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百四十年
公元440年,农历庚辰(龙)年,天干五行属金。
【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
【1.成汉】【2.前赵】【3.前凉】【4.后赵】【5前燕】【6前秦】【7后燕】【8后秦】【9西秦】【10后凉】【11南凉】【13南燕】【14西凉】【15北燕】【16大夏】
12【汉,】【北凉】(397年—460年)
【卢水胡.匈奴】【北凉】姑臧)第四位君主安弥县侯沮渠无讳建平元年
(年号:建平(439-442年,一说为沮渠牧犍年号),北凉第三位君主河西哀王沮渠无讳第一个年号,北凉政权第八个年号。
【南北朝时期政权】
(年号:元嘉(424年9月17日.八月初九--453年3月16日.二月二十一),南朝【刘宋】第二位皇帝刘义符第一个年号,南朝宋政权第三个年号。
②齐、都城.建康(479~502年)
③梁、都城.建康(502~557年)
④陈,都城.建康(557~589年)
【拓跋鲜卑】【北魏】平城)第三位皇帝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六年
(年号:太延(太缘,公元435年正月—440年六月)北魏第三位皇帝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第四个年号,北魏第十一个年号。
【拓跋鲜卑】【北魏】平城)第三位皇帝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元年(六月丁丑改元)
(年号:太平真君(440年六月―451年六月),北魏第三位皇帝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第五个年号,北魏第十二个年号。
②东魏,都城.邺,(534~550年),历1帝
③北齐,都城.邺,(550~577年),历6帝
④西魏,都城.长安(535~556年),历3帝
⑤北周,都城.长安(557~581年),历5帝
公元440年2月19日
农历:440年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前188年12月28日,波斯历:前183年11月30日,星期:星期一,干支:庚辰年 戊寅月 庚寅日,属相:龙,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7日立春 2月22日雨水,数九:七九第5天,儒略日数:1881817
【逝世名人】
秃发保周(?~440年),鲜卑族,河西榆中(今甘肃省榆中县)人,南凉景王秃发傉檀之子,十六国时期南凉将领。北魏一统中国北方后,以为张掖郡王,驻守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北魏太延五年,秃发保周割据自立,反叛北魏。次年(440年)七月,北魏王朝派遣大将拓跋健围剿秃发保周,秃发保周被困,窘迫自杀。
王慧龙(390年~440年),字慧龙, 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魏名将,东晋尚书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侍郎王缉之子。北魏泰常二年(417年),刘裕灭后秦,王慧龙再次亡命出逃,来到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王慧龙被任为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大将,但王慧龙未及到任即去世。死后赠安南将军、荆州刺史,谥号穆侯。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王慧龙出身太原王氏,为“四房王氏”始祖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四人的曾祖父。
祖父:王愉,东晋尚书左仆射。
父亲:王缉,东晋散骑侍郎。
妻子:崔氏,北魏平南将军崔恬之女,司徒崔浩侄女,徐州刺史、太原郭逸外孙女;
儿子:王宝兴,龙骧将军、长社侯。
儿媳:范阳卢氏,北魏尚书卢遐之女,崔浩的外孙女。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宋纪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七年(庚辰,公元四四零年)
春,正月,己酉,沮渠无讳寇魏酒泉,元絜轻之,出城与语;壬子,无讳执絜以围酒泉。
二月,魏假通直常侍邢颖来聘。
三月,沮渠无讳拔酒泉。
夏,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辰,沮渠无讳寇魏张掖,秃发保周屯删丹;丙戌,魏主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督诸将讨之。
司徒义康专总朝权。上羸疾积年,心劳辄发,屡至危殆;义康尽心营奉,药食非口所亲尝不进,或连夕不寐,内外众事皆专决施行。性好吏职,纠剔文案,莫不精尽。上由是多委以事,凡所陈奏,入无不可;方伯以下,并令义康选用,生杀大事,或以录命断之。势倾远近,朝野辐凑,每旦府门常有车数百乘,义康倾身引接,未尝懈倦。复能强记,耳目所经,终身不忘;好于稠人广席,标题所忆以示聪明。士之干练者,多被意遇。尝谓刘湛曰:“王敬弘、王球之属,竟何所堪!坐取富贵,复那可解!”然素无学术,不识大体,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府僚无施及忤旨者乃斥为台官。自谓兄弟至亲,不复存君臣形迹,率心而行,曾无猜防。私置僮六千馀人,不以言台,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上尝冬月啖甘,叹其形味并劣,义康曰:“今年甘殊有佳者。”遣人还东府取甘,大供御者三寸。
领军刘湛与仆射殷景仁有隙,湛欲倚义康之重以倾之。义康权势已盛,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浸不能平。湛初入朝,上恩礼甚厚。湛善论治道,谙前代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即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晚节驱煽义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尝谓所亲曰:“刘班方自西还,吾与语,常视日早晚,虑其将去;比入,吾亦视日早晚,苦其不去。”
殷景仁密言于上曰:“相王权重,非社稷计,宜少加裁抑。”上阴然之。
司徒左长史刘斌,湛之宗也;大将军从事中郎王履,谧之孙也;及主簿刘敬文,祭酒鲁郡孔胤秀,皆以倾谄有宠于义康;见上多疾,皆谓“宫车一日晏驾,宜立长君。”上尝疾笃,使义康具顾命诏。义康还省,流涕以告湛及景仁。湛曰:“天下艰难,讵是幼主所御!”义康、景仁并不答。而胤秀等辄就尚书义曹索晋咸康末立康帝旧事,义康不知也;及上疾瘳,微闻之。而斌等密谋,欲使大业终归义康,遂邀结朋党,伺察禁省,有不与己同者,必百方构陷之,又采拾景仁短长,或虚造异同以告湛。自是主、相之势分矣。
义康欲以刘斌为丹阳尹,言次,启上陈其家贫。言未卒,上曰:“以为吴郡。”后会稽太守羊玄保求还,义康又欲以斌代之,启上曰:“养玄保欲还,不审以谁为会稽?”上时未有所拟,仓猝曰:“我已用王鸿。”自去年秋,上不复往东府。
五月,癸巳,刘湛遭母忧去职。湛自知罪衅已彰,无复全地,谓所亲曰:“今年必败。常日正赖口舌争之,故得推迁耳;今既穷毒,无复此望,祸至其能久乎!”乙巳,沮渠无讳复围张掖,不克,退保临松。魏主不复加讨,但以诏谕之。
六月,丁丑,魏皇孙浚生,大赦,改元太平真君,取寇谦之《神书》云“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故也。
太子劭诣京口拜京陵,司徒义康、竟陵王诞等并从,南兗州刺史、江夏王义恭自江都会之。
秋,七月,己丑,魏永昌王健击破秃发保周于番禾;保周走,遣安南将军尉眷追之。
丙申,魏太后窦氏殂。
壬子,皇后袁氏殂。
癸丑,秃发保周穷迫自杀。
八月,甲申,沮渠无讳使其中尉梁伟诣魏永昌王健请降,归酒泉郡及所虏将士元絜等。魏主使尉眷留镇凉州。
九月,壬子,葬元皇后。
上以司徒彭城王义康嫌隙已著,将成祸乱。冬,十月,戊申,收刘湛付廷尉,下诏暴其罪恶,就狱诛之,并诛其子黯、亮、俨及其党刘斌、刘敬文、孔胤秀等八人;徙尚书库部郎何默子等五人于广州,因大赦。是日,敕义康入宿,留止中书省。其夕,分收湛等;青州刺史杜骥勒兵殿内以备非常,遣人宣旨告义康以湛等罪状。义康上表逊位,诏以义康为江州刺史,侍中、大将军如故,出镇豫章。
初,殷景仁卧疾五年,虽不见上,而密函去来,日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咨之;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景仁犹称脚疾,以小床舆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初,檀道济荐吴兴沈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刘湛为领军,尝谓之曰:“卿在省岁久,比当相论。”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复以此仰累!”收湛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缚袴而入,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上遣庆之收刘斌,杀之。
骁骑将军徐湛之,逵之之子也,与义康尤亲厚,上深衔之。义康败,湛之被收,罪当死。其母会稽公主,于兄弟为长嫡,素为上所礼,家事大小,必咨而后行。高祖征时,尝自于新洲伐荻,有纳布衫袄,臧皇后手所作也;既贵,以付公主曰:“后世有骄奢不节,可以此衣示之。”至是,公主入宫见上,号哭,不复施臣妾之礼,以锦囊盛纳衣掷地曰:“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所作;今日得一饱餐,遽欲杀我儿邪!”上乃赦之。
吏部尚书王球,履之叔父也,以简淡有美名,为上所重。履性进利,深结义康及湛;球屡戒之,不从。诛湛之夕,履徒跣告球,球命左右为取履,先温酒与之,谓曰:“常日语汝云何?”履怖跣告球,球命左右为取履,先温酒与之,谓曰:“常日语汝云何?”履怖惧不得答。球徐曰:“阿父在,汝亦何忧!”上以球故,履得免死,废于家。
义康方用事,人争求亲昵,唯司徒主簿江湛早能自疏,求出为武陵内史。檀道济尝为其子求婚于湛,湛固辞,道济因义康以请之,湛拒之愈坚,故不染于二公之难。上闻而嘉之。湛,夷之子也。
彭城王义康停省十馀日,见上奉辞,便下渚;上唯对之恸哭,馀无所言。上遣沙门慧琳视之,义康曰:“弟子有还理不?”慧琳曰:“恨公不读数百卷书!”
初,吴兴太守谢述,裕之弟也。累佐义康,数有规益,早卒。义康将南,叹曰:“昔谢述唯劝吾退,刘班唯劝吾进;今班存而述死,其败也宜哉!”上亦曰:“谢述若存,义康必不至此!”
以征虏司马萧斌为义康咨议参军,领豫章太守,事无大小,皆以委之。斌,摹之之子也。使龙骧将军萧承之将兵防守。义康左右爱念者,并听随从;资奉优厚,信赐相系,朝廷大事皆报示之。
久之,上就会稽公主宴集,甚欢;主起,再拜叩头,悲不自胜。上不晓其意,自起扶之。主曰:“车子岁暮必不为陛下所容,今特请其命。”因恸哭。上亦流涕,指蒋山曰:“必无此虑。若违今誓,便是负初宁陵。”即封所饮酒赐义康,并书曰:“会稽姊饮宴忆弟,所馀酒今封送。”故终主之身,义康得无恙。
臣光曰:文帝之于义康,友爱之情,其始非不隆也。终于失兄弟之欢,亏君臣之义,迹其乱阶,正由刘湛权利之心无有厌已。《诗》云:“贪人败类。”其是之谓乎!
征南衮州刺史江夏王义恭为司徒、录尚书事。戊寅,以临川王义庆为南衮州刺史,殷景仁为扬州刺史,仆射、吏部尚书如故。义恭惩彭城之败,虽为总录,奉行文书而已,上乃安之。上年给相府钱二千万,它物称此;而义恭性奢,用常不足,上又别给钱,年至千万。
十一月,丁亥,魏主如山北。
殷景仁既拜扬州,羸疾遂笃,上为之敕西州道上不得有车声。癸丑,卒。十二月,癸亥,以光禄大夫王球为仆射。戊辰,以始兴王浚为扬州刺史。时浚尚幼,州事悉委后军长史范晔、主簿沈璞。晔,泰之子;璞,林子之子也。晔寻迁左卫将军,以吏部郎沈演之为右卫将军,对掌禁旅;又以庾炳之为吏部郎,俱参机密。演之,劲之曾孙也。
晔有俊才,而薄情浅行,数犯名教,为士流所鄙。性躁竞,自谓才用不尽,常怏怏不得志。吏部尚书何尚之言于帝曰:“范晔志趋异常,请出为广州刺史;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鈇钺。鈇钺亟行,非国家之美也。”帝曰:“始诛刘湛,复迁范晔,人将谓卿等不能容才,朕信受谗言。但共知其如此,无能为害也。”
是岁,魏宁南将军王慧龙卒,吕玄伯留守其墓,终身不去。
魏主欲以伊馛为尚书,封郡公,馛辞曰:“尚书务殷,公爵至重,非臣年少愚近所宜膺受。”帝问其所欲,对曰:“中、秘二省多诸文士,若恩矜不已,请参其次。”帝善之,以为中护国将军、秘书监。
大秦王杨难当复称武都王。
【公元四百四十年大事记】
宋司徒彭城王义康擅权,领军刘湛等附义康。文帝与仆射殷景仁定计,杀刘湛及其党,以义康为江州刺史,镇豫章。
以江夏王义恭为司徒、录尚书事。义恭仅奉行文书,不作主张。
殷景仁旋死(390-440)。北凉余众沮渠无讳陷酒泉,攻张掖,旋将魏。魏据道士寇谦之《神书》,改元“太平真君”。
刘义隆公元440年11月,宋国新权臣殷景仁暴病而亡,刘义隆二次执政。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诛杀、流徙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十余人,解除刘义康的宰辅职务,贬至豫章任江州刺史。
“天师道”的名称,在正史中最早见于《晋书·郄超传、何充传、殷仲堪传》,从此“天师道”也就替代了“五斗米道”的名称。它从东晋末期(约在公元380年左右),到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时止(约在公元440年),六十年间一直不断在活跃地流传着,《隋书·经笈志》则说:“三吴及滨海之际信之逾甚。”
在崔浩的引导下,太武帝对道教产生了兴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太肆宣扬道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初崇佛法,后受道士寇谦之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篆(lù),于公元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他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沙尘暴记录出现在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据《上谷郡志》记载:“春二月,上谷郡”“风风起,坏屋庐,杀人”(上谷郡辖地相当于今张家口、小五台以东,今北京延庆、河北赤城、怀来、涿鹿、宣化一带)。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刘湛被诛,义康外放江州刺史,朝庭重新起用颜延之为始兴王刘睿(宋文帝次子)后军谘议参军,御史中丞。在任无所奏,改任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后又遭尚书左丞荀赤松奏免。不久复任秘书监、光禄勋、太常。
刘宋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建康出现了这样一件罕见的事:山间凤凰飞舞,众鸟群附。后人在这里筑起了一座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隅,现已无存),以资纪念。
刘宋钱乐之在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和十七年(公元440年)两次铸造浑象,都采用陈卓所定的数字,并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三家星。
【外国大事记】
圣诞节公元440年,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公元440年,匈奴攻灭多瑙河南岸富庶的耐苏城(Naissus),他们烧杀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几年后罗马的使者路过此地,不得不在城外宿营,这时河边仍然能见到累累白骨,而城里尸臭冲天,让人无法靠近。
公元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庭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阿提拉指责拜占庭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的匈人皇家坟墓,要胁要再次进攻拜占庭。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今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其中还包括了省会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攻打到马古斯,在此当匈人正与拜占庭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狄奥多西二世在汪达尔人的领袖盖塞里克占领迦太基以及萨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后,决定撤除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更容易进攻巴尔干半岛。
公元440年——汪达尔人来到西西里岛。
公元435年,布勒达和阿提拉联合渡过多瑙河,逼迫东罗马帝国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马尔古斯(Margus)条约》。为了让自己矮小的身材显得高大一些,布勒达和阿提拉坚持要坐在马背上谈判,这在以后成为惯例。根据《马尔古斯条约》,东罗马帝国每年必须支付的贡金提高到700磅,在边境开放通商口岸,并交出所有的流亡政治犯。但和约被遵守的情况并不理想,布勒达于是在公元440年再次兴兵犯界。
【南北朝诗词】
中兴歌十首 其一
[南北朝] 鲍照
千冬迟一春,万夜视朝日。
生平值中兴,欢起百忧毕。
鲍照(?-466年),字明远,世称鲍参军,东海(今山东苍山南)人。中国南朝宋文学家, 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大明五年(461年),入临海王刘子顼幕,次年,随任往荆州,任刑狱参军。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孝武帝子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反对。子勋战败,鲍照亦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
【家庭成员】
母亲:孝建三年(456年)仍在世,其余不详。
妹妹:鲍令晖,有才思,善文学,先鲍照而亡。
妻子:姓氏不详,先鲍照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