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四百四十六年




公元446年,农历丙戌(狗)年,天干五行属火。

【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

【1.成汉】【2.前赵】【3.前凉】【4.后赵】【5前燕】【6前秦】【7后燕】【8后秦】【9西秦】【10后凉】【11南凉】【13南燕】【14西凉【15北燕【16大夏


12【汉,】【北凉】(397年—460年)

卢水胡.匈奴】【北凉】高昌)北凉第五位君主河西王沮渠安周承平四年

年号承平(沿用443年-460年),北凉第三位君主河西哀王沮渠无讳第二个年号,北凉政权第九个年号。

 




【南北朝时期政权】

南朝】【①】都城.建康(420~479年)

第三位皇帝文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三

年号元嘉(424年9月17日.八月初九--453年3月16日.二月二十一)南朝【刘宋】第二位皇帝刘义符第一个年号,南朝宋政权第三个年号。

、都城.建康(479~502年)

、都城.建康(502~557年)

,都城.建康(557~589年)


北朝北魏(386~534年)

拓跋鲜卑】【北魏】平城)第三位皇帝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

年号太平真君(440年六月―451年六月),北魏第三位皇帝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第五个年号,北魏第十二个年号。


东魏,都城.邺,(534~550年),历1帝

北齐,都城.邺,(550~577年),历6帝

西魏,都城.长安(535~556年),历3帝

北周,都城.长安(557~581年),历5帝



【同时期政权】

【陕西】盖吴~北魏时期农民起义首领(445-446年)

陈留国】第7代陈留王曹虔秀(421年—462年)
氐族,】 【后仇池国】自崖)第八任首领杨文德,(443--450年)

武都国】第一任首领杨文德,(443--450年)


东胡】(鲜卑族

2.【慕容吐谷浑部落】)11.西平王吐谷浑慕利延,446年复归故土。封号西平王。(436年―452年)

柔然】第六任可汗,郁久闾吐贺真(444年九月--464年七月在位)


高句丽】丸都城)第二十任国王.长寿王(高巨连)(412 年 - 491年)

【世纪】5世纪
【中历】黄帝纪年3143年
【年代】北朝北魏,南朝宋
【在位皇帝】

卢水胡.匈奴】十六国【北凉】第五位君主河西王沮渠安周(444六月-460年)

南朝】南北朝【第三位皇帝文皇帝刘义隆(424年9月17日--453年3月16日)

拓跋鲜卑】南北朝【北魏】平城)第三位皇帝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

【年号】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三年 高昌北凉承平四年

【朝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公元446年2月12日

农历:446年正月(大)初一,伊斯兰历:前181年2月28日,波斯历:前177年11月23日,星期:星期二,干支:丙戌年 庚寅月 乙卯日,属相:狗,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3日立春 2月18日雨水,数九:七九第2天,儒略日数:1884002

 
【出生名人】
 

【逝世名人】

        爨cuàn)龙颜(386年--446年十二月),字仕德,东晋南朝宋人。南中地区爨氏政权继承者。南朝宋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23年(丙戌年十二月上旬薨),享年61岁。

【家族成员】
高祖父:爨肃,曹魏尚书仆射,河南尹。
祖父:未具名,晋宁、建宁二郡太守,龙骧将军,宁州刺史。
父:未具名,龙骧辅国将军八郡监军,晋宁、建宁二郡太守,追谥宁州刺史、邛都县侯。
长子:爨驎弘,早终。
次子:爨驎绍。
三子:爨驎暄。
四子:爨驎崇。
孙:爨硕瑞、爨硕才、爨硕繗、爨硕万、爨硕思、爨硕闾、爨硕罗、爨硕闼、爨硕俗。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宋纪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二十三年(丙戌,公元四四六年)

  春,正月,庚申,尚书左仆射孟顗罢。

  戊辰,魏主军至东雍州,临薛永宗垒,崔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来,众心纵弛。今北风迅疾,宜急击之。”魏主从之,庚午,围其垒。永宗出战,大败,与家人皆赴汾水死。其族人安都先据弘农,弃城来奔。

  辛未,魏主南如汾阴,济河,至洛水桥。闻盖吴在长安北,帝以渭北地无谷草,欲渡渭南,循渭而西。以问崔浩,对曰:“夫击蛇者先击其首,首破则尾不能掉。今盖吴营去此六十里,轻骑趋之,一日可到,到则破之必矣。破吴,南向长安亦不过一日,一日之乏,未至有伤。若从南道,则吴徐入北山,猝未可平。”帝不从,自渭南向长安。庚辰,至戏水。吴众闻之,悉散入北地山,军无所获。帝悔之。二月,丙戌,帝至长安,丙申,如雍城,历陈仓,还,如雍城。所过诛民、夷与盖吴通谋者。乙拔等诸军大破盖吴于杏城,吴复遣使上表求援。诏以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北地公;使雍、梁二州发兵屯境上,为吴声援;遣使赐吴印一百二十一纽,使吴随宜假授。

  初,林邑王范阳迈,虽遣使入贡,而寇盗不绝,所贡亦薄陋;帝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讨之。南阳宗悫,家世儒素,悫独好武事,常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及和之伐林邑,悫自奋请从军。诏以悫为振武将军,和之遣悫为前锋。阳迈闻军出,遣使上表,请还所掠日南民,输金一万斤,银十万斤。帝诏和之:“若阳迈果有款诚,亦许其归顺”和之至硃梧戍,遣府户曹参军姜仲基等诣阳迈,阳迈执之;和之乃进军围林邑将范扶龙于区粟城。阳迈遣其将范毘沙达救之,宗悫潜兵迎击毘沙达,破之。魏主与崔浩皆信重寇谦之,奉其道。浩素不喜佛法,每言于魏主,以为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讨盖吴,至长安,入佛寺,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室,见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欲为乱耳!”命有司案诛阖寺沙门,阅其财产,大得酿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万计,又为窟室以匿妇子。浩因说帝悉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帝从之。寇谦之与浩固争,浩不从。先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并敕留台下四方,令一用长安法。诏曰:“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以乱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尝有此。夸诞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九服之内,鞠为丘墟。朕承天绪,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一切荡除,灭其踪迹。自今已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硃。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浮图形像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太子晃素好佛法,屡谏不听,乃缓宣诏书,使远近豫闻之,得各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或收藏经像,唯塔庙在魏境者无复孑遗。

  魏主徙长安工巧二千家于平城。还,至洛水,分军诛李闰叛羌。

  太原颜白鹿私入魏境,为魏人所得,将杀之,诈云青州刺史杜骥使其归诚。魏人送白鹿诣平城,魏主喜曰:“我外家也。”使崔浩作书与骥,且命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将兵迎骥,攻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杜骥遣其府司马夏侯祖欢等将兵救历城。魏人遂寇衮、青、冀三州,至清东而还;杀掠甚众,北边骚动。

  帝以魏寇为忧,咨访群臣。御史中丞何承天上表,以为:“凡备匈奴之策,不过二科:武夫尽征伐之谋,儒生讲和亲之约。今若欲追踪卫、霍,自非大田淮、泗,内实青、徐,使民有赢储,野有积谷,然后发精卒十万,一举荡夷,则不足为也。若但欲遣军追讨,报其侵暴,则彼必轻骑奔走,不肯会战。徒兴巨费,不损于彼,报复之役,将遂无已。斯策之最末者也。安边固守,于计为长。臣窃以曹、孙之霸,才均智敌,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何者?斥候之郊,非耕牧之地,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弊;保民全境,不出此涂。要而归之,其策有四:一曰移远就近。今青、兗旧民及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三万馀家,可悉徙置大岘之南,以实内地。二曰多筑城邑以居新徙之家,假其经用,春夏佃牧,秋冬入保。寇至之时,一城千家,堪战之士,不下二千,其馀羸弱,犹能登陴鼓噪,足抗群虏三万矣。三曰纂偶车牛以载粮械。计千家之资,不下五百耦牛,为车五百两,参合钩连以卫其众;设使城不可固,平行趋险,贼所不能干,有急征发,信宿可聚。四曰计丁课仗。凡战士二千,随其便能,各自有仗,素所服习,铭刻由己,还保输之于库,出行请以自新。弓簳利铁,民不得者,官以渐充之。数年之内,军用粗备矣。近郡之师,远屯清、济,功费既重,嗟怨亦深,以臣料之,未若即用彼众之易也。今因民所利,导而帅之,兵强而敌不戒,国富而民不劳,比于优复队伍,坐食粮廪者,不可同年而校矣。”

  魏金城边固、天水梁会,与秦、益杂民万馀户据上邽东城反,攻逼西城。秦、益二州刺史封敕文拒却之。氐、羌万馀人,休官、屠各二万馀人皆起兵应固、会,敕文击固,斩之,馀众推会为主,与敕文相攻。

  夏,四月,甲申,魏主至长安。

  丁未,大赦。

  仇池人李洪聚众,自言应王。梁会求救于氐王杨文德,文德曰:“两雄不并立,若须我者,宜杀洪。”会诱洪斩之,送首于文德。五月,癸亥,魏主遣安丰公闾根帅骑赴上邽,未至,会弃东城走。敕文先掘重堑于外,严兵守之,格斗从夜至旦。敕文曰:“贼知无生路,致死于我,多杀伤士卒,未易克也。”乃以白虎幡宣告会众,降者赦之,会众遂溃;分兵追讨,悉平之。略阳人王元达聚众屯松多川,敕文又讨平之。

  盖吴收兵屯杏城,自号秦地王,声势复振。魏主遣永昌王仁、高凉王那督北道诸军讨之。

  檀和之等拔区粟,斩范扶龙,乘胜入象浦;林邑王阳迈倾国来战,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宗悫曰:“吾闻外国有师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拒,象果惊走,林邑兵大败。和之遂克林邑,阳迈父子挺身走。所获未名之宝,不可胜计,宗悫一无所取,还家之日,衣栉萧然。

  六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甲申,魏发冀、相、定三州兵二万人屯长安南山诸谷,以备盖吴窜逸。丙戌,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河,广纵千里。

  帝筑北堤,立玄武湖,筑景阳山于华林园。

  秋,七月,辛未,以散骑常侍杜坦为青州刺史。坦,骥之兄也。初,杜预之子耽,避晋乱,居河西,仁张氏。前秦克凉州,子孙始还关中。高祖灭后秦,坦兄弟从高祖过江。时江东王、谢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番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皆不得践清涂。上尝与坦论金日磾,曰:“恨今无复此辈人!”坦曰:“日磾假生今世,养马不暇,岂办见知!”上变色曰:“卿何量朝廷之薄也!”坦曰:“请以臣言之:臣本中华高族,晋氏丧乱,播迁凉土,世业相承,不殒其旧;直以南度不早,便以荒伧赐隔。日磾,胡人,身为牧圉,乃超登内侍,齿列名贤。圣朝虽复拔才,臣恐未必能也。”上默然。

  八月,魏高凉王那等破盖吴,获其二叔;诸将欲送诣平城,长安镇将陆俟曰:“长安险固,风俗豪忮,平时犹不可忽,况承荒乱之馀乎!今不斩吴,则长安之变未已也。吴一身潜窜,非其亲信,谁能获之!若停十万之众以追一人,又非长策。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吴,擒之必矣。”诸将咸曰:“今贼党众已散,唯吴一身,何所能至?”俟曰:“诸君不见毒蛇乎!不断其首,犹能为害。吴天性凶狡,今若得脱,必自称王者不死,以惑愚民,为患愈大。”诸将曰:“公言是也。但得贼不杀,而更遣之,若遂往不返,将何以任其罪?”俟曰:“此罪我为诸君任之。”高凉王那亦以俟计为然,遂赦二叔,与刻期而遣之。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俟曰:“彼伺之未得其便耳,必不负也。”后数日,吴叔果以吴首来;传诣平城。永昌王仁等讨吴馀党白广平、路那罗等,悉平之。以陆俟为内都大官。

  会安定卢水胡刘超等聚众万馀人反,魏主以俟威恩著于关中,复加俟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镇长安。谓俟曰:“关中奉化日浅,恩信未洽,吏民数为逆乱。今朕以重兵授卿,则超等必同心协力,据险拒守,未易攻也;若兵少,则不能制贼,卿当自以方略取之。”俟乃单马之镇。超等闻之,大喜,以俟为无能为也。

  俟既至,谕以成败,诱纳超女,与为姻戚以招之;超自恃其众,犹无降意。俟乃帅其帐下亲往见超,超使人逆谓俟曰:“从者过三百人,当以弓马相待;不及三百人,当以酒食相供。”俟乃将二百骑诣超。超设备甚严,俟纵酒尽醉而还。顷之,俟复选敢死士五百人出猎,因诣超营,约曰:“发机当以醉为限。”既饮,俟阳醉,上马大呼,手斩超首;士卒应声纵击,杀伤千数,遂平之。魏主征俟还,为外都大官。

  是岁,吐谷浑复还旧土。


【公元四百四十六年大事记】

       魏主到河东,薛永宗败死,族人安都奔宋。魏主到长安。诸军在杏城大破盖吴军。金城边固、天水梁会、略阳王元达等在上邽一带起兵反魏,先后败死。盖吴屯杏城,号秦地王。魏以重兵镇压,吴战败,被其叔所杀。安定卢水胡刘超起兵,为魏将陆俟所杀。

 

是年,魏太帝纳崔浩言,禁佛教,毁经像塔寺,坑杀僧人。是年,魏兵攻扰宋兖、青、冀三州境杀掠甚多。林邑王范阳迈常攻宋境。宋檀和之、宗悫攻入林邑(今越南中南部),阳迈循走。吐谷浑东还旧地。

 

          仇池镇是北魏政权于公元446年建置的,地点在今天甘肃省西和县的西南。
         公元446年8月,北魏平定盖吴叛乱。
          公元446年(宋·元嘉二十三年)北魏高凉王拓跋那入侵济南郡,大肆劫掠。此次入侵将济南郡之东平陵(今章丘一带)百姓6000余家劫往黄河以北。
         公元446年,刘宋文帝任命名士张永监造华林园,此为史籍中记载由文人规划督建皇家园林最早的一例。
            公元446年3月,《灭佛法诏》下达到全国各地,诸州郡及京师共杀和尚万人。一时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煮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发动司、冀、幽、定四州十万人,修筑环护平城的“嵌上塞图”长城,东起上谷,西至黄河,绵延一千余里。
        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爨龙颜因病逝世,享年61岁。他死后,爨人依然统治南中,爨氏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将长安城内的能工巧匠二千余家迁于平城。
         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献文帝拓跋弘宫中的小官曹天度为了祈求国家太平,耗尽全家资产,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运却与这个愿望大相径庭。
      公元446年二月,拓拔焘发永昌王拓拔珪仁、高凉王拓拔那率兵扑向山东。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446年),书生意气的范晔以谋反罪被南朝宋文帝灭门九族,时年四十八岁。范晔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对那些相信佛教并对他落井下石的同僚进行了不妥协的抗争。他说:“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

 

【外国大事记】

公元446年,因为黑死病(鼠疫)的爆发,阿提拉接受西罗马的求和请求,撤兵回国。


         佩特拉古城里约有七百多个墓冢,而最著名的,要算是皇家墓冢群(The Royal Tombs)了,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厄恩墓室Urn Tomb,墓室内呈正方形,高18米,长宽各20米,在其中说话,回声隆隆不绝。罗马人占领时期,下面增建了拱形建筑,设立了司法人员的办公室和监狱,当时是罗马帝国佩特拉行政区最高的司法机构所在地,所以后人称此地为“法院”。公元446年,又改为东正教堂。从厄恩墓室顺势向右,是皇族墓室、科林斯式墓室、宫殿墓室和六瓣花墓室。这五座沿山凿成的墓室是那霸田王国几代国王和皇族的墓室,它居高临下、宏伟壮观,体现了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公元446年,教宗良第一(LeoI)规定除非在大的城镇以及群众聚居的地方,不应建立教区。
         公元446年修建东罗马首都拜占庭。

 

【南北朝诗词】

侍宴诗

[南北朝] 王僧孺
丽景属春馀,清阴澄夏首。交枝隐修径,回流影遥阜。
徙帷轹轻筠,移銮拂高柳。去矣劳茂绩,勉哉报嘉诱。
小臣良不才,涓尘愧所守。何用胜雕斫,譬木良如朽。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东海郯人(即今郯城人)。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魏卫将军王肃八世孙。祖父王准是南朝宋司徒左长史。父亲王延年,祖上,为南徙的王姓望族,从魏至晋历世显奕。可是到了王僧孺的父亲王延年,家道中落,生活清苦。僧孺五岁时就能读《孝经》,六岁能属文,因家贫,常帮人抄书,所写既毕,内容都背诵无误。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梁初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南康王长史,因被典签汤道愍所谗,弃官。后半生颇不得志。天监七年(508年)去世。个人作品~王僧孺的著作尚有《十八州谱》、《百家谱》、《东宫新记》等。均已散佚。明代张溥辑为《王左丞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其他阅读】
=======
 

公元四百四十六年,公元446年,农历丙戌(狗)年,天干五行属火。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三年 高昌北凉承平四年

2023年9月30日 19:3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008.公元记事    401年--500年    公元四百四十六年,公元446年,农历丙戌(狗)年,天干五行属火。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三年 高昌北凉承平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