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 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
02 中文名: 贰国 
03 别称:汉东诸侯
(主流称汉阳诸姬成员(《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存疑为淮阳诸嬴(仅见于部分地方志,未获主流史学界认可))
04 国号: 贰 
05 爵位: 未详
06 开国君主: 周武王庶子后裔(具体姓名未载) 
07 首都: 今湖北省广水市吴店镇王子店村(考古遗址佐证) 
08 主要城市:清发水(涢水即府河,流域涵盖广水、安陆等地)
09 政治体制: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隶属周王朝“汉阳诸姬”防御体系 
10 国土面积:(小型诸侯国) 
11 存续:西周初期至春秋早期(前701年)
12 相邻国家: 轸国、郧国、随国

13 末代君主: 未详(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

 

【概述】

   贰国为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属“汉阳诸姬”防御体系成员,位于今湖北广水市吴店镇王子店村(首都被考古证实)。其地扼守汉水北岸、涢水流域战略要道,是周王朝遏制楚国北进的前沿屏障。
   该国存续于西周初期至春秋早期(前11世纪—前701年),最晚记载于前701年与楚国结盟,后因周王室衰微、楚国扩张被灭。
   作为“汉阳诸姬”重要成员,贰国与轸国、郧国、随国相邻,共同承担屏藩周室、抵御淮夷与楚国的使命,但最终未能逃脱被楚国吞并的命运。

 

【国号】

   贰,源自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体系。作为“汉阳诸姬”防御体系成员,其国号直接以“贰”为名,见于《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 。考古发现的王子山遗址及出土青铜器进一步印证了该国号的真实性。

   出处~《左传》‌载“楚屈瑕将盟贰、轸”,表明贰国为春秋时期与轸国并列的小国‌。

 

【历史脉络】

   作为“汉阳诸姬”诸侯国联盟的成员,其历史发展深刻反映了周王朝对南方边疆的战略布局以及楚国崛起过程中的地缘博弈。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推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政策,将宗室庶子分封于江汉地区,建立贰国,扼守汉水北岸、涢水流域的交通要道——随枣走廊。这一区域不仅是连接中原与江汉平原的关键通道,更蕴藏丰富的铜矿资源,为周王室青铜铸造提供重要原料保障。

   贰国在政治与军事上承担着护卫战略通道与资源运输的双重使命。 作为“汉阳诸姬”防御体系的前线诸侯之一,贰国与轸国、郧国、随国等形成紧密的地缘联盟,构建起三道防线,有效遏制楚国北进,维护周王朝南部边疆安全。

   西周中后期,周昭王穆王多次南征楚国,贰国积极参与戍边行动,依托联防机制维持区域稳定。然而进入春秋早期,随着周王室东迁后权威衰落,中原霸权更迭,楚国趁势崛起,逐步摆脱控制并开启扩张之路。失去中央支援的“汉阳诸姬”陷入孤立,贰国虽曾于公元前701年试图与楚结盟以求自保,终难逃被吞并的命运。 

 

【政治】

    作为西周时期“汉阳诸姬”防御体系的核心成员,贰国的政治结构与周王朝的分封制度紧密相连,其政治特征体现了典型的宗法分封体制下的诸侯治理模式。

一、政治体制:宗法分封下的姬姓诸侯国

贰国为周武王庶子后裔所建,属姬姓诸侯,由周天子正式册封,直接受中央王权管辖。其国家体制严格遵循西周分封制度,国君在享有封地内行政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履行对周王室的义务,包括定期朝贡、戍守边疆、随王出征等。贰国具备设置官吏、组建军队及再分封卿大夫的权利,体现出“国中有国”的治理特点。

在等级秩序上,贰国处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体系中的诸侯层级,国君需按时朝觐天子,汇报政事,维护宗法秩序。国内治理可能采用世卿世禄制度,重要职位由宗室贵族世代承袭,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闭权力结构,确保统治集团的稳定与延续。

 

二、军事与防御:汉阳诸姬联防体系的重要支点

贰国地处江汉平原北部,与轸国(今湖北应城)、郧国(今湖北安陆)、随国(今湖北随州)毗邻,共同构成“汉阳诸姬”军事联盟,旨在抵御楚国北扩。其战略要塞沿涢水流域分布,依托自然地理屏障,构筑起周王朝南土的防线。

作为周王室南方防御体系的关键一环,贰国曾参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的南征行动,承担前线作战与后勤保障职能。考古发现的青铜兵器窖藏表明,贰国不仅拥有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还可能具备兵器制造与储备能力,凸显其军事战略地位。

 

三、与周王室的关系:藩屏周室的宗亲支柱

贰国的立国宗旨正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通过血缘纽带巩固周王室对南方疆域的控制。作为王室宗亲,贰国在政治上高度依附于周天子,是维系中原与江汉地区联系的重要桥梁。

其地理位置扼守随枣走廊——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中游的核心通道,同时掌控通往铜矿资源区的运输线路,而铜料正是铸造礼器与兵器的战略物资,对周代礼制与军事具有重要意义。

 

四、政治困境与最终覆灭

随着平王东迁,周王室权威衰落,对南方诸侯的支援能力大幅削弱,导致“汉阳诸姬”逐渐孤立无援。楚国自熊渠起持续北进,在楚武王至楚庄王时期加速扩张,通过军事征服与外交分化瓦解诸侯联盟。

尽管贰国曾试图通过与晋国范氏等强大家族联姻来提升政治影响力,但作为小国难以摆脱依附命运。最终因地处楚国北上要冲,于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01年被楚国吞并,成为楚国崛起过程中的牺牲品。

 

【社会】

    血缘纽带和等级秩序的双重维系下,贰国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权力集中的贵族统治体系,展现出典型的早期国家治理模式。

   在等级制度方面,贰国的社会架构呈现出鲜明的金字塔形态。顶层为诸侯国君,据考为周武王庶子后裔,属姬姓宗室成员,受周天子册封,享有对封地的世袭统治权。国君不仅负责国内政务,如设置官吏、组建武装、征收赋税徭役,还需履行对周王室的义务,包括定期朝觐、纳贡及参与戍边作战。

   中层由卿大夫与士构成,其中卿大夫多出自宗室支系或功勋家族,职位世袭,掌握行政与军事实权,负责地方治理、税收征发与祭祀事务;士则为最低层级的贵族,担任基层官职或武士,拥有少量封地,是连接贵族与平民的重要纽带。

   底层主要由平民与奴隶组成,平民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承担赋税与兵役义务;奴隶则多来源于战俘或罪犯,隶属于国君或贵族,用于劳作甚至祭祀活动。 宗法制度是维系贰国社会稳定的基石。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严格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确保政权在宗族内部有序传承。

   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君位,其余庶子则被分封为卿大夫或士,形成层级化的宗族分支。宗族本身作为基本社会组织单位,通过共同祭祀、婚丧礼仪等活动强化血缘认同。贰国贵族可能效仿同期诸侯国如刘国的做法,与晋国范氏等强大宗族联姻,借此拓展政治影响力,构建跨区域联盟。

   在军事与地域管理上,贰国作为汉水以北的战略屏障,军事贵族地位显赫。他们不仅参与周昭王南征楚地的重大军事行动,还长期驻守涢水流域要地,肩负抵御楚国北扩的重任。

   封地管理以都城(今湖北广水王子店村)为中心,实行分级控制:核心区由国君直接管辖,并驻扎常备军;边缘地区则交由卿大夫分封治理,负责兵员与物资征调。

   经济上,贰国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周天子所有,实际由国君分配使用。公田由平民集体耕种,收获归贵族所有;私田供平民自耕,需缴纳部分产出。

   手工业亦由贵族垄断,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窖藏表明,技术传承局限于特定家族,进一步固化了阶级结构。

 

【军事】

军事解析

   贰国军事地位与周王朝在南方的边疆战略布局紧密相连。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战略职能,贰国在维护周室南土安全、保障资源通道畅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战略位置方面,贰国位于汉水北岸、涢水流域(今清发水一带),地处随枣走廊的核心地带。这一区域是连接中原与江汉平原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周王朝实施南方经略的战略枢纽。更为重要的是,该地区铜矿资源丰富,是周王室铸造礼器与兵器所需青铜原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贰国因此肩负着保护“青铜战略大通道”的重任,成为支撑周代礼乐制度与军事力量的重要后方基地。 在防御体系中,贰国属于“汉阳诸姬”的前沿防线,与偃姓轸国(今湖北应城)毗邻,共同构成抵御楚人北进和淮夷侵扰的第一道屏障。

   后方由姬姓随国、唐国构成中间防线,更远则有姜姓申国、吕国提供战略支援,尤其在西周晚期逐步完善为多层次、联动性的区域联防网络。这种梯次布防结构有效增强了周王朝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力。

   军事职能上,贰国虽为小国,仍承担了重要的防御与征伐任务。史料记载其曾参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的南征行动,配合王师打击楚地势力,体现出其对周王室的军事依附与忠诚。

   尽管其军队规模有限,可能仅设一军(约12500人),实际兵力或更少,但因其地理位置突出,战略价值远超体量。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窖藏表明,贰国具备一定的兵器制造能力,可能为周王室及周边诸侯提供军备支持,进一步凸显其在区域军事供应链中的角色。

   随着春秋时期楚国的迅速崛起,贰国的地缘处境日益恶化。楚武王推行扩张政策,通过外交结盟与军事征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瓦解“汉阳诸姬”联盟。公元前701年,楚国在与贰国短暂结盟后最终将其吞并。

   此时,周王室自平王东迁后权威衰落,无力继续庇护南方诸侯,导致贰国失去中央支持,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加之“汉阳诸姬”内部缺乏紧密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抵抗强楚,终致逐一被灭。

 

【战争】

      周昭王南征楚国的历史事件中,贰国虽未直接见于参战记载,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周昭王为遏制楚国势力扩张,保障贯穿南方的“青铜战略大通道”畅通,曾于公元前980年与公元前977年两次大规模南征。

  贰国扼守汉水北岸及涢水流域,是周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和后勤补给要道,承担着戍边协防的重要职责。作为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贰国负有拱卫王畿南疆的义务。

   周昭王最终兵败“南征而不复”,标志着周王朝对南方控制力的急剧衰退,也使包括贰国在内的汉东诸侯陷入战略被动,防御体系遭受严重冲击。

   春秋初期,随着楚国崛起,贰国的命运迎来决定性转折。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自立为王,公开挑战周室权威,并系统性地发动对“汉阳诸姬”的征伐。他采取“先盟后灭”的策略,先后讨伐郧、绞、罗、随等国,同时与贰、轸等国结盟,以分化瓦解周室在汉东的诸侯联盟。

   贰国地处楚国北上中原的交通要冲,地缘位置关键却孤立无援,军事上高度依赖大国庇护,难以独立抗衡强楚。至迟于公元前701年,即楚武王四十年,贰国在短暂结盟后仍被楚国吞并,最终走向灭亡。

   楚国凭借汉水流域的地理优势,灵活运用水路奇袭与外交离间手段,逐步蚕食周边小国。贰国的覆灭不仅是领土兼并的结果,更具有深远的历史象征意义。它标志着“汉阳诸姬”防御体系的彻底瓦解,印证了“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的历史判断。自此,楚国完全打通北进中原的战略通道,由区域性强国跃升为春秋霸局中的核心力量。

 

【疆域】

疆域解析

    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是周王朝为遏制楚国北进中原而精心布局的战略前沿。其疆域范围与地理位置高度契合楚国通往中原的核心通道~随枣走廊,具有重要的军事与交通价值。

   都城位于今湖北省广水市吴店镇王子店村,考古发现的王子山遗址为贰国都邑提供了实物佐证,并于2014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确认了该地的历史地位。

   这一区域背靠桐柏山脉余脉,面朝涢水冲积平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兼具政治中心与军事据点的双重功能。 贰国的核心统治区域集中在涢水(今清发水)中游流域,依托汉水北岸肥沃的冲积平原,土地适宜农耕,水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承载能力。

   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支撑了封国内部的稳定发展,也为周王朝在南方的军事部署提供了后勤保障。 从疆域四至来看,贰国东与随国接壤(今湖北随州),随国为“汉阳诸姬”之首,两国共同构筑起防御楚国东线扩张的第一道屏障;西邻绞国(今湖北郧县),扼守汉水中游要道,形成沿江联动的地理防线;南接轸国(今湖北应城),轸国为偃姓小国,与贰国同处“汉阳诸姬”的最南端前线,构成对楚势力北上的缓冲地带;北依桐柏山余脉,以天然山体为界,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有效阻隔了南北方向的快速推进。

     贰国所处的随枣走廊,是连接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关键通道,也是周代“青铜战略大通道”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承担着铜矿资源从长江中游向中原王畿运输的重要使命。贰国疆域覆盖部分汉水北岸的铜矿带,直接关系到周王室青铜礼器与兵器铸造的原料供给安全,战略意义尤为突出。

   作为典型的小型姬姓诸侯国,贰国国土有限,实际控制区主要集中于都城周边及涢水中游流域,虽不具备大规模扩张能力,但在区域协同防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秋早期,随着楚国势力迅速崛起,贰国于约公元前701年被楚所灭。其故地随后纳入楚国版图,成为楚国北上问鼎中原的重要跳板和前哨基地。昔日周人设以制楚的边陲小国,最终转变为楚人逐鹿中原的战略支点。

 

【经济】

经济解析

一、农业生产 

  贰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全国土地名义上归周天子所有,诸侯仅拥有使用权,体现了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经济理念。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的九块方田,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农民集体耕作,收获归国家或领主所有;周围八块为私田,分配给农户自主经营。农民必须优先完成公田的农事劳作,之后方可料理私田,这种制度保障了国家赋税来源,也维系了社会等级秩序。

生产工具方面,贰国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原始材质的农具,如耒、耜、钱、锤等,青铜农具虽已出现但数量较少,尚未普及。耕作方式以大规模集体协作为主,文献中“千耦其耘”的描述正反映了当时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场景。

农业技术已有明显进步,普遍采用休耕轮作制度,同时注重选育优良品种,并掌握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以及灌溉排水等管理技术,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粮食产量。 主要农作物种类丰富,包括黍、稷、禾、麦、麻、菽、稻、糜、芑、粱等多种谷物,显示出因地制宜的种植结构和较为成熟的农耕体系,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手工业

贰国作为“汉阳诸姬”之一,地处南方战略要地,在西周分封体系中承担着一定的军事职能。其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核心,尤其可能参与兵器制造,服务于周王朝的地方防务需求。

考古发现王子山遗址出土的青铜鼎、铜镜等礼器,不仅印证了当地具备一定水平的金属冶炼与铸造能力,也表明其手工业已脱离纯粹实用范畴,具备礼仪与等级象征功能。 此外,贰国可能发展陶瓷器制作、车辆制造等相关产业,但由于国力有限,整体手工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仍处于辅助性地位。

 

三、商业活动

贰国的商业活动在“工商食官”制度框架下运行,即工商业由官府直接控制,从业者依附于国家,产品和服务主要用于满足贵族阶层和国家需要。较大的聚居地如王子店村可能设有集市,由专门的“质人”负责市场监管,维持交易秩序。

商品交换以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主,交易形式多为以物易物,货币尚未广泛流通。贝币是主要的价值计量单位,铜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交换媒介,反映出早期商品经济的萌芽状态。

 

四、赋税制度

作为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贰国需向中央缴纳贡赋,贡品多取自本地特产,如农产品、手工制品或矿产资源。贡赋不仅是经济义务,更是维系政治隶属关系的重要纽带,构成周王室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文献记载,贰国可能需承担九类赋税,涵盖邦畿、四郊、甸地、削地、县地、都邑、关市、山泽及剩余物资等不同领域,体现出赋税体系的初步系统化。

 

五、经济特点

贰国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依托汉水北岸与涢水流域的自然资源,发展出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复合型经济模式,尤以军事相关的青铜兵器制造见长。

由于受限于国土狭小、人口稀少,农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展,抗灾抗战能力较弱。加之经济高度依附周王室,缺乏自主发展机制,最终导致国家实力不足,为春秋时期被楚国兼并。

 

【文化】

    在礼乐制度方面,贰国严格遵循周代典章,尤以青铜礼器为载体体现等级秩序。出土于随州地区的噩侯方罍、噩侯壶等青铜器,虽部分归属尚待考证,但其形制与纹饰均符合西周至春秋时期姬姓诸侯的用器规范,反映出贰国贵族在祭祀、宴飨等重大场合对周礼的恪守。鼎、簋、壶等礼器的组合使用,严格按照身份等级配置,彰显了森严的宗法结构。

   随州发现的镈钟及曾侯乙编钟等音乐遗存,表明该区域普遍重视雅乐制度。贰国亦当在盟会、祭祀等仪式中演奏编钟,以乐辅礼,维系宗族秩序。 手工业方面,贰国具备较高的青铜铸造水平。

   随州叶家山、枣树林等墓地出土的大量鼎、簋、盉、匜等青铜器,纹饰精美,工艺成熟,常见兽面纹、夔龙纹等典型周风元素,显示其可能拥有独立或协作的铸铜作坊,技术水平与随国等强国相当。

   玉器制作同样发达,如西周早期玉鸟形佩造型灵动,雕工精细,体现了贵族对“玉比德”理念的崇尚,玉器成为身份与德行的象征。

   作为姬姓封国,贰国国君为周武王庶子后裔,血缘上与周王室同宗共祖,强化了政治认同与文化归属。宗法制度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确保政权稳定传承;通过祭祀、婚丧等礼仪活动凝聚宗族,贵族墓葬布局亦反映等级秩序。

   地理上,贰国位于涢水流域,农业以稻作种植为主,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稻壳遗迹印证了悠久的农耕传统。春秋以后,随着楚国北扩,汉东诸姬渐被兼并,贰国最终亡于楚,其文化亦逐步融入楚文化体系,后期出土的黄绿色釉陶楼等器物即展现出楚地工艺风格的延续与演变。

 

【后裔去向】

     国灭之后,部分公族后裔以国为姓,形成“贰”氏,成为我国罕见姓氏之一。

   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记载:“古有贰国,或以国为氏”,明确指出贰姓源于贰国王族。这一姓氏属姬姓分支,体现了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传统。

   周桓王时期晋国大夫贰宗、齐国大夫贰广,均被认为是贰国后裔,说明其姓氏曾在列国延续。如今,贰姓仍存于世,尤以安徽等地较为集中,可能与从湖北广水故地向周边迁徙有关。

   地理分布上,贰国地处鄂北要冲,邻近河南信阳、南阳,战国至秦汉时期,其后裔或随人口流动迁往中原及江淮地区。随着楚国对汉水流域的全面控制,部分遗民逐渐融入楚文化圈,与当地族群杂居通婚,接受楚俗,文化上趋于融合。

   由于国小势微,史料记载稀少,其后裔未形成显赫世家,也未出现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随着时间推移,部分贰姓族人可能因避乱、仕宦或通婚而改姓,逐渐并入张、王、李、赵等大姓之中。

   虽有“贰宗”“贰广”等复姓记载,但未能发展成大规模郡望。 尽管缺乏系统宗族传承,贰国的历史记忆仍在地方文化中得以延续。

   湖北广水现存“贰国古都”相关遗迹,当地通过文旅项目挖掘其周代诸侯文化内涵,彰显地域历史底蕴。

 

【文物出土】

1.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980年:
首次系统性考古发现:广水市博物馆在王子店村(今王子山遗址)开展文物普查时,出土西周青铜鼎、铜镜等礼器及兵器残片
意义:证实贰国作为“汉阳诸姬”成员的存在,并初步判断其政治与军事属性。


2.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2014年:省级文保单位认定:王子山遗址因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遗物,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未公布具体发掘时间。


推测性关联:贰国存续至春秋早期(约前701年),可能存在春秋早期墓葬或遗址,但公开资料未明确记载具体发掘时间。

 

【史料记载】

相关记载梳理

一、《左传》

1. 《僖公二十八年》: 原文: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杜预注:姬姓之国在汉北者,楚尽灭之。 关联:此为“汉阳诸姬”概念的核心记载,虽未明言贰国,但结合上下文及后世注疏,可确定贰国为“汉阳诸姬”成员之一,其灭亡亦归于楚人扩张之列。

2. 《桓公六年》: 原文:汉东之国,随为大。 关联:虽未直接提及贰国,但“汉东”地理范围与“汉阳”相近,反映该区域为周代姬姓封国密集地带,佐证贰国所处之地为周楚对峙前沿。

 

二、《史记》

1. 《周本纪》与《楚世家》: 关联:系统记载西周分封制度及楚国崛起过程,虽未专述贰国,但通过叙述楚人向北扩张、吞并周边小国的历史背景,间接体现“汉阳诸姬”的整体命运,贰国亦在此历史脉络之中。

 

三、《国语》

1. 《郑语》: 原文:若周衰,诸姬其孰兴? 关联:韦昭注及相关阐释中涉及“汉阳诸姬”的兴替问题,虽未点名贰国,但将其置于姬姓诸侯命运的整体讨论框架下,具间接关联性。

2. 《晋语》: 原文: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 关联:描述楚国早期地位卑微,与姬姓诸侯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包括贰国在内的“汉阳诸姬”在宗周体系中的正统角色与边防职能。

 

四、其他文献

1. 《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 记载:古有贰国,或以国为氏。 关联:明确记录贰国的存在,并指出其后人可能以国为姓,提供关于贰国姓氏来源的重要线索。

2. 地方志与考古资料: 王子山遗址:位于湖北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结合地理方位与文化特征,有力佐证贰国大致活动范围与存续年代。

 

 

 
【其它阅读】

=====

贰国(èr guó)西周"汉阳诸姬"诸侯国联盟成员(前11世纪—前7世纪)

2025年9月21日 20:2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一 姬姓诸侯国    贰国(èr guó)西周"汉阳诸姬"诸侯国联盟成员(前11世纪—前7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