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基本信息】
1. 所处时代: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前806年—前375年)
2. 中文名:郑国(姬姓郑国)
3. 别称:
东郑(因东迁至河南,与陕西初封地相对)
新郑(以都城命名,后成为地名沿用至今)
4. 国号:郑
5. 爵位:初封为伯爵(郑桓公),春秋时期升为公爵(春秋时期"伯"实为尊称而非爵位)
6. 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弟
7. 首都:
初封地:陕西华县(西周时期)
东迁后:河南新郑(春秋核心都城,今郑州新郑市)
8. 主要城市:
制邑(今河南荥阳,战略要地)
栎邑(今河南禹州,曾为临时都城)
9. 政治体制:周代分封制下的世袭诸侯国,后期卿族专权(如“七穆”家族)
10. 国土面积:鼎盛时约数万平方公里(以豫中为中心,含今郑州、开封部分区域)
11. 存续:前806年—前375年(共431年)
12. 相邻国家:
晋国(北)
楚国(南)
宋国(东)
周王室(西)
13. 末代君主:郑康公(姬乙),前375年亡于韩国
【概述】
郑国由周宣王之弟姬友(郑桓公)于前806年建立,最初封地位于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后因预见西周将亡,在太史伯建议下东迁至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市)。郑桓公通过贿赂虢、郐两国获得十座城池,为郑国奠定根基。郑武公继位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借势吞并虢、郐等国,迁都新郑。
郑庄公时期(前743年–前701年),郑国达到鼎盛,军事了得,击败周桓王联军(𦈡葛之战),射伤周桓王,吞并许、祭等国,史称“郑庄小霸”,经济方面,发展商业,推行重农政策,子产铸刑鼎推动法制改革。
春秋中期后,郑国陷入内乱(如郑昭公、厉公反复争位),国力衰退。战国初期,韩国崛起,于前375年攻灭郑国,末代君主郑康公被杀,郑地并入韩国。
【国号】
“郑”源于其封地名称,字形由“奠”和“邑(阝)”组成:“奠”本义为祭祀(置酒于几以敬神祖),象征庄重、忠孝;“邑”表城市,合指在新建都邑时以酒祭祀地神与祖先,体现周代“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传统 。
“郑”本义为庄重,后演变为地名。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弟姬友于郑地(今陕西华县),国号即取“郑”;后郑桓公东迁河南新郑,国号沿用,成为周代重要诸侯国。
【历史脉络】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陕西华县,建立郑国,是为郑桓公。面对西周末年政局动荡,郑桓公预见到周室将倾,采纳太史伯建议,将部族东迁至虢、郐之间的“京”地,并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十座城池,奠定立国根基。初都棫林(今陕西华州区),后定都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市),成为郑国政治中心。(李峰等学者结合《竹书纪年》与《史记》分析,认为东迁实施于前772年(幽王十年))
西周灭亡之际,郑桓公在犬戎之乱中殉难,其子郑武公继位,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因功受赐大片土地,进一步扩大势力。春秋初期,郑庄公即位,以铁腕手段平定胞弟共叔段叛乱,稳固国内统治;同时利用担任周王室卿士之机,积极扩张,挑战天子权威。
前707年,𦈡葛之战大败周桓王联军,射伤周王,史称“射王中肩”,标志着周王室威信衰落。郑国趁势兼并许、祭等小国,与齐、鲁结盟,称霸中原,史称“郑庄小霸”。
经济上推行重农抑末、鼓励商贸政策,社会繁荣。子产执政时期铸刑鼎,推行法制改革,主张“宽猛相济”,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然而郑庄公去世后,政权频繁更迭,昭公、厉公争位不断,权臣祭仲、高渠弥专权,后期形成“七穆”世卿家族掌控朝政,国君权力削弱。加之地处中原要冲,长期处于晋楚争霸夹缝之中,被迫“朝晋暮楚”,外交摇摆不定。同时遭受秦、齐等大国侵扰,国力日渐衰微。
战国初期,韩国崛起,于公元前375年攻灭郑国,末代君主郑康公被杀。郑国历时431年,虽最终亡于强邻~韩国。
【政治】
建国初期,郑国遵循周代分封制度,实行国君世袭制,政权相对稳定。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连续担任周王室卿士,凭借这一双重身份,既维护了与王室的密切关系,又借机扩张领土与影响力。
通过联姻申国、结盟齐鲁等外交手段,郑国巩固了早期统治基础。 进入春秋中期,郑国政治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自郑穆公之后,其七个儿子形成的“七穆”家族——国氏、驷氏、游氏、罕氏、良氏、印氏、丰氏——逐步掌控朝政,形成卿族专权的局面。
至郑简公时期,国君权力被严重架空,政出多门,内斗频发。虽有贤相子产临危受命推行改革,短暂实现中兴,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卿族垄断权力的趋势。战国初年,七穆内部纷争加剧,国力衰竭,最终为韩国所灭。 郑庄公是郑国强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位期间平定共叔段之乱,以“郑伯克段于鄢”彰显政治韬略,稳固国内统治。同时推行重农兴商政策,强化军备,兼并许、祭等小国,拓展疆域。
在外交上,他长期担任周卿士,却逐渐摆脱对周王室的服从。前720年“周郑交质”事件标志着王室权威的衰落;前707年𦈡葛之战中,郑军大败周桓王联军,甚至射伤天子,彻底打破“尊王”传统,开启诸侯挑战王权的新时代。
子产执政时期,面对七穆纷争与外部压力,推行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改革。他铸刑鼎,将法律条文公之于众,推动法制透明化,打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秩序。主张“宽猛相济”,注重社会治理与民生安定。
经济上鼓励农耕与手工业发展,外交上灵活周旋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采取“朝晋暮楚”策略,最大限度保全国家利益。
【社会】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其下为郑国国君(诸侯),再下依次为卿大夫、士、平民(包括“国人”与“野人”),最底层为奴隶。这一层级分明的社会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嫡长子继承制维系政权稳定,实现“君统”与“宗统”的高度统一。例如,郑国始封之君郑桓公姬友,乃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凭借宗室身份受封于郑,充分体现了宗法制度在政治格局中的核心作用。
进入春秋中后期,郑国逐渐形成以“七穆”为核心的世卿政治格局。七穆指郑穆公七位公子——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的后裔所形成的七个显赫卿族,即罕氏、驷氏、丰氏、游氏、印氏、国氏和良氏。
自郑襄公时期(公元前621年)起,随着子良让位事件的发生,七穆势力逐步崛起,长期垄断国政要职,形成典型的世卿专权局面。这些家族通过联姻结盟、相互制衡,在执政过程中交替掌权。
代表性人物如子驷、子产、子皮皆出自七穆。期间也爆发多次权力冲突,如前563年的西宫之变,因子驷专权引发尉止等家族叛乱;前554年子孔企图独揽大权,遭其他穆族联合反对而失败,反映出卿族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
在经济层面,郑国经历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化的重要转型。著名政治家子产推行“作封洫”改革(公元前543年),重新划定田界,正式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并按亩征税,实质上打破了传统的井田制度,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随后实施的“作丘赋”(公元前538年),则依据土地数量征收军赋,不仅扩大了国家财政来源,更打破了“国”与“野”的界限,使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野人”获得参军资格和赋税义务,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法制与社会治理方面,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鼎”,将成文法公之于众,开创中国历史上公布成文法的先河,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贵族司法垄断传统,有效遏制了特权滥用。
郑国保留“乡校”作为民间议政场所,子产明确提出“不毁乡校”,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
【军事】
一、建国与早期军事扩张(前806年—前8世纪)
郑国为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始封君郑桓公姬友于公元前806年受封于陕西棫林,后为避犬戎之乱,东迁至河南新郑,定都于此。新郑地处溱水与洧水交汇之地,东接鲁、宋,西连成周洛阳,北邻卫、晋,南与陈、蔡、许及楚国接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成为中原战略要冲。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郑国迅速崛起。
郑武公在位期间(前771—前744年),以强军拓土为国策,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吞并东虢、郐国等周边小国,拓展疆域,奠定了郑国在春秋初期的政治与军事基础。
二、春秋初霸:郑庄公的军事改革与对外征战
郑庄公在位(前743—前701年)是郑国军事发展的巅峰时期。他推行富国强兵政策,重视农业发展以夯实经济基础,同时加强军队训练,提升作战能力。
在军事技术上,郑国率先采用“钩镰”等新型武器,结合钩拉与镰割功能,有效克制当时主流的战车部队,展现出战术创新意识。
𦈡葛之战(前707年)是郑国军事成就的标志性战役。面对周桓王率领的陈、蔡、卫、虢联军,郑庄公采纳谋臣子元建议,集中兵力先击溃战斗力较弱的陈、蔡、卫军,再围歼周军主力。战斗中,大将祝聃射伤周桓王肩部,虽未弑君,却极大动摇了周王室的权威,标志着诸侯国实力超越中央王权的历史转折。
郑庄公多次联合齐、鲁等国共同讨伐宋、卫,屡战屡胜,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他善于将外交与军事结合,常假借周王名义征讨不臣,实则扩张领土;通过“周郑交质”缓和与王室关系,但实质上削弱了周天子的政治影响力。
三、衰落与灭亡(前7世纪末—前5世纪)
郑庄公去世后,诸子争位,公子忽、公子突等人长期争夺君权,内乱持续二十余年,导致国力严重损耗。权臣祭仲专政,外部齐、宋势力频繁干预,进一步加剧政治动荡。
进入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成为时代主线,郑国地处两国之间,被迫在亲晋与亲楚之间反复摇摆,疲于应对,消耗巨大。与此同时,韩国逐步崛起,占据成皋等战略要地,不断蚕食郑国边境。最终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出兵灭郑,迁都新郑,郑国就此终结。
四、军事特点与历史遗产
郑国军事注重战术灵活性,善用地形与外交手段,实践“远交近攻”策略,有效应对周边强敌。同时重视防御建设,曾修筑长城以抵御韩国入侵。
经济上,郑庄公解放商人阶层,鼓励商业流通,增强财政实力,为军事扩张提供坚实支撑。
文化方面,《诗经·郑风》中多篇作品反映当时社会尚武精神与战争生活,体现军事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疆域】
一、初封之地与早期疆域
郑国始封于西周初期,其最初的封地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古称“棫林”,为西周王畿内的诸侯国。
据《史记·郑世家》与《汉书》记载,周宣王之弟姬友受封于“郑”,即今陕西华州一带,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毗邻周都镐京(今西安),地理位置重要,属宗周核心区域。
作为姬姓诸侯国,郑国在西周时期政治地位显赫,但疆域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渭水流域的局部地区,尚未向中原扩展。
二、东迁立国与疆域扩张
进入西周末年,周室衰微,社会动荡。周幽王时期,郑桓公审时度势,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实施战略东迁,将族人与物资逐步迁移至东虢国与郐国之间,即今河南省荥阳、新郑一带。
此举不仅避开了西北边患,更为郑国在中原立足奠定了基础。郑武公继位后,顺势吞并东虢、郐等十邑,正式建立以新郑(今河南新郑市)为都城的郑国政权,开启了其在春秋初期的强盛时代。
郑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广阔,西起豫西山地,涵盖今洛阳以西地区;东达黄河冲积平原,延伸至开封以东;北依黄河为天然屏障;南抵淮河支流颍水、溱水、洧水流域。
其核心统治区域被概括为“前颍后河,右洛左济”,即北临黄河,南依颍水,东至济水,西接洛水,地处中原腹心,土地连绵,交通便利。
三、地理优势与战略地位
郑国所处之地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位于北纬34°附近,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加之溱水、洧水、颍水等河流纵横交错,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为国家经济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郑国占据“天下之中”的战略要地,位于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东南方向,是列国使节、商旅往来的必经通道,成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枢纽。
这一优势也使其陷入“四战之地”的困境:西邻晋、卫,东接宋、鲁,南连陈、蔡,远通楚国,北隔黄河与强晋对峙。列强环伺之下,郑国虽一度凭借灵活外交与军事手段维持强盛,但长期处于大国争霸的夹缝之中。
四、后期收缩与最终灭亡
春秋中后期,随着晋楚争霸愈演愈烈,郑国因地处两国交锋前沿,频繁遭受战争波及,疆域不断被蚕食,国力日渐衰弱。至战国初期,其实际控制区域已大幅缩水,仅保有以新郑为中心的郑州周边地带。
公元前375年,韩国出兵灭郑,占领其全部领土,并将国都迁至新郑,郑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
郑国的经济基础始于东迁之际的战略布局。郑桓公率族人迁至虢、郐之间(今河南新郑),主动联合当地商人群体,充分利用洛阳作为西周东都的商贸资源,发展东西向贸易。
商人以“周民”身份往来于成周与列国之间,形成早期“马帮贸易”网络,为郑国积累了原始资本。尽管当时仍处于“工商食官”的体制之下,郑桓公推行宽松的商业政策,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奠定了“以商立国”的基调。
地理优势进一步助推郑国经济发展。地处中原腹地,北通晋卫、南连陈蔡、东接齐鲁、西邻成周,郑国成为南北东西交通的枢纽。
新郑位于溱水与洧水交汇之处,水陆运输便利,陆路则连接洛阳与东方诸国,贸易辐射范围广泛,使郑国迅速成长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
郑庄公在位期间(公元前743—前701年)实施“重农兴商”改革,推动经济全面崛起。农业方面,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升,支撑了人口增长与社会稳定;商业领域,放宽管制,允许自由交易,并设立“市井”制度规范市场秩序;手工业亦蓬勃发展,青铜器(如多友鼎)、纺织、制陶等产业颇具规模。
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支撑起“千乘之国”的强大军力。通过兼并东虢、郐国及控制关键商路,郑国在春秋初期跻身强国之列,形成经济与军事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春秋中期,郑国商人已具备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形成“郑商”品牌。《左传》记载的“弦高犒秦师”事件,展现了郑国商人参与外交与军事事务的能力,其资本实力甚至可影响国家决策。
郑国逐步建立经济法治体系,为子产“铸刑鼎”(公元前536年)提供制度基础。子产推行土地私有化与赋税改革,明确产权,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巩固了经济秩序。
自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内部陷入“七穆”卿族专权,政局动荡,税收体系瓦解。加之地处晋楚争霸前线,战乱频仍,农田荒废,商路受阻。
战国初期,韩国崛起,占据成皋要道,切断郑国通往中原的核心贸易线路,并推行“强本抑末”政策,压制商业活动,致使郑国经济空间被严重挤压,最终走向灭亡。
【文化】
文学艺术领域,郑国成就尤为突出。《诗经·郑风》收录诗歌21首,占《国风》总数的13%,为十五国风之最。其内容多聚焦男女情爱与婚姻生活,如《溱洧》生动描绘上巳节青年男女于河畔欢聚的场景,《褰裳》中女子大胆表达爱意,“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展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风雨》则以深情反问抒发思念之情。这些作品语言活泼、句式灵活,广泛采用叠章复沓手法,如《叔于田》三章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与感染力。
尽管孔子曾批评“郑声淫”,实则是因其突破了周代礼教对情感表达的束缚,反映了当时社会婚恋观念的解放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婚姻与家庭方面,郑国保留了上古以来男女自由交往的传统。据《左传》记载,徐吾犯之妹可自主选择夫婿,体现女性在婚配中的主动地位。上巳节在溱洧流域发展为青年男女相会的重要节日,成为情感交流的社会空间。
家庭关系相对平等,《缁衣》一诗描写了妻子为丈夫精心缝制衣物的温馨画面,折射出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
商业文化的繁荣是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郑桓公与商人订立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给予商人政治保障与经营自由,使其地位远超他国。商人群体资本雄厚,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如弦高以私财犒劳秦军,成功退敌,彰显商人阶层的影响力。
依托新郑位于溱洧交汇之地的区位优势,北通晋卫、南连陈蔡,形成了发达的“马帮贸易”网络,商品经济的兴盛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郑国文化还体现出殷商遗风与周礼传统的深度融合。虽为周王室分封之国,但地处殷商旧壤,民众多为殷商遗民,传承重乐尚商的传统,推动“郑卫之音”的兴起。这种音乐风格情感奔放,与《诗经》中所见的开放婚俗互为呼应,共同塑造了郑国自由、多元、充满活力的文化特质。
【后裔去向】
一、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核心区的散居与融合
1. 陈宋之间的遗民
郑国灭亡后(公元前375年),郑桓公第十五世孙公子鲁率领族人迁居陈国与宋国之间(今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地带),以国为氏,形成最早的“荥阳郑氏”核心支系。
秦汉时期,该支系人才辈出,如西汉郑当时官至大司农,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博通群经,影响深远。
2. 陕西汉中地区的南郑支系
部分郑国宗室西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依托故国之名建立“南郑”聚居地,后融入秦地,以“郑”为姓。
唐代时,该支后裔有南迁浙江的记载,如郑吉徙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开枝散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与多地开基
1. 山东郑氏的兴起
战国时期,郑国在山东的“飞地”邴邑(今山东费县)后裔延续血脉,以郑昌、郑弘兄弟为代表,成为山东郑氏的早期奠基者。
2. 江南与福建的开拓
东晋时期,郑昭率族南迁福建永泰,被尊为“南湖派”始祖,后裔广泛分布于闽东及莆田地区。
唐代,郑虔贬官台州(今浙江临海),其家族在当地繁衍生息,传承至今。
唐末,郑可远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永春,后裔发展为“鹏翔郑氏”支派,影响远播海外。
三、宋元明清时期:跨地域扩散与海外拓展
1. 中原向东南沿海的持续迁徙
宋代因战乱频仍,郑章、郑军兄弟南迁浙江鄞县;元明时期,荥阳郑氏后裔进一步迁徙至广东、江西等地,形成多支望族。
2. 少数民族改姓与融合
历史上,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中有改姓郑的记录。清代满洲八旗中舒穆禄氏部分成员改为郑姓,促进民族融合与姓氏多元发展。
3. 海外分布
明清时期,福建南湖派后裔大量迁往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其中,郑成功家族在台湾扎根发展,成为两岸郑氏血脉相连的重要象征,彰显郑氏族群的海外影响力。
【名人】
郑桓公(姬友,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郑国首任君主
郑武公(掘突,前770年—前744年在位),郑桓公之子,护送周平王东迁的“东周第一保镖
郑庄公(姬寤生,前743年—前701年在位),郑武公之子,春秋时期首位挑战周王室权威的诸侯
子产(公孙侨,前554年—前522年在位),春秋末期郑国执政大臣,孔子称其“古之遗爱
郑吉(?—前49年):西汉西域都护第一人,活跃于汉代边疆
郑玄(127年—200年):东汉经学大师,创立“郑学”,著作《毛诗笺》等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明末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国后裔
【文物出土】
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前8世纪末—前7世纪)
1. 1923年李家楼郑公大墓
时间:1923年8月25日
发现: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大量青铜礼乐器,包括莲鹤方壶、王子婴次炉等珍贵器物。
时期:墓主为春秋中晚期郑国国君(郑成公或郑僖公),部分随葬品可能源自西周晚期遗存。
2. 1968年后端湾村方壶出土
时间:1968年
发现:河南新郑后端湾村出土两件铜方壶,其纹饰与1996年祭祀坑出土器物一致,被定为春秋早期遗物。
二、春秋中期(前7世纪末—前6世纪)
1. 1996年郑国祭祀遗址
时间:1996年9月—1998年10月
发现:在新郑中国银行新郑支行基建工地发掘出18座青铜礼乐器坑和45座殉马坑,出土九鼎八簋、编钟等文物340余件,确认为郑国社稷祭祀遗存。
典型器物:九鼎八簋(突破周礼“天子九鼎”规制)、莲鹤方壶(与1923年出土器物同源)。
2. 1993年新郑市城市信用社基建工地
时间:1993年12月—1995年3月
发现:在郑韩故城东城南部发掘青铜礼乐器坑6座、殉马坑56座,器物组合与1996年祭祀遗址高度相似。
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前6世纪末—前4世纪)
1. 2008年郑国“中”字形大墓
时间:2008年
发现:在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发现一座长45米、宽10米的“中”字形大墓,墓道内有拆解葬马车遗迹,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2. 2002年郑国车马坑群
时间:2002年
发现: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其中一号车马坑埋藏22辆车、40余匹马,为中国现存诸侯级别规模最大的车马陪葬坑之一。
四、战国时期(前4世纪—前3世纪)
1. 1996年新郑支行遗址战国遗存
时间:1996年
发现:祭祀遗址中部分墓葬与殉马坑延续使用至战国晚期,体现郑国灭亡后韩国统治时期的文化层叠压现象。
2. 2017年文物外展
时间:2017年5月—2019年
发现:河南145件文物(含多件郑国青铜器)赴卢森堡展出,涵盖夏商至宋金时期,其中郑国文物以春秋时期为主。
【史料记载】
一、《左传》(《春秋左氏传》) 核心内容:
1. 郑庄公与周王室的冲突
记载“𦈡葛之战”(公元前707年),郑庄公率军击败周桓王率领的联军,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 记述“周郑交质”事件,反映周王室与郑国之间信任破裂,关系恶化。
2. 郑国内政与外交
“郑伯克段于鄢”详细记录了郑庄公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的过程,体现早期宗室内斗与政治权谋。 多次提及郑国与宋、卫、齐、楚等国之间的战争、结盟与外交博弈,展现其在中原地缘格局中的活跃地位。
3. 郑桓公相关记载
虽未直接叙述郑桓公受封过程,但通过“桓公寄孥”一事间接反映其将家属与财产迁往东土的战略布局,为郑国东迁奠定基础。
二、《史记·郑世家》
1. 郑桓公受封与迁徙
明确记载郑桓公姬友于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受封于棫林(今陕西华县),后因时局变化,谋划东迁至河南新郑地区。
2. 郑桓公辅政与东迁动因
记述郑桓公曾任周王室司徒,施政宽和,推行“缁衣遗爱”之策,深得民心;后因周室动荡、王权衰微,遂决意东迁以保宗族延续。
3. 郑国早期发展
记载郑武公继位后灭东虢、郐国,兼并土地,初步确立郑国在中原的政治地位,为其后来称霸奠定基础。
三、《国语·郑语》
1. 史伯与郑桓公对话
详载郑桓公向太史伯请教东迁选址之事,史伯分析天下形势,建议择“洛水之东、黄河南岸”之地立国,体现出深远的地缘战略眼光。 预言齐、秦、晋、楚诸国未来将相继崛起,展现先秦政治思想的前瞻性。
2. “和实生物”哲学思想
通过史伯之口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强调多元融合方能促进发展,成为中国早期重要的政治与哲学理念之一。
四、《今本竹书纪年》
1. 郑国东迁时间争议
记载郑桓公在东迁后不久即去世,实际完成建国大业者为其子郑武公,引发后世对郑国初建阶段的历史讨论。
2. 郑国扩张历程
明确记录郑武公于公元前769年灭郐国,前767年灭虢国,系统梳理了郑国早期开疆拓土的时间脉络。
五、其他典籍补充
《诗经·郑风》 虽未直接提及郑桓公,但收录21首郑地民歌,内容涉及爱情、婚姻与日常生活,反映出郑国社会风气开放、礼制松弛、商业繁荣的特点,侧面印证其较为自由宽松的治国政策。
《韩非子·说林上》 记载郑桓公“智借敌手除劲敌”的策略,利用离间计促使郐国自毁长城,最终顺利吞并其地,凸显其谋略与政治智慧。
【君主世系】
先祖:【三十一世】西周第十代君主:周厉王 姬胡,前878年—前841年(儿子,1周宣王姬静 (前827~前781) 周朝第十一位王,2郑桓公姬友
【三十二世】
郑桓公 姬友 周厉王子,周宣王弟 36年 前806年-前771年 为周王司徒;郑国东迁
【三十三世】
郑武公 姬掘突(姬突) 郑桓公子 27年 前770年-前744年 为周王卿士;灭郐、东虢
郑庄公 姬寤生 郑武公子 43年 前743年-前701年 为周王卿士;共叔段之乱;𦈡葛之战抗王师,小霸;灭许
郑昭公 姬忽 郑庄公子 4个月 前701年5-9月 宋庄公诱祭足立公子突
郑厉公 姬突 郑庄公子,郑昭公弟 4年 前700年-前697年 因祭仲专权打算铲除,事败外奔流亡17年
郑昭公 姬忽 郑庄公子 2年 前696年-前695年(复位) 高渠弥在野外射杀
郑子亹 姬子亹 郑庄公子,郑厉公弟 七个月 前694年 在位7个月,齐襄公诱捕高渠弥、郑子亹,杀之
郑子婴 姬婴 郑庄公子,郑子亹弟 14年 前693年-前680年 郑厉公来攻
郑厉公 姬突 郑庄公子,郑昭公弟 7年 前679年-前673年(复位) 定王室之乱
郑文公 姬踕 郑厉公子 45年 前672年-前628年 拒纳重耳
郑穆公 姬子兰(姬兰) 郑文公子 22年 前627年-前606年 后代为“七穆”之族
郑灵公 姬子夷(姬夷) 郑穆公子 1年 前605年 戏谑公子宋,遭弑
郑襄公 姬子坚(姬坚) 郑穆公子 18年 前604年-前587年 楚占郑
郑悼公 姬沸 郑襄公子 2年 前586年-前585年 许灵公到楚国中伤郑国,悼公让弟弟姬睔去楚申辩
郑成公 姬睔(gùn) 郑襄公子,郑悼公弟 14年 前584年-前571年 被囚于晋国,后返国复位
郑厘公 姬恽(yùn) 郑成公子 5年 前570年-前566年 不以礼对待相子驷,遭忌被弑
郑简公 姬嘉 郑厘公子 36年 前565年-前530年 子产为相,强盛
郑定公 姬宁 郑简公子 16年 前529年-前514年 杀死楚国太子建
郑献公 姬趸(dǔn) 郑定公子 13年 前513年-前501年 郑游吉去晋吊唁
郑声公 姬胜 郑定公子,郑献公弟 38年 前500年-前463年 晋国六卿强盛,侵夺郑国领土
郑哀公 姬易 郑声公子 8年 前462年-前455年 郑人杀死
郑共公 姬丑 郑定公子,郑声公弟 31年 前454年-前424年 期间三晋消灭智伯
郑幽公 姬已 共公子 1年 前423年-前423年 韩武子伐郑
郑𦈡公 姬骀 幽公子 27年 前422年-前396年 杀相子阳
郑康公 姬乙 共公子,幽公弟 21年 前395年-前375年 韩哀侯攻郑,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