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四百九十七年



公元497年,农历丁丑(牛)年,天干五行属火。




【南北朝时期政权】

南北朝】【南朝】【①

【②】都城.建康(479~502年)

南朝南齐第五任皇帝萧齐高宗明皇帝萧鸾建武四年

年号建武(494年12月5日农历十月二十二-498年5月8日),南齐第五任皇帝萧齐高宗明皇帝萧鸾年号,南齐政权第五个年号。

、都城.建康(502~557年)

,都城.建康(557~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386~534年)都城:1.盛乐(386-398年)、2.平城(398-494年)、3.洛阳(494-534年)

拓跋鲜卑】【北魏】洛阳)第七位皇帝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一年

年号太和(477年1月30日.农历477年正月(大)初一.乙酉日~~499年4月26日.农历499年四月初一.丙午日卒,,宣武皇帝元恪继位沿用到年底,次年改元),北魏第七位皇帝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第三个年号,北魏第二十三个年号。

东魏,都城.邺,(534~550年),历1帝

北齐,都城.邺,(550~577年),历6帝

西魏,都城.长安(535~556年),历3帝

北周,都城.长安(557~581年),历5帝



【同时期政权】 

仇池氐】【武兴国】第三任君主杨集始,魏封武王(486年3月6日.农历486年闰正月十五-503年十一月在位)

仇池氐阴平国】第三任君主杨崇祖(495年十二月-501年)


东胡】(鲜卑族

2.【慕容吐谷浑】伏罗川)14.吐谷浑伏连筹(490年9月19日农历490年八月二十日―529年在位)

柔然】第九任,候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太安六年

年号:太安(492年-506年),柔然汗国候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第一个年号,柔然汗国第三个年号。

高昌国】马儒(高车改立,约496年~500/501年在位)


高句丽】丸都城)第二十一任国王.文咨明王(高罗云)491年 - 519年)。

日本24、仁贤天皇(にんけん)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在位10年 

【世纪】5世纪
【中历】黄帝纪年3194年
【年代】北朝北魏,南朝,南朝
【在位皇帝】

南北朝】【南朝】【萧齐】高宗明皇帝萧鸾(494年12月22日 至 498年9月1日)

南北朝】【北朝北魏第七位皇帝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

【年号】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柔然太安六年 南朝齐建武四年

【朝代】十六国

南北朝(420年-589年)



公元497年2月18日

农历:497年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前129年9月29日,波斯历:前126年11月30日,星期:星期二,干支:丁丑年 壬寅月 己丑日,属相:牛,星座:双鱼座,节气:雨水,数九:七九第8天,儒略日数:1902636

 
【出生名人】
 

【逝世名人】

      王晏(?~497年),字士彦,号休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齐大臣、文学家、书法家,通直常侍王弘之之孙,秘书监王普曜之子。

       平原王陆睿(?~497年),本姓步六孤,字思弼,小名贺六浑,代郡(今山西省代县)人。北魏时期大臣,司徒陆丽之子,司空陆定国之弟。。太和年间,出任东道大使,褒善罚恶,闻名于京师。出为镇北大将军,大破蠕蠕,迁散骑常侍、定州刺史。因卷入恒州刺史穆泰谋逆案,太和二十一年(497年4月3日)二月十六日,,被孝文帝元宏赐死。《资治通鉴》齐纪:癸酉,魏主至平城,引见穆泰、陆睿之党问之,无一人称枉者;时人皆服任城王澄之明。穆泰及其亲党皆伏诛;赐陆睿死于狱,宥其妻子,徙辽西为民。】

【家庭成员】
父亲:陆丽,司徒、平原王。
母亲:张黄龙
哥哥:陆定国,司空、东郡王。
儿子:陆希道,抚军将军、定州刺史???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齐纪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公元四九七年)

  春,正月,大赦。

  丙申,魏立皇子恪为太子。魏主宴于清徽堂,语及太子恂,李冲谢曰:“臣忝师傅,不能辅导。”帝曰:“朕尚不能化其恶,师傅何谢也!”

  乙巳,魏主北巡。

  初,尚书令王晏为世祖所宠任,及上谋废郁林王,晏即欣然推奉。郁林王已废,上与晏宴于东府,语及时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何如?”上即位,晏自谓佐命新朝,常非薄世祖故事。既居朝端,事多专决,内外要职,并用所亲,每与上争用人。上虽以事际须晏,而心恶之。尝料简世祖中诏,得与晏手敕三百馀纸,皆论国家事,又得晏启谏世祖以上领选事,以此愈猜薄之。始安王遥光劝上诛晏,上曰:“晏于我有功,且未有罪。”遥光曰:“晏尚不能为武帝,安能为陛下乎!”上默然。上遣心腹左右陈世范等出涂巷,采听异言。晏轻浅无防,意望开府,数呼相工自视,云当大贵;与宾客语,好屏人清闲。上闻之,疑晏欲反,遂有诛晏之意。

  奉朝请鲜于文粲密探上旨,告晏有异志。世范又启上云:“晏谋因四年南郊,与世祖故主帅于道中窃发。”会虎犯郊坛,上愈惧。未郊一日,有敕停行,先报晏及徐孝嗣。孝嗣奉旨,而晏陈“郊祀事大,必宜自力。”上益信世范之言。丙辰,召晏于华林省,诛之,并北中郎司马萧毅、台队主刘明达,及晏子德元、德和。下诏云:“晏与毅、明达以河东王铉识用微弱,谋奉以为主,使守虚器。”晏弟诩为广州刺史,上遣南中郎司马萧季敞袭杀之。季敞,上之从祖弟也。萧毅奢豪,好弓马,为上所忌,故因事陷之。河东王铉先以少年才弱,故未为上所杀。铉朝见,常鞠躬俯偻,不敢平行直视。至是,年稍长,遂坐晏事免官,禁不得与外人交通。

  郁林王之将废也,晏从弟御史中丞思远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保全门户,不失后名。”晏曰:“方啖粥,未暇此事。”及拜骠骑将军,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征曰:“隆昌之末,阿戎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今犹未晚也!”思远知上外待晏厚而内已疑异,乘间谓晏曰:“时事稍异,兄亦觉不?凡人多拙于自谋,而巧于谋人。”晏不应。思远退,晏方叹曰:“世乃有劝人死者!”旬日而晏败。上闻思远言,故不之罪,仍迁侍中。

  晏外弟尉氏阮孝绪亦知晏必败,晏屡至其门,逃匿不见。尝食酱美,问知得于晏家,吐而覆之。乃晏败,人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惧之有!”卒免于罪。

  二月,壬戌,魏主至太原。

  甲子,以左仆射徐孝嗣为尚书令,征虏将军萧季敞为广州刺史。

  癸酉,魏主至平城,引见穆泰、陆睿之党问之,无一人称枉者;时人皆服任城王澄之明。穆泰及其亲党皆伏诛;赐陆睿死于狱,宥其妻子,徙辽西为民。

  初,魏主迁都,变易旧俗,并州刺史新兴公丕皆所不乐;帝以其宗室耆旧,亦不之逼,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而已。及朝臣皆变衣冠,硃衣满坐,而丕独胡服于其间,晚乃稍加冠带,而不能修饰容仪,帝亦不强也。

  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谋告之。丕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及事觉,丕从帝至平城,帝每推问秦等,常令丕坐观。有司奏元业、元隆、元超罪当族,丕应从坐。帝以丕当受诏许以不死,所免死为民,留其后妻、二子,与居于太原,杀隆、超、同产乙升,馀子徙敦煌。初,丕、睿与仆射李冲、领军于烈俱受不死之诏。睿既诛,帝赐冲、烈诏曰:“睿反逆之志,自负幽冥;违誓在彼,不关朕也。反逆既异馀犯,虽欲矜恕,如何可得?然犹不忘前言,听自死别府,免其孥戮。元丕二子、一弟,首为贼端,连坐应死,特恕为民。朕本期始终而徙自弃绝,违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别示,想无致怪。谋反之外,皎如白日耳。”冲、烈皆上表谢。

  臣光曰:夫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人君所以驭臣之大柄也。是故先王之制,虽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苟有其罪,不直赦也,必议于槐棘之下,可赦则赦,可宥则宥,可刑则刑,可杀则杀。轻重视情,宽猛随时。故君得以施恩而不失其威,臣得以免罪而不敢自恃。及魏则不然,勋贵之臣,往往豫许之以不死;使彼骄而触罪,又从而杀之。是以不信之令诱之使陷于死地也。刑政之失,无此为大焉!

  是时,代乡旧族,多与泰等连谋,唯于烈一族无所染涉,帝由是益重之。帝以北方酋长及侍子畏暑,听秋朝洛阳,春还部落,时人谓之“雁臣”。

  三月,己酉,魏主南至离石。叛胡请降,诏宥之。

  夏,四月,庚申,至龙门,遣使祀夏禹。癸亥,至蒲阪,祀虞舜。辛未,至长安。

  魏太子恂既废,颇自悔过。御史中尉李彪密表恂复与左右谋逆,魏主使中书侍郎邢蛮与咸阳王禧,奉诏赍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敛以粗棺、常服,瘗于河阳。

  癸未,魏大将军宋明王刘昶卒于彭城,追加九锡,葬以殊礼。

  五月,己丑,魏主东还,泛渭入河。壬辰,遣使祀周文王于车,武王于镐。六月,庚申,还洛阳。

  壬戌,魏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马二十万,将入寇。

  魏穆泰之反也,中书监魏郡公穆罴与之通谋,赦后事发,削官爵为民。罴弟司空亮以府事付司马慕容契,上表自劾,魏主优诏不许;亮固请不已,癸亥,听亮逊位。

  丁卯,魏分六师以定行留。

  秋,七月,甲午,魏立昭仪冯氏为皇后。后欲母养太子恪;恪母高氏自代如洛阳,暴卒于共县。

  戊辰,魏以穆亮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八月,丙辰,魏诏中外戒严。

  壬戌,魏立皇子愉为京兆王,怿为清河王,怀为广平王。

  追尊景皇所生王氏为恭太后。甲戌,魏讲武于华林园;庚辰,军发洛阳。使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居守;以御史中丞李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参治留台事。假彭城王勰中军大将军,勰辞曰:“亲疏并用,古之道也。臣独何人。频烦宠授!昔陈思求而不允,愚臣不请而得,何否泰之相远也!”魏主大笑,执勰手曰:“二曹以才名相忌,吾与汝以道德相亲。”

  上遣军主、直阁将军胡松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戍赭阳,军主鲍举助西汝南、北义阳二郡太守黄瑶起戍舞阴。

  魏以氐帅杨灵珍为南梁州刺史。灵珍举州来降,送其母及子于南郑以为质,遣其弟婆罗阿卜珍将步骑万馀袭魏武兴王杨集始,杀其二弟集同、集众;集始窘急,请降。九月,丁酉,魏主以河南尹李崇为都督陇右诸军事,将兵数万讨之。

  初,魏迁洛阳,荆州刺史薛真度劝魏主先取樊、邓。真度引兵寇南阳,太守房伯玉击败之。魏主怒,以南阳小郡,志必灭之,遂引兵向襄阳;彭城王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众号百万,吹脣沸地。辛丑,魏主留诸将攻赭阳,自引兵南下;癸卯,至宛,夜袭其郛,克之。房伯玉婴内城拒守。魏主遣中书舍人孙延景谓伯玉曰:“我今荡壹六合,非如向时冬来春去。不有所克,终不还北。卿此城当我六龙之首,无容不先攻取;远期一年,近止一月。封侯、枭首,事在俯仰,宜善图之!且卿有三罪,今令卿知:卿先事武帝,蒙殊常之宠,不能建忠致命而尽节于其仇,罪一也;顷年薛真度来,卿伤我偏师,罪二也;今鸾辂亲临,不面缚麾下,罪三也。”伯玉遣军副乐稚柔对曰:“承欲攻围,期于必克。卑微常人,得抗大威,真可谓获其死所!外臣蒙武帝采拔,岂敢忘恩!但嗣君失德,主上光绍大宗,非哺副亿兆之深望,抑亦兼武皇之遗赦;是以区区尽节,不敢失坠。往者北师深入,寇扰边民,辄厉将士以修职业。返己而言,不应垂责。”

  宛城东南隅沟上有桥,魏主引兵过之。伯玉使勇士数人,衣斑衣,戴虎头帽,伏于窦下,突出击之,魏主人马俱惊;召善射者原灵度射之,应弦而毙,乃得免。

  李崇槎山分道,出氐不意,表里袭之;群氐皆弃杨灵珍散归。灵珍之众减太半,崇进据赤土。灵珍遣从弟建帅五千人屯龙门,自帅精勇一万屯鹫硖;龙门之北数十里中,伐树塞路;鹫硖之口,积大木,聚礌石,临崖下之,以拒魏兵。崇命统军慕容拒帅众五千从它路夜袭龙门,破之。崇自攻鹫硖,灵珍连战败走;俘其妻子,遂克武兴。梁州刺史阴广宗、参军郑猷等将兵救灵珍;崇进击,大破之,斩杨婆罗阿卜珍,生擒猷等;灵珍奔还汉中。魏主闻之,喜曰:“使朕无西顾之忧者,李崇也。”以崇为都督梁、秦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以安集其地。

  丁未,魏主发南阳,留太尉咸阳王禧等攻之。己酉,魏主至新野,新野太守刘思忌拒守。冬,十月,丁巳,魏军攻之,不克,筑长围守之,遣人谓城中曰:“房伯玉已降,汝何为独取糜碎!”思忌遣人对曰:“城中兵食犹多,未暇从汝小虏语也!”魏右军府长史韩显宗将别军屯赭阳,成公期遣胡松引蛮兵攻其营,显宗力战破之,斩其裨将高法援。显宗至新野,魏主谓曰:“卿破贼斩将,殊益军势。朕方攻坚城,何为不作露布?”对曰:“顷闻镇南将军王肃获贼二、三人,驴马数匹,皆为露布;臣在东观,私常哂之。近虽仰凭威灵,得摧丑虏,兵寡力弱,擒斩不多。脱复高曳长缣,虚张功烈,尤而效之,其罪弥大。臣所以不敢为之,解上而已。”魏主益贤之。

  上诏徐州刺史裴叔业引兵救雍州。叔业启称:“北人不乐远行,唯乐钞掠。若侵虏境,则司、雍之寇自然分矣。”上从之。叔业引兵攻虹城,获男女四千馀人。

  甲戌,遣太子中庶子萧衍、右军司马张稷救雍州。十一月,甲午,前军将军韩秀方等十五将降于魏。丁酉,魏败齐兵于沔北,将军王伏保等为魏所获。

  丙辰,以杨灵珍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武都王。

  新野人张者帅万馀家据栅拒魏。十二月,庚申,魏人攻拔之。雍州刺史曹虎与房伯玉不协,故缓救之,顿军樊城。

  丁丑,诏遣度支尚书崔慧景救雍州,假慧景节,帅众二万、骑千匹向襄阳,雍州众军并受节度。

  庚午,魏主南临沔水;戊寅,还新野。

  将军王昙纷以万馀人攻魏南青州黄郭戍,魏戍主崔僧渊破之,举军皆没。将军鲁康祚、赵公政将兵万人侵魏太仓口,魏豫州刺史王肃使长史清河傅永将甲士三千击之。康祚等军于淮南,永军于淮北,相去十馀里。永曰:“南人好夜斫营,必于渡淮之所置火以记浅处。”乃夜分兵为二部,伏于营外;又以瓠贮火,密使人过淮南岸,于深处置之,戒曰:“见火起,则亦然之。”是夜,康祚等果引兵斫永营;伏兵夹击之。康祚等走趣淮水,火既竞起,不知所从,溺死及斩首数千级,生擒公政,获康祚之尸以归。豫州刺史裴叔业侵魏楚王戍,肃复令永击之。永将心腹一人驰诣楚王戍,令填外堑,夜伏战士千人于城外。晓而叔业等至城东,部分将置长围。永伏兵击其后军,破之。叔业留将佐守营,自将精兵数千救之。永登门楼,望叔业南行数里,则开门奋击,大破之,获叔业伞扇、鼓幕、甲仗万馀。叔业进退失据,遂走。左右欲追之,永曰:“吾弱卒不满三千,彼精甲犹盛,非力屈而败,自坠吾计中耳。既不测我之虚实,足使丧胆。俘此足矣,何更追之!”魏主遣谒者就拜永安远将军、汝南太守,封贝丘县男。永有勇力,好学能文。魏主常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版,唯傅修期耳!”曲江公遥欣好武事,上以诸子尚幼,内亲则仗遥欣兄弟,外亲则倚后弟西中郎长史彭城刘暄、内弟太子詹事江祏。故以始安王遥光为扬州刺史,居中用事;遥欣为都督荆、雍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据西面。而遥欣在江陵,多招才勇,厚自封殖,上甚恶之。遥欣侮南郡太守刘季连,季连密表遥欣有异迹;上乃以季连为益州刺史,使据遥欣上流以制之。季连,思考之子也。

  是岁,高昌王马儒遣司马王体玄入贡于魏,请兵迎接,求举国内徙;魏主遣明威将军韩安保迎之,割伊吾之地五百里以居儒众。儒遣左长史顾礼、右长史金城麹嘉将步骑一千五百迎安保,而安保不至;礼、嘉还高昌,安保亦还伊吾。安保遣其属朝兴安等使高昌,儒复遣顾礼将世子义舒迎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高昌旧人恋土,不愿东迁,相与杀儒,立麹喜为王,复臣于柔然。安保独与顾礼、马义舒还洛阳。


【公元四百九十七年大事记】

      魏杀穆泰等,赐废太子恂死,免新兴公丕为民。时鲜卑旧族,多与泰等连谋。孝文帝发兵攻齐。魏军围南阳、新野。齐遣萧衍、崔慧景等往救。裴叔业等攻魏太仓口、楚王戍等地(在魏豫州界,魏豫州在今豫东南、皖西北),以牵制西面的魏军,均败。高昌王马儒欲全国内迁,被部下所杀。长史金城人麴嘉为王。高昌麴氏政权始此。

 

      公元497年,即魏太和二十一年(齐建武四年,)五月初七日,元宏(拓跋宏)下诏,从冀州、定州、瀛州、相州、济州征调二十万强兵壮马,准备找萧鸾寻仇。
1、公元497年,南齐将军鲁康祚、赵公政率兵一万入侵北魏太仓口,北魏豫州刺史王肃命令长史清河人傅永率甲兵三千去袭击并破敌。
2、高祖孝文帝的次子,名元恪,即世宗宣武皇帝,于公元497年被立为皇太子。
3、公元497年(北魏高祖太和二十一年),诏汉、魏、晋诸帝陵各禁方百步不得樵苏践藉。
4、公元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郡太守。
5、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6、 公元497年,废蒲子县,在今蒲县东南六十里黑龙关置石城县,又在今蒲县西北四十里古县村置平昌县,这样原来的蒲子县被分成两县。
7、置河山县,属鲁阳郡,隋朝废。
8、八月初一日,元宏(拓跋宏)下诏全国进入戒严状态。
9、八月十九日,元宏(拓跋宏)会集精甲,在华林园讲武,鼓舞士气。
10、八月二十日,元宏(拓跋宏)留任城王元澄居守洛阳,御史中丞李彪、尚书仆射李冲辅政。元宏亲率三十六路魏军百万铁甲,朝南阳杀来。
11、公元497年(南朝齐建武四年)农历八月,魏国镇守仇池(甘肃省西和县南)。
12、九月十七日,魏军路过赭阳(今河南方城),但赭阳不是元宏的目标,只是留一部分人马攻赭阳,他率主力部队继续南下。
13、 九月十九日,魏军闪电奔袭到南阳城外,元宏并没有安营休整,而是下令直接攻城,兵法云:出其不意,是之谓也。
14、公元497年深秋,魏军再次攻齐,连下新野、南阳,兵锋直达雍州(今湖北襄樊)。
15、公元497年,南齐将军鲁康祚、赵公政率兵一万入侵北魏太仓口,北魏豫州刺史王肃命令长史清河人傅永率甲兵三千去袭击并破敌。
16、高祖孝文帝的次子,名元恪,即世宗宣武皇帝,于公元497年被立为皇太子。
17、公元497年(北魏高祖太和二十一年),诏汉、魏、晋诸帝陵各禁方百步不得樵苏践藉。
18、公元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郡太守。
19、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20、 公元497年,废蒲子县,在今蒲县东南六十里黑龙关置石城县,又在今蒲县西北四十里古县村置平昌县,这样原来的蒲子县被分成两县。
21、置河山县,属鲁阳郡,隋朝废。

【外国大事记】
 

【南北朝诗词】

和宇文京兆游田诗

[南北朝] 庾信
小苑禁门开。
长杨猎客来。
悬知画眉罢。
走马向章台。
涧寒泉反缩。
山晴云倒回。
熊饥自舐掌。
鴈惊独衔枚。
美酒余杭醉。
芙蓉即奉杯。

 
【其他阅读】
=======
 

 

公元四百九十七年,公元497年,农历丁丑(牛)年,天干五行属火。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柔然太安六年 南朝齐建武四年

2023年10月14日 12:4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008.公元记事    401年--500年    公元四百九十七年,公元497年,农历丁丑(牛)年,天干五行属火。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柔然太安六年 南朝齐建武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