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殷国(朝歌)~殷遗文化象征地及行政中心

  1.朝歌~商朝故都,武庚封地,殷商遗民的核心聚居地,延续商朝祭祀,实为周朝附庸‌,武庚封地一般认为在今河南鹤壁市(朝歌)一带,但具体范围存在争议,或与邶国(霍叔监管)部分重叠。

《史记·周本纪》原文: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
《史记·殷本纪》原文: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

  2. 武王为监控殷国,将商王畿(直辖区)之地分为邶国鄘国卫国‌ 三国,封武庚于邶地(今河南汤阴或河北大名一带),但邶国实为“三监”制度下的政治安排,由管叔、蔡叔、霍叔分驻监督,武庚是名义上的商候,无实权‌。邶国实为周朝监控殷商遗民的政治工具‌。三监事件后,殷国遗民分封给微子启宋国‌和康叔(卫国)。微子启宋国‌延续商朝祭祀,商朝商祀主体转移。 后来,宋亡于,卫亡于

   注:传统认为邶国为其封地,但实际统治中心仍在朝歌,邶国更多是三监驻地。

 

 

【基本信息】
1.所处时代:商末至周初
2.中文名:殷国
3.别称:殷国”或“武庚封地
4.国号:殷
5.爵位:子爵(子姓诸侯国)
6.开国君主:武庚(纣王之子)
7.首都:殷(朝歌,今河南安阳)
8.主要城市:朝歌
9.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
10.国土面积: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也可能限于朝歌周边)
11.存续:前1046年—前1040年
12.相邻国家:
北:邶(霍叔监)
南:鄘(蔡叔监)
东:卫(管叔监)
13.末代君主:武庚

 


殷国历史
 

一、商周鼎革与殷国分封(前1046年)
   1.约前1046年,“周武王攻陷殷都之后,并没有把殷都及其王畿占为己有,而是把商纣王的儿子
武庚(又名禄父)封在那里,统治殷商遗民。,
周王室采取“以殷治殷”策略,保留殷人祭祀传统以安抚遗民,同时通过分封制监控商朝残余势力。
 

2.三监设置
周武王将殷都周边划分为三块封地,派遣亲族监视武庚:
邶(今河南汤阴):霍叔监管。
鄘(今河南上蔡):蔡叔监管。
卫(今河南淇县):管叔监管。
“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

 

二、权力真空与三监之乱(前1043-前1040年)
前1043年武王病逝触发危机,前1040年平叛结束。

1.周武王早逝与周公摄政
时间节点:周武王灭商后两年病逝(前1043年),成王年幼继位。
政治危机:
管叔(周武王三弟)不满周公旦摄政,散布“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流言,联合蔡叔、霍叔及武庚发动叛乱。
2.叛乱升级与东夷联动
时间范围: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秋。
叛乱规模:
武庚联合东方诸侯(徐、奄、薄姑等)及三监势力,叛乱范围覆盖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叛乱性质:
“三监之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宗室之乱”,本质是周王室内部权力争夺与商朝遗民复国企图的结合。

 

三、周公东征与殷国覆灭(前1040年)
1.军事部署与平叛过程
战略方针:
周公采取“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分三阶段平叛:
1.直取朝歌: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
2.东征九夷:攻灭徐、淮等九夷部落。
3.北上灭奄:迫使奄国投降,蒲姑等国归附。
2.殷国灭亡与后续处理
时间节点:平叛历时三年(前1040年结束)。
政治重组:
殷国遗民分封微子启于宋(商丘),建立宋国。
封康叔于卫国,延续殷商祭祀。

 

四、历史意义与制度影响
1.政权巩固与分封制完善
三监之乱暴露周初分封制的漏洞,促使周公进一步推行“封建亲戚,蕃屏周室”,强化中央集权。
营建东都洛邑(今洛阳),设立成周八师监控东方诸侯。
2.文化整合与族群融合
周公东征后,将殷商遗民迁至洛邑,通过“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政策实现文化融合。
《诗经》中“周南”“召南”采风淮夷地区,反映周文化对东夷的渗透。

 

五、殷国与同时期诸侯国的互动
1.与周王室:从怀柔工具到反叛核心,殷国成为周初政权巩固的试金石。
2.与宋、卫:殷国灭亡后,其遗民成为宋、卫两国的主体族群,延续殷商文化基因。
3.与东夷:叛乱期间与徐、奄等东夷势力联动,凸显商周之际族群关系的复杂性

 

  武庚确实受到三监监视,但作为商朝宗室后裔,仍有一定自治权,《尚书·多方》记载周公告诫殷遗民,显示殷人也有一定政治地位。

《尚书·多方》原文:
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惟尔多方罔堪顾之。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尔曷不忱裕之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
“尔乃迪屡不静,尔心未爱。尔乃不大宅天命,尔乃屑播天命,尔乃自作不典,图忱于正。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
王曰:“呜呼!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尔罔不克臬。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尔尚不忌于凶德,亦则以穆穆在乃位,克阅于乃邑谋介。

 

《尚书·多方》译文
周成王自奄地班师返回,在宗周(镐京)向诸侯国发布诰令,史官记录其事,作成《多方》。

周公传达王命说:

"啊!告诫你们四方诸侯各国,以及你们这些殷商的官员们:
我(周王室)既然已对你们下达重大命令,你们不可昏聩不闻。
往昔夏桀夸大天命,不常敬奉祭祀,上帝便对夏降下严正的惩罚。
夏桀纵情逸乐,不肯体恤百姓,竟至极端淫乱,不能终日遵循上帝的教导,这些是你们所耳闻的。
他虽口称天命,却不明白百姓归附的道理,最终导致上天降下灾祸,使夏朝大乱。
夏桀沉溺于内宫荒淫,无法有效统领军队;又纵容官员贪腐,荼毒百姓。
百姓贪婪成性,城邦腐败不堪,上天于是为百姓寻求明君,
便降下光明美好的大命给成汤,命令他消灭夏朝。"

 

周公继续告诫:

"上天并非轻易舍弃夏国,也并非轻易舍弃殷国。
实是因你们夏、殷的君主与诸侯们行为放纵,夸大天命,贪图安逸;
是因夏桀治政不修德行,上天便降下灾祸。
圣明者若不思进取就会变成狂妄者,狂妄者若能自省亦可成为圣明者。
上天曾给纣王(五年)宽限期,期待他能悔过自新,
无奈他依然倒行逆施,无法体察民心。
上天于是震动威怒,向天下展示天意,
唯你们诸侯各国无人能顺应天命。
唯我周王秉承天命,能行德政,敬奉天地。
上天便启示我们美好的征兆,将殷商天命授予周室,让我们治理你们四方诸侯。"

 

周公强调政策:

"如今我岂敢多发诰令?我只是向你们四国(管、蔡、霍三监及奄国)颁布重大政令:
你们为何不真诚劝导各自邦国?
为何不亲附周王共承天命?
如今你们仍可安居故土,耕种原有田地,
为何不顺从周王,彰显天命?"

 

周公警告叛乱者:

"你们屡次不安分守己,心中缺乏仁爱。
不思量天命真义,反而轻慢天命,
自作不法,妄图颠覆正道。
我曾多次告诫你们,也曾多次因战事囚禁你们,
乃至再三告诫。
若仍不遵我命,我必严惩不贷!
并非我周室无德导致不安宁,实是你们自取其祸!"

周公最后劝诫殷商遗民:

"啊!通告你们这些归顺周室为官的殷商士人:
如今你们臣服我周室已历五载,担任大小官职,
无不各司其职。
家族不睦者,当求和谐;
邻里不和者,当求团结;
治下城邑清明者,当勤勉政事。
望你们不沾染恶习,恭敬在位,
善理封地事务。
若你们能迁居洛邑(成周),继续努力耕种,
上天必会怜恤你们,
我周室定会重赏你们,
选拔你们在王庭任职,
成就你们的功业。"

 

周公总结:

"啊!殷商旧臣们,
若你们不思勤勉顺从我命,
便是自绝于天命,
百姓也会说你们不配享有天命。
若你们放纵私欲,违背王命,
便是自招天罚,
我将代表上天惩罚你们,
剥夺你们的封地!

   此诰文发布于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约前1040年),旨在安抚殷商遗民并重申周室统治合法性。

 
【它阅读】

=====

殷国(yīn guó)西周时期子姓诸侯国 武庚封国(前1046-前1040年)

2025年9月26日 11:52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二 子姓诸侯国    殷国(yīn guó)西周时期子姓诸侯国 武庚封国(前1046-前1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