间政治联姻的实物空白。铭文的释读不仅证实了两国之间的婚姻联盟,也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贵族婚姻网络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墓葬规格明显高于同墓地的倗伯墓,显示出墓主身份的尊贵。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毕国作为周王室近亲诸侯国的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政治影响力和礼制等级。
三、出土文物与展览情况
毕姬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现主要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并在常设展览中展出。其中,倗伯鼎等带有铭文的重要文物成为公众了解西周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毕姬墓的考古发现不仅是山西地区西周考古的重要成果,也为全面认识西周社会结构、宗法制度与文化面貌提供了关键依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将持续显现。
【史料记载】
《史记·周本纪》详细记载了毕公高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的重要功绩,并参与“成康之治”,为西周初期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
《晋世家》中,则提及毕国后裔毕万投奔晋国、受封于魏地的历史事件,这一支系后来发展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奠基力量。
《左传》中亦有相关记载,记述毕万随晋献公征战四方,并最终获封魏地,当时有预言称其家族“必复其始”,预示着其后裔将重振先祖基业。
宋代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明确指出,毕国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所受封,属姬姓诸侯国,进一步厘清了毕国的宗源与姓氏起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详尽梳理了毕公高的世系脉络,以及毕国与魏国之间的传承关系,为后人研究毕氏家族的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姓氏考略》由清代学者邓廷桢编撰,其中对毕姓的起源进行了深入考证,指出毕姓源于毕国,而毕国乃周王室姬姓封国,其后人以国为氏,形成毕姓。
《世本》作为先秦至汉代流传的重要谱牒文献,也记载了任姓毕氏早于姬姓毕氏出现的情况,虽未详述毕国历史,但为研究毕姓的多元起源提供了线索。
《吕氏春秋》提及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国时,“毕”被列为重要封地之一,反映出毕国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则记载了毕国故地的地理沿革,其地望位于今陕西咸阳以北,为后人探寻毕国遗址提供了地理依据。
考古与铭文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提供了直接佐证。例如“毕公簋”“倗伯鼎”等出土器物的铭文中明确提到了毕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印证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也为毕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帝王世系】
【二十三世】毕公高,毕国开国君主 ,毕氏始祖(周文王第十五子0
?毕伯克
毕伯硕父
此后世系不明.........。
【家族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十二世】【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二十世】【周太王姬亶】(生三子,1吴太伯 ,2仲雍 ,3.季历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封地争议:传统观点:受封于制地(今河南荥阳),建立东虢国,爵位公爵。新考据:或为单一虢国分支,虢仲为初代国君,其子辈(如虢叔)分封衍生西虢。
【二十二世】周文王姬昌(生十子,
长子: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
15子:毕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