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林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东周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林
别名:周桓王
谥号:桓(意为克敌服远)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疆域调整、干预晋国内政、联姻与制衡策略
在位:公元前720年—前697年
生卒:?~公元前697年
出生地:洛邑(今河南洛阳)可能相关
逝世地:洛邑
陵墓:河南渑池县凤凰山‌(后称桓王山)
纪念地:凤凰山‌
前任: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第一任君主
继任:周庄王姬佗 ,东周第三代君主

 

【个人简介】

        周桓王,姬姓,名林,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他在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间在位。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在位期间,曾试图削弱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以恢复周王室的威严。然而这一举措反而引发了周、郑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率军讨伐郑国,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展开激战。此役中,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使其身负重伤。此战不仅以周军大败告终,也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严重削弱,从此周王室逐渐失去对诸侯国的实际控制力。 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其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周桓王的一生,见证了东周初期王室权威不断衰落的历史进程。

 

【人物生平】

      周桓王,姬姓,名林,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姬林为周平王姬宜臼之孙,本非直接的王位继承人选。因其父太子姬泄父早逝,打破了原本的继承顺序,导致王位传承出现断层。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王室不得不调整继承安排,跳过周平王的子辈,由其孙辈的姬林继承王位,从而延续周王朝的正统血脉。这一继位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反映了王室内部权力传承的复杂性。

 

特殊继位

      周平王在位第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驾崩 。由于太子姬泄父早逝,未能继位,群臣遂拥立其子姬林继承王位,史称周桓王。 周桓王在位期间,积极干预诸侯事务,尤其在晋国政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晋国政策

        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晋国曲沃封君曲沃庄伯贿赂周桓王,许诺若助其成为晋君,将永远效忠周室,并联合郑国、邢国共同攻打晋国都城翼城(今山西翼城)。周桓王派遣大夫尹氏与武氏出兵相助,晋鄂侯战败,被迫逃亡至随邑,同年夏鄂侯去世。

          曲沃庄伯攻占翼城后立即背叛承诺,导致周桓王转变立场,前709年曲沃庄伯趁机再度发兵攻晋。然而由于其后背叛周桓王,同年秋,周桓王转而支持晋国,派遣虢公率军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兵败,只得退回曲沃城内据守。 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冬,曲沃武公诱杀晋国国君晋小子侯。次年(公元前704年)冬,周桓王命虢仲前往晋国,拥立晋哀侯之弟、晋小子侯之叔父晋侯缗为新君。周桓王十八年(鲁桓公十年,公元前703年),虢仲诬陷周室大夫詹父,但周桓王明察秋毫,认为詹父有理。于是詹父率王室军队讨伐虢国,虢公被迫逃亡至虞国。

 

与郑交恶

          周桓王三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郑庄公首次亲自前往周王室朝觐。然而,周桓王对其态度冷淡,未加礼遇。周桓公曾劝谏说:“我们周室东迁以来,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若想鼓励其他诸侯前来朝觐,尚恐其不来,更何况怠慢呢?郑国恐怕不会再来了。”果然,郑庄公心怀不满。次年(公元前716年)冬,周桓王派遣凡伯出使鲁国,返程途中遭戎人在楚丘截击,被俘而去,反映出当时周王室威信的下降。 周桓王五年(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任命虢公忌父为周王朝的卿士,郑庄公因不满周桓王的无礼,与鲁国交换了“许田”——原本为周天子祭祀泰山所用的专用田。试图平衡朝中权力。

 

王室外交

      周桓王姬林在位期间,其外交活动主要围绕着恢复周王室权威、平衡诸侯势力展开。

外交策略

     1. 联姻结盟体系: 周桓王注重通过联姻与诸侯建立稳固的政治联盟,强化与鲁国等传统盟友之间的关系,力求构建以周王室为核心的政治网络。这种婚姻外交不仅增强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纽带,也为周王室在诸侯争斗中争取了更多支持与回旋空间。

      2. 大国制衡手段 :面对郑国、晋国等强国崛起的局面,周桓王采取了“以强制强”的策略。一方面,他利用郑庄公的力量来牵制其他诸侯;另一方面,又通过扶持虢公忌父等手段,防止郑国势力过度扩张,试图在诸侯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以维护王室的相对主导地位。

关键外交事件

    1. 繻葛之战前的外交布局 在正式免去郑庄公卿士职务之前,周桓王便开始积极展开外交部署,联合多个诸侯国以形成对郑的压制态势。然而,由于周王室权威的衰退,实际响应的诸侯寥寥无几,最终导致繻葛之战中周军战败,进一步削弱了王室的威信。

      2. 对晋国内政的干预 周桓王曾支持曲沃庄伯对抗晋侯,试图通过介入晋国政局来增强对晋国的影响力。最终促成晋哀侯的继位,这一举措反映出周王室在动荡局势中仍试图以外交与政治手段维持对诸侯的控制力。 

 

出访鲁国

       周桓王六年(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春,周桓王派大夫南季出访鲁国,以示友好。 周桓王十二年(鲁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春,又派遣宰官渠伯纠前往鲁国访问 。同年冬,周桓王联合秦国出兵包围芮国,成功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显示出其在诸侯间仍具有一定影响力。

 

繻葛之战

        陈桓公新丧,其弟妫佗弑君自立,国内动荡。真正影响周桓王权威的一战发生在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当时,郑庄公在周王朝担任卿士,权倾朝野。周桓王不愿受其控制,遂剥夺其权力。郑庄公因此愤而不再朝觐天子。

           同年秋,周桓王亲率诸侯大军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军迎战。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展开激战。周桓王亲率中军,虢公林父统率右军(含蔡军、卫军),周公黑肩统率左军(含陈军)。

        郑国大夫子元建议以左方阵对蔡、卫军,右方阵对陈军,指出陈军士气低落,先攻必溃,可引发敌军混乱。郑庄公采纳其策,以曼伯、祭仲分任左右方阵指挥,原繁与高渠弥率中军护卫郑庄公,并布下“鱼丽”阵法。战斗打响后,郑军一鼓作气,击溃蔡、卫、陈三军,进而合围周军中军。郑军采用'先弱后强'策略,集中兵力击溃士气低落的陈军,最终,郑军大胜,郑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尽管身负箭伤,周桓王仍临危不乱,指挥撤退。祝聃请命追击,郑庄公却以“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为由,下令收兵,并于当晚派遣祭仲前往周军慰问周桓王及其随从。此战后郑国夺取成周附近邬、刘等邑,王室领地进一步缩小,这场“繻葛之战”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严重削弱,诸侯争霸局面进一步加剧。

 

晚年去世

         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三月,周桓王病重。临终前,他召见周公黑肩,周公黑肩与王子克之母的潜在关系(其妹为王子克之母)。将自己宠爱的少子王子克(字子仪)托付给他,希望在太子姬佗继位后能扶持王子克登上王位。此举埋下周王室日后'王子克之乱'的隐患,不久,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太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周桓王一生在位期间,虽力图恢复王室权威,但面对诸侯日益强大的局面,虽未能扭转衰落趋势,但其在位期间阻止了晋国分裂,维持了宗法秩序",周桓王的失败在于未能适应诸侯权力重构的时代潮流,其维护旧秩序的尝试反而加速了王室权威的解体。

 

【为政举措】

疆域萎缩

    在周桓王统治期间,因其对郑国在扶立周王室过程中(平王东迁)所作出的贡献予以嘉奖,遂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予郑国。此举不仅体现了对功臣诸侯的褒奖,也标志着周王朝实际控制疆域的进一步缩小。

 

礼制崩坏

        在此以前,按照既定礼制,诸侯去世后,其继承者在继位并完成治丧仪式后,必须亲赴都城朝觐周天子,接受正式册封,以确保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然而,到了周桓王八年(即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害其兄鲁隐公,自行即位为君,却未向周桓王请命册封。自此,诸侯须由周天子正式册封的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王室权威进一步削弱,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显现。

 

【王陵】

       周桓王陵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以北约50公里的凤凰山顶,因周桓王安葬于此,凤凰山亦被后人称为“桓王山”。周桓王陵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宏,陵墓高逾30米,占地约4亩,整体为一座圆形土包,外观庄严肃穆。令人称奇的是,墓冢所用土壤与周围地质明显不同,呈颗粒状,犹如蚁穴结构,即使大雨倾盆,亦不见水流溢出,极具自然奇观之妙。每至深秋,四周草木枯黄,唯独此处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令人感叹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与神秘。周桓王陵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古代帝王陵寝,也是一处融合人文与自然的独特景观。

 

【史料记载】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桓王是周平王之孙,太子泄父之子,在周平王去世后继位。他继位之初,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加之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中央王权开始衰落。桓王试图通过强化王室权威来恢复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尤其在对待郑国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竹书纪年》中对周桓王在位期间的政治局势有较为系统的记录,特别是与郑国、晋国等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该书记载,桓王曾多次出兵征讨不服从王命的诸侯,其中最著名的是与郑庄公之间的冲突。公元前707年,桓王亲自率军讨伐郑国,结果在“繻葛之战”中兵败,自己也被射伤,此事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进一步削弱。

      《国语·周语》则更多地从政治理念与王室内部事务的角度记载了周桓王的执政情况。书中提到桓王在位期间,曾力图通过调整内政、加强礼制来维护王室尊严,但因诸侯势力强大,其努力收效甚微。

        《左传》对周桓王的记载较为详细,尤其在描述繻葛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影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左传》还记录了桓王与诸侯之间的一些外交互动,展现了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家族成员】
祖父:
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第一任君主
父亲:【三十五世】姬洩(姬泄、姬泄父)
儿子:

1.姬佗,东周第三任君主

2.王子克


【姬林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

【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

【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

【三十三世】姬宫湦

【三十四世】姬宜臼

【三十五世】姬洩(姬泄、姬泄父)

 

【三十六世】姬林(1.姬佗,2.王子克

 
【其他阅读】
===========

姬林(jī lín)~东周第二任君主

2025年8月14日 17:1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林(jī lín)~东周第二任君主