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国‌(liǎo guó)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补充说明
‌西蓼‌:位于豫鄂交界,属南阳盆地东缘,与楚文化核心区接壤。
‌东蓼‌:地处豫皖交界,为淮河支流史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楚东扩的战略要地。
‌舒蓼‌:属群舒方国,位于皖西丘陵地带,为吴楚争霸的缓冲区域。
地理特征对比
‌西蓼‌:以唐河、蓼阳河为水系,属汉水流域。
‌东蓼‌:依托史河、淮河,农业发达,青铜文化显著。
‌舒蓼‌:地处大别山东麓,多山地丘陵,受吴楚双重影响。
 

西蓼国

   西蓼国开国君主为廖叔安,己姓,黄帝后裔,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蓼地(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建立己姓蓼国。

一、族姓与源流

1. 己姓属性: 西蓼国为己姓诸侯国,属祝融八姓之一,与周王室姬姓不同。廖叔安因治水之功受封,其后人以国为氏,形成廖(蓼)姓,后代主要分布于河南等地。

2. 与东蓼国的区别: 西蓼国为己姓,而东蓼国为姬姓,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裔,二者族姓不同,分属不同宗支。

 

二、历史记载与考古佐证

1. 文献依据: 《左传·文公五年》记载,蓼国为庭坚(颛顼“八恺”之一)之后,廖叔安为西蓼国开国君主。《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明确指出:“廖姓源于西蓼国廖叔安。

2. 地名与遗址: 西蓼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遗址称“蓼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证实其历史真实性。

     西蓼国开国君主廖叔安是己姓诸侯国的奠基者,其历史与“汉阳诸姬”防御体系中的姬姓蓼国(东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周代诸侯国族姓的多样性与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东蓼国

   互联网记录:东蓼国开国君主为伯廖,周文王之子,于西周初年受封于蓼地(今河南固始县),建立姬姓蓼国。

 

一、族姓争议

1. 姬姓主流说: 主流观点认为东蓼国为姬姓诸侯国,其开国君主伯廖为周文王后裔,符合“汉阳诸姬”联盟的族姓特征。 依据《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汉阳诸姬”多为周王室同宗,姬姓诸侯国广泛分布于汉水以北地区。

2. 高阳氏后裔说: 部分文献记载东蓼源自高阳氏(颛顼)之后庭坚的封国,属己姓,与祝融八姓相关。 此说可能源于早期蓼国渊源(如西蓼国),但东蓼作为西周重建之国,学术界普遍采信姬姓之说。

根据《左传·文公五年》记载,固始县蓼国(东蓼)灭亡时,鲁国大夫臧文仲感叹“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暗示其与高阳氏的关联。

 

二、都城遗址与历史印证

1. 蓼城岗遗址: 东蓼国都位于今河南固始县东北的蓼城岗,2006年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出土青铜器、陶片等遗存。 遗址规模与“汉阳诸姬”诸侯国等级相符,印证其区域政治中心地位。

2. 青铜器铭文: 固始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如蓼子盏)铭文中虽未直接提及伯廖,但“蓼”字与“姬”姓的关联为东蓼的历史提供了间接证据。

       东蓼国开国君主伯廖为周文王后裔,受封于蓼地,建立姬姓诸侯国,其发展与“汉阳诸姬”防御体系密切相关。尽管存在族姓争议,但主流学说结合考古成果,均支持其姬姓属性及都城遗址的历史真实性。

 

舒蓼国

  舒蓼国开国君主 文献未明确记载其具体姓名,但结合历史背景与族源可作如下推断:

一、族源与历史背景

1. 族属与地理位置: 舒蓼国为偃姓诸侯国,属于“群舒”军事集团成员,位于今安徽省舒城县。 “群舒”包括舒庸、舒鸠、舒龙等小国,均为皋陶后裔,与东夷族群有密切渊源。

2. 存续时间: 约公元前7世纪建立,于公元前599年(楚庄王十三年)被楚国所灭。

 

二、开国君主推断

1. 无直接文献记载: 《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未明确记录舒蓼国开国君主之名,可能因其国力弱小,未受史家重点关注。

2. 族源关联: 舒蓼为偃姓,系皋陶后裔。皋陶为尧舜时期重要贤臣,其后代在江淮地区建立了多个偃姓诸侯国,如六国、英国、桐国等。 据此推测,舒蓼开国君主应为皋陶某一支系的后裔,但具体姓名已不可考。

 

      由于史料缺失,舒蓼国开国君主的确切身份无法确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为偃姓贵族,出自皋陶之后,是“群舒”诸国之一,在楚国扩张进程中最终被吞并,反映了春秋时期江淮小国的历史命运。

 

1.舒、舒庸、舒蓼国、舒鸠、舒龙、舒鲍、舒龚(见于《左传》《史记》与考古发现) 

2.宗、巢 属群舒分支,《左传·文公十二年》载“群舒叛楚”,杜注:“宗、巢二国,群舒之属”)

 

西蓼与东蓼

两个东蓼国

1.东蓼国存在两个不同来源的记载,需从族姓、地望和时间线区分:

‌姬姓东蓼国(西周封国)‌

‌族姓‌:明确为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属周王室同姓宗亲‌。位于今河南固始县东北及安徽霍邱县,都城在固始高墩子遗址‌约公元前7世纪末至前622年,被楚公子夑所灭‌。



2‌.己姓蓼人重建的东蓼国‌

‌族姓‌:西蓼(己姓,祝融后裔)灭亡后,部分遗民东迁至固始一带重建,仍称“东蓼”‌,此东蓼国为西蓼(前701年灭于楚)灭亡后的延续,最终同样被楚国吞并‌。
 


是否为同一国家?
‌非同一国‌:
姬姓东蓼国为西周初封,属主动分封;己姓东蓼国为西蓼遗民重建,属被动迁徙‌。
二者族姓、起源不同,但地望重叠(均以固始为中心),且均亡于楚‌。

 


关键争议点
‌史料混淆‌:因姬姓东蓼国记载简略,后世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左传》明确区分了楚武王灭西蓼(己姓)楚穆王灭东蓼(姬姓)‌。

 

《左传》中关于西蓼国(己姓)与东蓼国(姬姓)的记载确实存在明确区分,

西蓼国(己姓)的记载‌
见于《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

"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此处蓼国为楚武王所灭,属己姓,位于今河南唐河县‌。

东蓼国(姬姓)的记载‌
见于《左传·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

"楚公子燮灭蓼。"
此蓼国为楚穆王所灭,属姬姓,位于今河南固始县‌。

关键差异点
‌姓氏与时间‌:西蓼为己姓(前701年灭),东蓼为姬姓(前622年灭),二者相隔近80年‌。
‌地理分布‌:西蓼位于南阳盆地(唐河县),东蓼位于淮河中游(固始县)‌。
‌文献佐证‌:《史记》等后世文献因混淆二者,误将"姬发""姜太公"等称谓泛化,但《左传》明确区分了不同蓼国的世系与归属‌。

 

西蓼国灭亡时间考辨
关于西蓼国(己姓)的灭亡时间,现存史料存在两种记载,需结合《左传》原文及后世注疏进行辨析:

‌1.《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前701年)‌

楚武王伐随、绞、州、蓼联军时,蓼国(己姓)已参与反楚联盟,后为楚所灭‌。
杜预注《左传》明确将蓼国(己姓)与西蓼对应,地望在今河南唐河县‌。



结论:
‌己姓西蓼国‌的灭亡时间应以《左传·桓公十一年》为准,即‌前701年‌‌。

己姓东蓼国‌的灭亡时间是公元前622年。

姬姓东蓼国‌的灭亡时间是公元前622年。

 
 
【其它阅读】

=====

蓼国‌(liǎo guó)春秋时期存在于淮河流域的三个同名 不同族姓与地域的诸侯国

2025年9月14日 17:3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异姓诸侯国    蓼国‌(liǎo guó)春秋时期存在于淮河流域的三个同名 不同族姓与地域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